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木兆专利>正文

一种针织机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5664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针织机座结构,它是由针座主体(10)、带动块(20)、滑座(30)、针具(40)、承靠座(50)及轴承(60)等构件组成,其特征在于一组由相同形态之上、下块构成一体之带动块(20)直接装设于针座主体(10)内,并于带动块中心圆孔端口开设一斜切槽,将针具之凸缘形成于端尾处,使针具之换装不须拆除带动块(20),而于简单且迅速之一次动作中,便能精确完成装设,解决了常用针座机构更换针具时费时费力,又易损伤机件之缺点。(*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机械类,特别涉及一种针织机座结构。目前市场销售的针织机种类很多,本技术系一种制造绒毛织线之机组,此种机组最主要利用其针座与针具相互配合下,将双线合一,并截制成具有耸立短状绒毛之织线;此种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缺欠,较为重要的一点是针具与针座配合不当,其主要原因是在该类机组工作过程中,针具极易损耗而需时常换装新的针具,但就目前常见之机组当中,对于针具的换装工作极为不便并且非常耗时,无形中增加制造成本,其次,又因此针具换装工作之不方便,常产生不当的换装而影响制造之织线的品质,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其系为一般常见之针座及其配设之形态,其主要系包含针座主体(10A)及带动块(20A),其中之带动块(20A)系由上带动块(21A)及下带动块(22A)以一上一下分别锁固于针座主体(10A)内(如附图2所示),而上、下带动块(21A)、(22A)之一端面上皆突出形成一斜切状凸线(211A)及(221A),利用此二斜切状凸线(211A)、(221A)于组装时保持一特定间距而形成一斜环状槽沟(201A)而供针具(40A)之凸缘(41A)容置,使其于滑座(30)旋动时,让滑座(30)上之针具于斜环槽沟配合下,于滑座(30)之滑钩上产生或上或下之连续移位动作以钩绕缠结丝线并截段而形成一具有耸立侧线之绒毛丝线。又如附图2所示,其中之针座主体(10A)系锁固于一内设有轴承(60)之承靠座(50)上,而承靠座(50)则锁固于机台之机座(70)上,而滑座(30)系贯穿插设于承靠座及针座主体内,其底部之轴杆与轴承(60)套合并由机台内之传动机构带动旋转,从图中可见针座机组中之针具(40A)与带动块(20A)之装配方式较为不便,其系先将下带动块(22A)先行套入滑座(30)并锁固于针座主体(10A)上,随即将针具插设于滑座(30)上,让针具(40A)之凸缘(41A)抵止于下带动块之凸缘(211A)之顶端处,随后再将上带动块(21A)套入滑座(30)内,并调整一与下带动块(22A)呈适当间距时(此间距即斜环状槽钩(201A),其系以能让针具之凸缘得于此间距间移动之距离)再锁固于针座主体(10A)上,然而,诚如前述,此机组于安装针具的工作极为麻烦,每次更换针具时,必须先拆除并取出上带动块(21A),于换装新针具后再套入上带动块(21A),且须再次调整上、下带动块(21A)、(22A)之间距,换言之,每次换针具必须重复此动作,同时亦可能因装设之不当而造成机组运作不顺,或产生损坏,由此可知,此种常用机构因复杂又费时的针具换装工作而相对提高了生产制造过程的成本,并且还容易造成制品品质不良之现象。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针织机座存在的缺点,重新设计一组由相同形态之上块、下块组成一体之一带动块,直接装设于针座主体内,并于带动块之圆孔端口开设一斜切槽,而将针具之凸缘形成于端尾处,藉此使针具之换装不须拆除带动块,而于简单且迅速之一次动作中,便能精确完成装设,解决更换针具费时、费力之缺点,又不容易损伤机件,此外另一目的在于设计一斜切槽状刀刃之刀针,得使刀针于丝线走线方向以顺势拉切方式截断丝线,解决常用刀针以顶推强迫断线造成刀刃容易磨损之缺点。本技术的技术构思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存在的缺点,设计一组由相同形态上块、下块组成一体之带动块,直接装设于针座主体内,并于带动块中心圆孔端口开设一斜切槽;其次将针具之凸缘形成于端尾处,藉此设计,使针具之换装不须拆除带动块,而于简单且迅速之一次动作中,便能精确完成装设,解决常用针座机构更换针具费时、费力,又容易损环机件之缺点。 