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提花绒头的针织方法和用于这种方法的沉降片技术

技术编号:1854700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提花绒头的针织方法,包括两个步骤:    (a)移动沉降片的步骤,以便在绒头针织区域中,沉降片顶部在用于形成绒头线圈的位置(23a),即“标准位置”;    (b)移动沉降片的步骤,以便在非绒头针织区域中,沉降片顶部在低于标准位置0.05~0.3毫米的位置(23c)。(*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提花绒头的针织方法和用于这种方法的沉降片
技术介绍
用于针织提花绒头的方法中有两个平面位置,即高位置和低位置,如本专利技术中引证的专利文件1中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在这个实施例中使用的沉降片具有两个平面的沉降片鼻和平的沉降片顶部,如专利文件1的图9中所示。在下面引证的专利文件2中描述了一种在地组织纱线的表面具有较少软毛的绒头织物的针织方法。在这种方法中采用的沉降片具有唯一平面的沉降片鼻和两个平面的沉降片顶部,如专利文件2的图2所示。在下面引证的专利文件3中描述了一种用于制造网状织物的方法,所述织物具有三个平面,即下、中、高平面。用于这种方法中的沉降片具有唯一平面的沉降片鼻和三个平面的沉降片顶部,如专利文件3中的图3中所示。三份专利文件如下JP-A-1997-21042;JP-U-1980-725;JP-A-1985-199954。通常,当进行提花绒头针织加工时,需要以不变的速率供给地组织纱线。因此,采用积极式导纱器,以稳定的方式供给纱线。如果不使用积极式导纱器,出现的问题包括地纱断开、地组织线圈不均匀,添纱错误和针织缺陷,例如出现针织横档。当提花绒头针织机形成绒头线圈时,沉降片选择机构朝向针织机的中央移动沉降片,即使沉降片移动到绒头纱线跨过沉降片鼻的位置,绒头线圈或沉降线圈在沉降片鼻上形成。在针织加工过程中,如图1所示,当针在线圈区域拉动纱线时,不可能从纱线供给侧拉出纱线,这是因为纱线供给张力在此位置变得最大,这个位置总是位于纱线供给位置一侧,在这一侧成圈三角几乎总是拉着纱线。为了缓解织针下降时产生的阻力,纱线在线圈区域从完成线圈成形的织针返回。这个运动被称为“回抢现象(robbing backphenomenon)”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图1中的箭头指示该回抢运动。下面描述的问题还不是本领域中常见的问题。因此,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研究解决。沉降片鼻距离线圈区域较高,由于回抢现象,使得绒头纱线移动较长。地组织纱线在沉降片顶部形成沉降弧。当地组织纱线和绒头纱线形成双针编弧时,绒头纱线影响地组织纱线,由于回抢现象地组织纱线被长距离输送,而且和绒头纱线输送方向相同。这将使地组织纱线的纱线供给张力松懈,这被称为“A情况”。在另一方面,当在提花绒头针织机上形成仅有地组织线圈的针织物时,沉降片选择器移动沉降片返回绒头纱线不跨越沉降片鼻的位置。以这种方式,绒头纱线不形成绒头线圈,而是在沉降片顶部与地组织纱线一起形成沉降弧。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所示,因为从线圈区域到沉降片顶部的距离短,与形成绒头线圈时的情况相比较,由于回抢现象对绒头纱线的影响较小,绒头纱线不对地组织纱线产生影响。由此,只有地组织纱线的纱线张力受影响,这被称为“B情况”。在由专利技术人采用积极式导纱器和具有沉降片鼻高度为3.2毫米的沉降片进行的试验中,结合增加的线圈数量和施加1~2克地组织纱线导纱张力在A情况下进行针织加工产生20克地组织纱线导纱张力,在B情况下,产生的张力更大。这种导纱张力的不同容易在织品上产生针织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能够在针织加工提花绒头织物时的针织和绒头形成位置或者在针织、低绒头、高绒头成形位置获得均匀一致的纱线供给张力或导纱张力,由此生产没有针织缺陷的织物。