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33267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8 07: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1);分流器(2),能够连接至所述换热器(1)的进口端和/或出口端;在所述分流器(2)内部、靠近进口端和/或靠近出口端的位置还设置有射流环(3)。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高气液两相冷媒的流动速度,使得冷媒混合更为均匀,不会出现分层等现象而导致冷媒分流不均匀的情况,使得换热器换热效率大幅提高,分流的均匀性及稳定性不受重力及其安装垂直度的影响,能很好地解决在制冷剂气液两相态时分流的均匀性及稳定性的难题,无论在制冷,制热,化霜过程中分流均匀,换热效率提高,噪音小,性能高效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本技术属于空调器
,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目前空调冷凝器采用二通,三通,四通分流器采用的是异型分流器或者铜管状分流器。该类分流器不适合应用于制冷剂气液两相态,在制冷剂气液两相态时,由于冷媒重力影响,存在着制冷剂的气液两相分层,使得分流不均匀及其性能不稳定。进而导致性能波动,凝露差等问题;特别是对于高能效机型影响非常大,一致性非常差。在制热除霜阶段甚至会出现化霜不干净导致导致外机累计结霜不化的现象,进而导致影响换热,用户舒适性体验差等问题。同时,此类分流结构存在噪音问题。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冷凝器存在分流不均匀而导致性能波动、影响换热,且甚至会出现化霜不干净或是结霜不化、用户舒适性体验差,还存在噪音等技术问题,因此本技术研究设计出一种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冷凝器存在分流不均匀而导致性能波动、换热效率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组件,其包括:换热器;分流器,连接在所述换热器的进口端和/或出口端;且在所述分流器内部、靠近进口端和/或靠近出口端的位置还设置有射流环。优选地,包括分气管组件,所述分气管组件包括与所述分流器进口端连通的分气进管、和与所述分流器出口端连通的分气出管。优选地,所述分气进管为一根、一根所述分气进管与空调压缩机排气连通,所述分气进管为三根、三根所述分气出管与所述换热器的进口端连通。优选地,包括集液管组件,所述集液管组件包括与所述分流器进口端连通的集液进管、和与所述分流器出口端连通的集液出管。优选地,所述集液进管为三根、三根所述集液进管与所述换热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集液出管为一根、一根所述集液出管与所述空调节流装置连通。优选地,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U形管,多个所述U形管在横向方向分列成两排:第一排和第二排。优选地,多个所述U形管形成三条流路: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其中,所述第一流路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上部,所述第二流路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中部,所述第三流路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下部。优选地,三个流路的排列方式是“倒U”“正U”“倒N”的任意排列组合。优选地,所述第一流路为倒U型,包括位于第一排的第一段和位于第二排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排的第一段上端与所述第二排的第二段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二流路为倒N型,包括位于第一排的第三段和位于第二排的第四段,且所述第一排的第三段下端与所述第二排的第四段上端相连;所述第三流路为正U型,包括位于第一排的第五段和位于第二排的第六段,且所述第一排的第五段下端与所述第二排的第六段下端相连。优选地,所述换热器的进口位于所述第一排上,所述换热器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二排上;位于所述第一排的U形管位于空气流动的背风侧,位于所述第二排的U形管位于空气流动的迎风侧。优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其上的单独U型管,且所述集液管组件的出口与所述单独U型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单独U型管的另一端连出所述换热器。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为冷凝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通过在所述分流器内部、靠近进口端和/或靠近出口端的位置还设置的射流环,能够提高气液两相冷媒的流动速度,使得冷媒混合更为均匀,不会出现分层等现象而导致冷媒分流不均匀的情况,使得换热器换热效率大幅提高,分流的均匀性及稳定性不受重力及其安装垂直度的影响,能很好地解决在制冷剂气液两相态时分流的均匀性及稳定性的难题,无论在制冷,制热,化霜过程中分流均匀,换热效率提高,噪音小,性能高效稳定;2.