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机的导柱密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0736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针刺机的导柱密封机构,属于无纺织机械应用技术领域。它包括设在配有偏心凸轮、连杆的主轴箱体下部所窄缩成筒状体的导柱座的座腔中并且位于导套下方的密封圈,供所述密封圈座落的并且使密封圈处于盖护状态的密封盖,所述的密封圈与导套之间保留有距离。优点:能防止导柱与导套相互磨擦的磨擦段与密封圈磨擦,因此不会因导柱的运动而损及密封圈,保障了密封圈得以防止润滑油渗漏的良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针刺机的导柱密封机构,是对已有技术中的针刺机的导柱密封机构的改进,属于无纺织机械应用

技术介绍
已有技术中的针刺机的导柱密封机构可由图3所示,包括设在由主轴箱体3下部所窄缩成管状体的导柱座31的座腔311中的密封圈1和固定在导柱座31上的对所述座腔311盖封的并且用于对密封圈1管束而使密封圈1保持于座腔311中的密封盖2。由图可知,密封圈1与容纳于导柱座31的座腔311中的一对导套4中的下面一个导套4相贴触,一对导套4、密封圈1、密封盖2的中央穿过导柱5,导柱5的上端与由针刺机的主轴驱动的连杆33联结,导柱5的底端与用于安装针板的针床6连结。当连杆33上下运动时,便由连杆33带动导柱5在导套4上作上下运动,进而由导柱5的上下运动带动针床6运动,由针床6带动安装其上的布满有刺针的针板运动,实现对行经针板下方的无纺织产品针刺。每当连杆33上下往复运动一次,导柱5便在导套4中上下滑动一次,由于导柱5与导套4之间存在高速的反复磨擦,因此导柱5、导套4便很快出现擦痕、擦刺、毛刺、擦丝之类的损伤现象。例如当高速针刺机以1000n/min以上的速度工作时,在启用之时,导柱5、导套4便可产生上述问题,当具有伤痕的导柱5与密封圈1接触时,则会轻而易举地给密封圈1造成伤害,使密封圈1的密封效果无法保障而出现润滑油渗滤,渗滤出的润滑油会沥及到针床6,进而沥及针板,直至沾染到无纺织产品上,影响产品质量。目前对上述渗漏现象的处置通常采用以下两种办法,一是当渗漏表现为轻微程度时,则用吸油性较为理想的材料如无纺棉(纤维)绑扎在密封盖2的周围,待无纺棉纤维趋于吸足油液后及时更换。显然,这种做法不仅极其原始,而且还会给操作工人带来额外的烦恼;二是当渗漏程度严重时,也即密封圈1损伤严重时,则由机修工人更换密封圈1,不容多言,更换密封圈1的工作极其麻烦,而且还会影响生产进度,因为更换必须是在停机状态下进行。为解决上述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目光集中于导柱5、导套4的材质、加工工艺上以及寻求耐磨损效果理想的密封圈1上,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努力纯属徒劳之举,对此可以从目前服役中的任一针刺机尤其是高速针刺机所存在的油液渗漏得到印证。申请人认为,既然密封圈1的损害是由导柱5所引发的,那么能否将密封圈1避开导柱5与导套4相磨擦的区域,也就是说如果能使导柱5与导套4相磨擦的导柱5上的区间段不作用到密封圈1上,则不失为是一种得以保护密封圈1的有益之举,藉以杜绝润滑油渗漏。据此而回看图3,很显然,导柱5与导套4相磨擦的部位或称磨擦段能轻而易举地与密封圈1磨损。所以,只要这种局面不改变,任何寄托于材质之类的想法只能是幻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能使导柱与导套的磨擦段避开密封圈而藉以杜绝润滑油渗漏的针刺机的导柱密封机构。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针刺机的导柱密封机构,它包括设在配有偏心凸轮、连杆的主轴箱体下部所窄缩成筒状体的导柱座的座腔中并且位于导套下方的密封圈,供所述密封圈座落的并且使密封圈处于盖护状态的密封盖,所述的密封圈与导套之间保留有距离。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距离为大于偏心凸轮的偏心距的2倍。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套为金属导套。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金属导套为铜套。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密封盖与所述导柱座的底端端面固定。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密封盖的内壁设有卡簧槽,卡簧槽内嵌设有用于对密封圈进行管束的卡簧。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密封圈的材料为橡胶、尼龙、毡中的任意一种。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密封圈的数量有一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密封圈为尼龙密封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柱座上延设有出油管,出油管的位置居于导套与密封圈之间。