本专利技术的形成提花绒头的针织方法,包括第一方面,(a)移动沉降片的步骤,以便在绒头形成区域中,沉降片顶部在标准位置形成绒头线圈;(b)移动沉降片的步骤,以便在非绒头形成区域中,沉降片顶部在低于标准位置0.05~0.3毫米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形成提花绒头的针织方法,包括第二方面,(a)移动沉降片的步骤,以便在高绒头针织区域中,沉降片顶部在标准位置形成绒头线圈;(b)移动沉降片的步骤,以便在低绒头针织区域中,沉降片顶部在低于标准位置0.05~0.15毫米的位置;(c)移动沉降片的步骤,以便在平针组织针织区域中,沉降片顶部在低于标准位置0.15~0.30毫米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形成提花绒头的沉降片,在第一方面,其设有沉降片前半部分,在这个部分具有至少有一个平面的沉降片鼻和至少有两个平面的沉降片顶部,和具有控制踵的沉降片后半部分;沉降片顶部用于形成线圈的位置低于用于形成绒头线圈的沉降片顶部的位置0.15~0.30毫米。本专利技术的形成提花绒头的沉降片,在第二方面,其设有沉降片前半部分,在这个部分具有至少有一个平面的沉降片鼻和至少有两个平面的沉降片顶部,和具有控制踵的沉降片后半部分;沉降片顶部用于形成地组织线圈的位置低于用于形成高绒头线圈的沉降片顶部的标准位置0.15~0.30毫米;沉降片顶部用于形成低绒头线圈的位置低于沉降片顶部标准位置0.05~0.15毫米。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图中图1是正视图,其表示在提花绒头针织机上形成绒头线圈时的线圈区域。图2是正视图,其表示在提花绒头针织机上形成地组织线圈时的线圈区域。图3是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a)和正视图(b)。图4是图3所示实施例的沉降片鼻和沉降片顶部的放大的视图。图5是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a)和正视图(b)。图6是图5所示实施例的沉降片鼻和沉降片顶部的放大的视图。标号说明10沉降片12沉降片鼻13沉降片顶部13a上平面13b下平面14沉降片喉15后半部分16踵20沉降片21前半部分22沉降片鼻23沉降片顶部23a上平面23b中平面23c下平面24沉降片喉25后半部分26踵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可以采用权利要求3所述的沉降片。为了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可以采用权利要求4所述的沉降片。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沉降片具有沉降片鼻,后者形成在两个平面上。图3中描绘了按照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沉降片10的俯视图(a)和正视图(b)。图4是沉降片的放大的视图,其中描绘了沉降片鼻12和沉降片顶部13。沉降片鼻12和在沉降片鼻12下方形成的沉降片顶部13构成在沉降片10的前半部分11。在所述沉降片鼻12和沉降片顶部13之间形成沉降片喉14。在沉降片的后半部分15,具有用于控制沉降片用的踵16。沉降片的总长度大约为45毫米,总高度大约为10毫米。当形成绒头时,在沉降片顶部位置(标准位置)13a和沉降片鼻点12a之间的距离是2.7毫米。这种沉降片的特征是沉降片顶部13形成两个平面,上平面13a是标准位置,下平面13b低于标准位置0.1毫米。上平面13a从沉降片喉14的最内部分到相应于沉降片鼻的顶端的位置,延伸了4.6mm。下平面13b位于上平面位置的前方。图5中描绘了按照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沉降片20的俯视图(a)和正视图(b)。图6是沉降片的沉降片鼻22和沉降片顶部23的放大视图。沉降片鼻22形成于两个平面22A和22B,沉降片顶部23在第一沉降片鼻22A的下方形成,它们形成在沉降片20的前半部分21。在沉降片鼻22和沉降片顶部23之间形成沉降片喉24。在沉降片20的后半部分25具有控制沉降片的踵26。这个沉降片的总长度大约为45毫米,总高度大约为11.5毫米。当形成绒头时,沉降片顶部位置(标准位置)23a和沉降片鼻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是3.2毫米。这种沉降片的特征是沉降片顶部23形成三个平面,上平面23a是标准位置,中平面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菅野金男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福原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