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圈绒针织机用上针床钢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5408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由上部和下部组成的割圈绒针织机用上针床钢片(7),将其镶嵌在上针床体(9)槽中构成织针(8)运动的针槽。上针床钢片(7)的上部为曲线体(4),曲线体(4)的前、后端分别制成头部(5)大、尾部(6)小,下部为平直体(3),平直体(3)的前、后端分别有燕尾(1)、(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磨损少,功耗低、转速快等优点。(*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割圈绒针织机用上针床钢片。目前,针织机上使用的钢片往往是锲形钢片,而锲形钢片的侧面与织针的接触面积大,当割圈绒针织机运动时,在上针床体槽中的织针与锲形钢片侧面产生的摩擦阻力较大,功耗大。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摩擦阻力小、功耗低的割圈绒针织机用上针床钢片。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由上部和下部组成的割圈绒针织机用上针床钢片(7),上部为曲线体(4),曲线体(4)的前、后端分别制成头部(5)大、尾部(6)小,下部为平直体(3),平直体(3)的前、后端分别有燕尾(1)、(2)。由于曲线体(4)的两端制成头部(5)大、尾部(6)小,以及平直体(3)的两端制有不同角度的燕尾(1)、(2),当上针床钢片(7)镶入上针床体(9)的槽中后,避免了织针(8)与上针床钢片(7)之间的剧烈磨损,降低了功耗,提高了织针的运动速度。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叙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外形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曲线体(4)的形状图。图3为嵌入上针床钢片(7)后的上针床体(9)的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平直体(3)及织针(8)与曲线体(4)接触的剖面图。本技术的平直体(3)的前端燕尾(1)为60°,后端燕尾(2)为45°,在上针床体(9)上开有与燕尾(1)、(2)相配的槽(10),上针床体(9)的后端有折片(11),当把上针床钢片(7)嵌入上针床体(9)的槽(10)内时,将角度为60°的燕尾(1)和45°的燕尾(2)分别与槽(10)配合好,然后弯转折片(11),压住45°的燕尾(2),从而保证了上针床钢片(7)不作轴向和径向移动。本技术的上针床钢片(7)采用弹性钢片冲压成形,将冲压成形的上针床钢片(7)镶嵌到割圈绒针织机的上针床体(9)的槽(10)内后,与上针床体(9)一起构成织针(8)的针槽。由于将上针床钢片(7)的上部的曲线体(4)冲压成头部(5)大,尾部(6)小,所以当上针床钢片(7)嵌入上针床体(9)内后形成相等的针槽宽度,减小了织针(8)与上针床钢片(7)之间的摩擦。权利要求1.一种由上部和下部组成的割圈绒针织机用上针床钢片(7),其特征在于上部为曲线体(4),曲线体(4)的前、后端分别制成头部(5)大、尾部(6)小,下部为平直体(3),平直体(3)的前、后端分别有燕尾(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割圈绒针织机用上针床钢片(7),其特征在于平直体(3)的前端燕尾(1)为6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割圈绒针织机用上针床钢片(7),其特征在于平直体(3)的后端燕尾(2)为45°。专利摘要一种由上部和下部组成的割圈绒针织机用上针床钢片(7),将其镶嵌在上针床体(9)槽中构成织针(8)运动的针槽。上针床钢片(7)的上部为曲线体(4),曲线体(4)的前、后端分别制成头部(5)大、尾部(6)小,下部为平直体(3),平直体(3)的前、后端分别有燕尾(1)、(2)。本技术具有磨损少,功耗低、转速快等优点。文档编号D04B27/00GK2102943SQ9122024公开日1992年4月29日 申请日期1991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1991年8月20日专利技术者戴金元, 施松元, 唐嘉松, 吴慰增 申请人:常熟市吴市机械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上部和下部组成的割圈绒针织机用上针床钢片(7),其特征在于上部为曲线体(4),曲线体(4)的前、后端分别制成头部(5)大、尾部(6)小,下部为平直体(3),平直体(3)的前、后端分别有燕尾(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金元施松元唐嘉松吴慰增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吴市机械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