本技术的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通过三进三出的三段式流路排布方式,能够提高换热效率,再通过冷媒进口位于背风侧、出口位于迎风侧使得形成与空气之间的逆流换热,加强了换热效果,减小温差传热带来的热损失;通过在换热器上还设置的一段单独U型管,使得通过集液管后再进行一段的过冷换热,从而使得冷媒进一步过冷,增大过冷度,提高焓值、提高蒸发吸热和冷凝放热的换热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分液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纵向截面图;图4是本技术的分气管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集液管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换热器组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右视图;图8是图6的俯视图;图9是本技术的换热器组件的流路布置及流体流程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换热器;2、分流器;3、射流环;4、分气管组件;41、分气进管;42、分气出管;5、集液管组件;51、集液进管;52、集液出管;6、U形管;71、第一排;72、第二排;81、第一流路;82、第二流路;83、第三流路;91、第一段;92、第二段;93、第三段;94、第四段;95、第五段;96、第六段;10、单独U型管。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9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组件,其包括:换热器1;分流器2,能够连接至所述换热器1的进口端和/或出口端;在所述分流器2内部、靠近进口端和/或靠近出口端的位置还设置有射流环3。通过在所述分流器内部、靠近进口端和/或靠近出口端的位置还设置的射流环,能够提高气液两相冷媒的流动速度,使得冷媒混合更为均匀,不会出现分层等现象而导致冷媒分流不均匀的情况,使得换热器换热效率大幅提高,分流的均匀性及稳定性不受重力及其安装垂直度的影响,能很好地解决在制冷剂气液两相态时分流的均匀性及稳定性的难题,无论在制冷,制热,化霜过程中分流均匀,换热效率提高,噪音小,性能高效稳定。如图4所示,优选地,还包括分气管组件4,所述分气管组件4包括所述分流器2和与所述分流器2进口端连通的分气进管41、和与所述分流器2出口端连通的分气出管42(此时分流器的进口端为单头端、出口端为多头端,实现分气)。这是本技术的分气管组件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包括上述带有射流环的分气管组件,能够对气液两相进行均匀的射流扰动,提高了流体的均匀混合程度,降低了分层的可能性,提高了分气管组件的均匀分气程度。优选地,所述分气进管41为一根、一根所述分气进管41与空调压缩机排气连通,所述分气出管42为三根、三根所述分气出管42与所述换热器1的进口端连通。这是本技术的分气管组件的进一步优选的结构形式,通过一根分气进管和三根分气出管能够实现三路分流的效果,能够增大分流程度,提高换热效率。优选地,还包括集液管组件5,所述集液管组件5包括所述分流器2和与所述分流器2进口端连通的集液进管51、和与所述分流器2出口端连通的集液出管52(此时分流器的进口端为多头端、出口端为单头端,实现集液)。这是本技术的集液管组件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包括上述带有射流环的集液管组件,能够对气液两相进行均匀的射流扰动,提高了流体的均匀混合程度,降低了分层的可能性,提高了集液管组件的均匀集液程度。优选地,所述集液进管51为三根、三根所述集液进管51与所述换热器1的出口端连通,所述集液出管52为一根、一根所述集液出管52与所述空调节流装置连通。这是本技术的集液管组件的进一步优选的结构形式,通过三根集液进管和一根集液出管能够实现三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1);分流器(2),能够连接至所述换热器(1)的进口端和/或出口端;在所述分流器(2)内部、靠近进口端和/或靠近出口端的位置还设置有射流环(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1);分流器(2),能够连接至所述换热器(1)的进口端和/或出口端;在所述分流器(2)内部、靠近进口端和/或靠近出口端的位置还设置有射流环(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气管组件(4),所述分气管组件(4)包括与所述分流器(2)进口端连通的分气进管(41)、和与所述分流器(2)出口端连通的分气出管(4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进管(41)为一根、一根所述分气进管(41)与空调压缩机排气连通,所述分气出管(42)为三根、三根所述分气出管(42)与所述换热器(1)的进口端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液管组件(5),所述集液管组件(5)包括与所述分流器(2)进口端连通的集液进管(51)、和与所述分流器(2)出口端连通的集液出管(5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进管(51)为三根、三根所述集液进管(51)与所述换热器(1)的出口端连通,所述集液出管(52)为一根、一根所述集液出管(52)与空调节流装置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包括多个U形管(6),多个所述U形管在横向方向分列成两排:第一排(71)和第二排(7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U形管形成三条流路:第一流路(81)、第二流路(82)和第三流路(83):其中,所述第一流路(81)位于所述换热器(1)的上部,所述第二流路(82)位于所述换热器(1)的中部,所述第三流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钦勇王辉李冠浩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