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侯伯贵专利>正文

能折叠和整体行走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46689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06:49
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折叠和整体行走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属于对预应力建筑基桩的试压方法及所用的装置。包括一根立管、一根斜拉杆和一个平面受力杆相连接而成三角形框架;多个框架共用同一根立管为中心柱,多根斜拉杆的下端与平面受力杆相连接;平面受力杆包括中心夹板、分力夹板,和连接中心夹板与分力夹板的钢梁;钢梁包括转动连接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这两段,这两段之间设有液压杆驱动这两段转动;中心夹板下面设有动力驱动的履带轮;斜拉杆也至少由二根杆转动连接而成。优点:在一个施工工地,一套试压支架装置,用液压装置进行自动折叠,直接用带动力的履带轮整体搬运,减少人力浪费,缩短工期,工程成本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能折叠和整体行走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物的桩基检测
,特别是对预应力建筑基桩的试压方法及所用的装置。
技术介绍
现在对预应力建筑基桩的试压方法都是在预应力建筑基桩的上面用混泥土重物堆成试压需要的重量,常常在一根预应力建筑基桩的上面要堆压几百吨上千吨重物对预应力建筑基桩进行试压,确定预应力建筑基桩的耐压能力。这种方法要搭建很宽行牢的承重架,在重物太重又稍不平衡时,承重架还很易倒塌而发生事故。本专利专利技术人在已授权专利《用周边建筑基桩分力测量预应力建筑基桩的试压装置》公开了一种在待测量的预应力建筑基桩周围,用预应力建筑基桩或其它桩作为地锚,不用搭高架、不用施压重物,只用一套放射形状支架,就能进行测定预应力建筑基桩不下沉的承重力试压方法,以及该方法所用的放射形状分力试压支架装置。但这套放射形状分力试压支架装置不仅又高又重,而且地平面上的各支架很长,在一个施工工地要把这个“放射形状分力试压支架装置”整体移动到另一个被测量的建筑基桩位置非常困难。所以在一个施工工地,如果先后被测量的两个建筑基桩只有几米远的距离,进行后一个建筑基桩不下沉的承重力试压测量时,也要把这套放射形状分力试压支架装置拆分成各组件后,在后一个建筑基桩位置重新组装成一套放射形状分力试压支架装置。这在一个施工工地不同位置进行多个建筑基桩不下沉的承重力试压测量时要多次拆、装“放射形状分力试压支架装置”,造成人力浪费,延误工期,工程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在一个施工工地不同位置进行多个建筑基桩不下沉的承重力试压测量时,一套放射形状分力试压支架装置,用液压装置进行自动折叠,减少占地面积,而不用拆装工序,直接用带动力的履带轮在同一工地进行整体搬运,减少拆装和搬运人力浪费,缩短施工的工期,工程成本降低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本专利技术有两种结构是:第一种结构是斜拉杆18分为两段或多段,这两或多段之间用框形长度调节件37连接,并且两或多段之间还设有用于折叠的转动连接件;第二种结构是斜拉杆18是一根液压斜拉杆58,用液压杆的伸缩功能代替框形长度调节件37和转动连接件。第一种结构的能折叠和整体行走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每个三角形框架包括一根立管17、一根斜拉杆18和一个平面受力杆19相连接而成;多个三角形框架共用同一根立管17为中心柱成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多个三角形框架中的多个平面受力杆19是连为一体的同平面放射状组合式结构,多个平面受力杆19放射状结构中心的上面连接一根立管17,多根斜拉杆18的上端都与唯一的一根立管17连接,多根斜拉杆18的下端分别与不同位置的平面受力杆19相连接,组成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1]平面受力杆19组合式结构:平面受力杆19包括中心夹板1、分力夹板2,和连接中心夹板1与分力夹板2的钢梁8;[1-1]、平面受力杆19的钢梁8结构:钢梁8包括转动连接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这两段,在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连接位置,在这两段的连接位置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端,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的端头52有上方53是开放的连接槽54;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一端卡在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的连接槽54中,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卡在连接槽54中,并与连接槽54的侧板55转动连接;在钢梁8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这两段连接位置还设有液压动力杆56,该液压动力杆56的两端分别与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转动连接;液压动力杆56可设在上面、或下面、或侧面;钢梁8一端为带夹板端,另一端为不带夹板端;钢梁8带夹板端的结构是:钢梁8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放射端端头的两侧分别固定有钢梁夹板23,两块钢梁夹板23分别都在钢梁8的上面伸出钢梁8,两块钢梁夹板23伸出钢梁8的部分用一根短柱24连接。