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胃管及其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58993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31 2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胃管及其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鼻子外侧的罩体,所述罩体内表面固接有连接管,其外表面转动连接有导向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体内管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导向管连通。该固定装置为胃管提供了有效的固定,避免了胃管脱出;同时选用绑绳绑扎的形式固定罩体,不使用胶布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对于胶布的过敏和更换胶布时患者出现的胃部不适等症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胃管及其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胃管的固定装置。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胃管包括如上所述的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胃管是由鼻孔插入,经由咽部,通过食管到达胃部,多是用来抽胃液,也可以用来往胃里注入液体提供给患者必须的食物和营养。胃管在临床应用很普遍,鼻饲、胃肠减压等都需要为患者进行插入胃管。临床护理工作中,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外科胃肠道疾病手术前准备及肠梗阻、胰腺炎患者保守治疗等都需要留置胃管,且留置时间相对较长。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胃管在使用时,都是将头端用胶布固定在病人鼻翼两侧,此种固定方法存在很多弊端。一是胶布粘久了会引起皮肤过敏;二是更换胶布时会触碰胃管,极易引起患者胃部不适;三是胶布的粘性受温度、时间、患者皮肤油脂的分泌量的影响,固定效果无法保证,胃管容易脱出,反复下胃管使病人感到不适,增加了很多痛苦。因此,提供一种胃管的固定装置,以期避免患者出现胃部和皮肤的不适,同时避免胃管脱出,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胃管的固定装置,以期避免患者出现胃部和皮肤的不适,同时避免胃管脱出。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胃管包括如上所述的固定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胃管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鼻子外侧的罩体,所述罩体内表面固接有连接管,其外表面转动连接有导向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体内管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导向管连通。优选地,所述连接管的轴线截面为圆锥形,所述连接管的直径沿与体内管体连接端至与所述罩体连接端依次增大。优选地,所述连接管的外圆周面沿其轴线方向间距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止退部。优选地,所述导向管包括相互连通的导向部和固定部,所述导向部转动设置在所述罩体内,所述固定部与外界设备连通。优选地,所述固定部的轴线截面为圆锥形,所述固定部的直径沿与外界设备的连接端至与所述导向部连接端依次增大。优选地,所述固定部的外圆周面沿其轴线方向间距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止退部。优选地,所述导向部为球形,所述导向部与所述固定部的连接处的直径分别小于所述导向部的最大直径和所固定部的最大直径。优选地,所述罩体的外表面与所述导向管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件。优选地,所述罩体的上还固接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将所述罩体固定在患者的鼻子外侧。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胃管,包括体内管体和如上所述的固定装置。本技术所提供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鼻子外侧的罩体,所述罩体内表面固接有连接管,其外表面转动连接有导向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体内管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导向管连通。基于上述结构,该固定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罩体、固接于罩体内表面的连接管和转动连接在罩体外表面的导向管,罩体罩在患者的鼻子外侧,罩体的内表面与鼻子外表面不接触,形成空腔,同时为了保证鼻子皮肤的干燥性,罩体上开设有若干通气孔,避免鼻子长时间处于罩体内出现皮肤不适等症状,罩体上还开设有通孔,连接管固接在通孔位于在罩体内表面的端口,导向管的固定部转动连接在通孔位于在罩体外表面的端口;导向管为中空结构,且导向管的导向部固接于外罩的内表面,同时导向管处在鼻孔下方垂直于鼻孔,由于连接管有一端与体内的管体进行连通,体内管体从患者的鼻孔处伸出体外,体内管体伸出体外的一端直接套接在连接管的外侧,此时伸出体外的管路不会发生弯折直接与连接管进行连通,有效保证了管路的畅通;导向管的固定部转动连接在罩体的外表面,导向管的导向部可以与罩体的外表面呈任意角度并保持与连接管连通,同时导向管的固定部通过管路与外界设备连通,有效保证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鼻饲、胃肠减压等治疗措施。