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能防止导柱与导套相互磨擦的磨擦段与密封圈磨擦,因此不会因导柱的运动而损及密封圈,保障了密封圈得以防止润滑油渗漏的良好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结构图。图3为已有技术中的针刺机的导柱密封机构的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特别是公众能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有益效果,特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但申请人声明,任何依据本专利技术构思而进行形式上的变化或文字上的修饰,则均应视为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范围。实施例1请参见图1,业界周知,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主轴箱体3,上部是扩设的,而下部是窄缩的,在扩设的上部容腔中配有偏心凸轮32、连杆33。具体是连杆33通过轴承331与偏心凸轮32相配合,而偏心凸轮32安装在针刺机的作为传递动力的主轴或称偏心凸轮轴321上。在连杆32的下端通过销轴51连结导柱5的上端,而导柱5的下端在穿过导套4(一对)、密封圈1、密封盖2后与针床6相连结。由图晰示,主轴箱体1的下部被窄缩成一个圆筒形的管状体,藉由该管状体构成为导柱座31,导柱座31的座腔311中设置一对优选为铜套的导套4,一对导套4彼此保持一定的间距。在一对导套4中的下面一个导套4的下方通过密封盖2提携一对密封圈1而实现设置一对彼此叠置的密封圈1。对于密封圈1,优选的但不限于的是采用尼龙材质的密封圈。密封圈1与导套4并不象已有技术那样(如图3所示)表现为彼此紧贴,而是将密封圈1与一对导套4中的下方一个导套4保持一个合理的距离,这里所讲的合理的距离应当是偏心凸轮32的偏心距的2倍以上。因为偏心凸轮32的偏心距大小决定了导柱5的上、下运动的工作行程,即决定了导柱5运动到上止点、再运动到下止点之间的总行程,为了助于公众理解,申请人在该图所示的导柱4上标注了作为导柱5与导套4发生磨擦的磨擦段A。由此可知,该磨擦段A不会作用到密封圈1上。依据常识或者说以已有技术相同的手段用螺钉22将密封盖2固定在导柱座31的底端端面上。密封盖2具有一个足以能叠设一对密封圈1的容腔,将密封圈1设于容腔中后再用卡簧21进行限位,以防止密封圈脱出密封盖2的容腔。在导柱座31所居于导套4与密封圈1之间的座体上延设有出油管312,用于引出润滑油。优选的方案是尽可能将出油管312接近于密封圈1处。实施例2请参见图2,对于某种规格相异的针刺机,例如导柱座31的长度较短,即导柱5的行程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本专利技术方案略以改良,具体是将密封盖2加长,并且将出油管312转移到密封盖2上。其余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申请人依据图1或图2简述本专利技术的作用原理,在针刺机的动力机构的驱动下,偏心凸轮轴321旋转,使偏心凸轮32运动,带动连杆33作周而复始的上、下运动,由于导柱5是与连杆33联结的,因此导柱5在导套4上作上、下运动,由导柱5提携针床6作相应运动,进而由针床6带动固定其上的并且布满有刺针的针板运动,实现对无纺材料作缠结性的刺合构成无纺布。在导柱5上、下运动的过程中,每一次行程,便与导套4产生一次磨擦,然而由于本专利技术将密封圈1的位置改设在无法由导柱5的磨擦段所能触及的部位,因此有效地保护了密封圈1。申请人将图1、图2结构同图3结构进行了对比使用,所使用的针刺机为同规格的高速针刺机(12000n/min)。结果表明图3所示的结构在启用的2小时内便有微量油液滤渗出;而本专利技术经三个月连续使用毫无渗油现象,因此本专利技术所推荐的技术方案应当是极致的,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业界所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权利要求1.一种针刺机的导柱密封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刺机的导柱密封机构,它包括设在配有偏心凸轮(32)、连杆(33)的主轴箱体(3)下部所窄缩成筒状体的导柱座(31)的座腔(311)中并且位于导套(4)下方的密封圈(1),供所述密封圈(1)座落的并且使密封圈(1)处于盖护状态的密封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圈(1)与导套(4)之间保留有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卫成赵军王裕青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伟成非织造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