一种装备空降多级气囊协同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646301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1 0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备空降多级气囊协同缓冲装置,包括上气囊、气囊管柱、下气囊;上气囊可通过上气囊排气阀向外界排气泄压,还可以通过联合排气阀一向气囊管柱排气,气囊管柱膨胀,实现一级缓冲;气囊管柱可通过气囊管柱排气阀向外排气泄压,还可以通过联合排气阀二向下气囊排气,下气囊膨胀,实现二级缓冲;下气囊可通过下气囊排气阀向外界排气泄压,实现三级缓冲;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气囊协同缓冲装置的多级缓冲不但能防止空降装备直接触地,还能实现气囊内部压力的多级释放,防止气囊爆破,并确保空降装备安全着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备空降多级气囊协同缓冲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备空降安全防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备空降多级气囊协同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气囊缓冲装置因重量轻、吸能效果好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装备空降、无人机回收、航天返回等
,并成为装备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装备空降着陆过程中,现有气囊缓冲装置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空降装备着陆气囊缓冲装置中,大部分采用结构单一的单气室气囊缓冲装置,从而造成气室初始缓冲气压的设定过于单一且存在局限性,导致缓冲效果有限。现有的单气室气囊缓冲装置通过排气孔向外排气,从而实现泄压。但在装备空降着陆缓冲过程中,如果气囊缓冲装置排气孔过大,则存在空降装备直接触地的问题;如果气囊缓冲装置排气孔过小,容易因气囊腔内部压力剧增以及向外排气速度过慢导致气囊爆破,这将对空降装备带来致命性的损害。为了克服单气室气囊缓冲装置易爆破的缺点,少部分现有技术使用了双气室气囊缓冲装置的技术方案:如公开号为CN1923617A的专利“多级气囊联合缓冲装置”,但这种多级气囊联合缓冲装置采用的是嵌套结构,从而导致有效缓冲行程有限;如公开号为CN1923618A的专利“双气室气囊缓冲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备空降多级气囊协同缓冲装置,包括上气囊(1)、气囊管柱(2)和下气囊(3),其特征在于:上气囊(1)、气囊管柱(2)和下气囊(3)采用叠加的方式进行安装;上气囊(1)顶部设置扣环装置(15)与空降装备连接,上气囊(1)内部为上气囊腔(4),上气囊(1)表面设置上气囊充气阀(5);上气囊(1)表面设置上气囊排气阀(6),上气囊(1)表面与气囊管柱(2)表面的重叠连接处设置联合排气阀一(7);气囊管柱(2)内部为气囊管柱腔(8),气囊管柱(2)表面设置气囊管柱充气阀(9);气囊管柱(2)表面设置气囊管柱排气阀(10),气囊管柱(2)表面与下气囊(3)表面的重叠连接处设置联合排气阀二(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备空降多级气囊协同缓冲装置,包括上气囊(1)、气囊管柱(2)和下气囊(3),其特征在于:上气囊(1)、气囊管柱(2)和下气囊(3)采用叠加的方式进行安装;上气囊(1)顶部设置扣环装置(15)与空降装备连接,上气囊(1)内部为上气囊腔(4),上气囊(1)表面设置上气囊充气阀(5);上气囊(1)表面设置上气囊排气阀(6),上气囊(1)表面与气囊管柱(2)表面的重叠连接处设置联合排气阀一(7);气囊管柱(2)内部为气囊管柱腔(8),气囊管柱(2)表面设置气囊管柱充气阀(9);气囊管柱(2)表面设置气囊管柱排气阀(10),气囊管柱(2)表面与下气囊(3)表面的重叠连接处设置联合排气阀二(11);下气囊(3)内部为下气囊腔(12),下气囊(3)表面设置下气囊充气阀(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备空降多级气囊协同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气囊(1)与所述下气囊(3)的尺寸大小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备空降多级气囊协同缓冲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鑫吴迪张志勇董建业王昕宇张远洋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