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结构及实施例图1为常用针织机座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为常用针织机针座机构之组配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针座机构之组配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针座机构之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针座主体与带动块配设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之带动块结构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之针具换装实施例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之刀针立体示意图。图9为常用之刀针立体示意图。(10)为针座主体、(201)为斜环状槽沟、(20)为带动块、(21)为上块、(22)为下块、(23)、(24)为接合块、(211)、(221)为斜切槽、(212)、(213)、(222)、(223)为接合槽、(2121)、(2131)、(2221)、(2231)为螺孔、(30)为滑座、(40)为针具、(401)为凸缘、(41)为刀针、(411)为刀刃、(412)为斜缺口、(50)为承靠座、(60)为轴承、(70)为机座、(80)为定位套、(81)为条状缺口。结合附图3、附图4、附图5、附图6说明本技术的结构。如附图3、附图4、附图5及附图6所示本技术之针座机构主要包含有针座主体(10)、带动块(20)、滑座(30)、针具(40)、承靠座(50)及轴承(60)等构件,本技术其特征在于带动块(20)改造,如附图5及附图6所示,该带动块(20)系由上块(21)、下块(22)及接合块(23)、(24)所组成,上块(21)与下块(22)系相同形态而以上、下相对位置组配而成,其系一端呈斜切面之圆套体,中央为供滑座(30)穿设之圆孔,沿圆孔之内缘近底端,以向上向外形态开设一斜切槽(211)、(221),于两侧边相对位置分别开设一接合槽(212)、(213)、(222)、(223),接合槽内则设有螺孔(2121)、(2131)、(2221)、(2231);该接合块(23)、(24)亦为相同形态之设计,其系与接合槽呈相同形状之板体,其宽度及厚度相等于接合槽之尺寸,而其长度恰等于上、下块之接合槽的总高度,于板体上、下适当处皆设一螺孔(231)、(241),藉此,得将接合块(23)、(24)置入上、下块(21)、(22)之接合槽内,并以螺丝配合接合槽内之螺孔,而将接合块(23)、(24)锁固于上、下块(21)、(22)之接合槽内,使上、下块(21)、(22)结合成一体之带动块(20),且上、下块(21)、(22)间形成一间距,而令环之间距便构成一作为卡推针具之斜环状槽沟(201)(如附图5所示),组构成一体之带动块(20),系置于针座主体(10)内,并以螺栓锁固于针座主体(10)内(如附图4、附图5所示)。结合附图3、附图4及附图7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技术整组针座的组装过程为让装设于滑座(30)上之针具能更稳固而不受滑座旋动或针具运作产生松动情形的影响,是以,设计一开设有条状缺口(81)之定位套(80)套设于滑座(30)外露于针座之部位;再如附图7所示,在组构完成本技术,于装设或更换针具时,完全不须拆卸针座主体(10)或带动块(20),其主要是利用带动块(20)之上块(21)的斜切槽(211),使针具(40)得以斜向将其末端滑入上块(21)与滑座(30)之滑沟内,并让针具(40)末端之凸缘(401)恰置于带动块(20)之斜环状槽沟(201)顶侧,随即将针具(40)向滑座(30)方向旋移,此时针具(40)之凸缘(401)进入斜环状槽沟(201)内,至针具(40)完全进入滑座(30)之滑沟后便完成组装;又如前述针具之组装工作时,滑座(30)上之定位套(80)之条状缺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织机座结构,其主要包含有一锁固于机台机座上之承靠座(50),锁设于承靠座(50)上之针座主体(10),锁设于针座主体(10)内之带动块(20),一与机台传动机构连结并穿设于前述各构件中之滑座(30)及置放于滑座滑沟内之针具(40),其特征在于该带动块系由相同形态之上块(21)及下块(22),配合接合块(23)、(24)组装成一体,该上、下块为一端呈斜切面之圆套体,于中央圆孔之无斜切面端的孔内缘,以向上向外形态开设一斜切槽(211)、(221),而于两侧边相对位置分别开设一接合槽(212)、(213)、(222)、(223),接合槽内则设有螺孔(2121)、(2131)、(2221)、(2231);另外,该接合块(23)、(24)设有圆孔而容置于上、下块之接合槽内,并以螺丝锁固成一体,且上、下块间形成一斜环状槽沟(201)。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木兆曾正安
申请(专利权)人:曾木兆曾正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