同时该固定装置使用时需要固定,固定时需要增加一些辅助部件,可以通过胶布将罩体贴在患者的两侧的鼻翼处,也可以在罩体上连接绑绳等辅助部件将罩体固定在患者的鼻部,使得固定装置能够有效的将胃管进行固定,为了避免患者对胶布的过敏,可以采用绑扎的形式将固定装置固定在患者的鼻部。该固定装置为胃管提供了有效的固定,避免了胃管脱出;同时选用绑绳绑扎的形式固定罩体,不使用胶布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对于胶布的过敏和更换胶布时患者出现的胃部不适等症状。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固定装置,所述连接管的轴线截面为圆锥形,所述连接管的直径沿与体内管体连接端至与所述罩体连接端依次增大。基于该结构,连接管的轴向截面为圆锥形结构,同时其与体内管体的连接端的直径小于其与罩体连接端的直径,体内管体套接在连接管的外侧,采用卡接固定,由于临床上需要的体内管体的直径为多种规格,由于连接管的直径为由小到大的渐变结构,该结构可以有效匹配不同体内管体的直径,从而有效实现与体内管体的连通固定。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固定装置,所述连接管的外圆周面沿其轴线方向间距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止退部。上述结构中,连接管的外圆周面上间距设置有多个第一止退部,第一止退部的间距匹配不同规格的体内管路,同时第一止退部为环形结构,设置有第一止退槽,有效保证了体内管路与连接管固定的强度。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固定装置,所述导向管包括相互连通的导向部和固定部,所述导向部转动设置在所述罩体内,所述固定部与外界设备连通。上述结构中,导向管包括相互连通的导向部和固定部,导向部设置在罩体内部,且可以与罩体实现相对转动,转动方向为360°,固定部设置在罩体外侧,导向部与固定部的连接处设置在罩体外表面上,在导向部的带动下固定部的方向可以与罩体的外表面呈任意正角,同时固定部通过管路与外界设备连通,外界设备通过管路、导向管、罩体、连接管和体内管路实现对患者的鼻饲、胃肠减压等治疗。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部的轴线截面为圆锥形,所述固定部的直径沿与外界设备的连接端至与所述导向部连接端依次增大。基于该结构,导向管的轴向截面为圆锥形结构,同时其与外界设备的连接端的直径小于其与罩体连接端的直径,连通外界设备的管路套接在连接管的外侧,采用卡接固定,由于临床上需要连通外界设备的管路直径为多种规格,由于导向管的直径为由小到大的渐变结构,该结构可以有效匹配不同连接外界设备的管路直径,从而有效实现与连通外界设备之管路的连通固定。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部的外圆周面沿其轴线方向均匀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止退部。上述结构中,固定部的外圆周面上间距设置有多个第二止退部,第二止退部的间距匹配不同规格的连通外界设备的管路,同时第二止退部为环形结构,设置有第二止退槽,有效保证了连通外界设备的管路与固定部固定的强度。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固定装置,所述导向部为球形,所述导向部与所述固定部的连接处的直径分别小于所述导向部的最大直径和所固定部的最大直径。固定部与导向部的连接处为内凹的过渡结构,其连接处的直径同时小于固定部的最大直径和导向部的最大直径,外罩的通孔内设置有球形容纳腔,导向部为球形,导向部设置在容纳腔内,并能够相对容纳腔转动,容纳腔的直径大于通孔的直径,此时导向部被限制在容纳腔内,固定部与导向部的连接处设置在通孔在罩体外表面的端口处,且固定部与导向部的连接处的直径小于通孔的直径,此时导向部相对容纳腔转动,从而带动固定部角度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胃管及其固定装置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胃管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鼻子外侧的罩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内表面固接有连接管(2),其外表面转动连接有导向管(3),所述连接管(2)的一端与体内管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导向管(3)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胃管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鼻子外侧的罩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内表面固接有连接管(2),其外表面转动连接有导向管(3),所述连接管(2)的一端与体内管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导向管(3)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的轴线截面为圆锥形,所述连接管(2)的直径沿与体内管体连接端至与所述罩体(1)连接端依次增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的外圆周面沿其轴线方向间距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止退部(2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管(3)包括相互连通的导向部(31)和固定部(32),所述导向部(31)转动设置在所述罩体(1)内,所述固定部(32)与外界设备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军艳张雪花郭玉娇袁晓杰张娟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