把钢梁8分段成转动连接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这两段,目的是在同一个工地进行不同建筑基桩分力试压施工时,用液压动力杆56自动折叠钢梁8减少长度,使试压装置能使用中心夹板1下面机动轮自动整体行走,一套放射形状分力试压支架装置.,不用拆装工序,减少人力浪费,缩短工期,工程成本降低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1-2]、平面受力杆19的中心夹板1结构:中心夹板1包括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有间隔距离;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用多根支撑柱16连接;中心上夹板3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中心上夹板孔,中心下夹板4面向中心上夹板孔的对应位置上设有下位大螺帽20;一根定位螺杆21穿过中心上夹板孔与中心下夹板4下位大螺帽20连接,使定位螺杆21的下面与中心下夹板4紧密接触,中心下夹板4的下位大螺帽20螺距大于所连接定位螺杆21部位的螺距;一个上位大螺帽22在中心上夹板3的上面与定位螺杆21连接,定位螺杆21的上端伸出上位大螺帽22,即定位螺杆21的上端有一定长度凸出在上位大螺帽22的上面;定位螺杆21上端有一定长度伸入到立管17下面的内空之中,紧密相套或螺丝连接,上位大螺帽22的外径大于立管17的外径;在中心夹板1的中心下夹板4下面设有至少两组能被动力驱动的履带轮57;一根定位螺杆21穿过中心上夹板孔与中心下夹板4下位大螺帽20连接;下位大螺帽20作用是增加中心下夹板4中心的厚度,从而增加中心下夹板4的强度。,使定位螺杆21的下面与中心下夹板4紧密接触;限止定位螺杆21左右摆动。中心下夹板4的下位大螺帽20螺距大于所连接定位螺杆21部位的螺距;在中心上夹板3受力有微小变形时,使定位螺杆21仍然紧密接触到下面的中心下夹板4或下位大螺帽20。一个上位大螺帽22在中心上夹板3的上面与定位螺杆21连接,定位螺杆21的上端伸出上位大螺帽22,即定位螺杆21的上端有一定长度凸出在上位大螺帽22的上面;定位螺杆21上端有一定长度伸入到立管17下面的内空之中,紧密相套或螺丝连接;套在立管17内空之中的定位螺杆21可稳定在安装时的立管17不倒下。上位大螺帽22的外径大于立管17的外径。使于上位大螺帽22先接受立管17的下压力,上位大螺帽22再把立管17的向下压力分散,使中心上夹板3不易损坏,达到定位螺杆21和多根支撑柱16都匀均平衡向中心下夹板4传导立管17的压力。下位大螺帽20用于保护中心下夹板4,上位大螺帽22用于保护中心上夹板3,定位螺杆21用于方便安装立管17时定位立管17和稳定立管17。用动力驱动的履带轮57目的是在松软泥土的施工工地能把巨大重量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从一个建筑基桩位置,直接整体的移动到另一个建筑基桩位置。如果在前后两个建筑基桩之前铺设轨道太费人力和时间,所费人力和时间比把整套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拆散再装还更多,所以用铺设轨道的方法直接整体移动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没有实用性,而用动力驱动的履带轮57直接整体移动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具有很好的实用性。[1-3]、平面受力杆19的分力夹板2结构:分力夹板2包括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上分设有至少两组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中用带螺帽的螺杆14连接,不同组的穿螺杆孔5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能折叠和整体行走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每个三角形框架包括一根立管(17)、一根斜拉杆(18)和一个平面受力杆(19)相连接而成;多个三角形框架共用同一根立管(17)为中心柱成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多个三角形框架中的多个平面受力杆(19)是连为一体的同平面放射状组合式结构,多个平面受力杆(19)放射状结构中心的上面连接一根立管(17),多根斜拉杆(18)的上端都与唯一的一根立管(17)连接,多根斜拉杆(18)的下端分别与不同位置的平面受力杆(19)相连接,组成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1]平面受力杆(19)组合式结构:平面受力杆(19)包括中心夹板(1)、分力夹板(2),和连接中心夹板(1)与分力夹板(2)的钢梁(8);[1‑1]、平面受力杆(19)的钢梁(8)结构:钢梁(8)包括转动连接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这两段,在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连接位置,在这两段的连接位置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端,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的端头(52)有上方(53)是开放的连接槽(54);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一端卡在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的连接槽(54)中,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卡在连接槽(54)中,并与连接槽(54)的侧板(55)转动连接;在钢梁(8)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这两段连接位置还设有液压动力杆(56),该液压动力杆(56)的两端分别与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转动连接;钢梁(8)一端为带夹板端,另一端为不带夹板端;钢梁(8)带夹板端的结构是:钢梁(8)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放射端端头的两侧分别固定有钢梁夹板(23),两块钢梁夹板(23)分别都在钢梁(8)的上面伸出钢梁(8),两块钢梁夹板(23)伸出钢梁(8)的部分用一根短柱(24)连接;[1‑2]、平面受力杆(19)的中心夹板(1)结构:中心夹板(1)包括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有间隔距离;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用多根支撑柱(16)连接;中心上夹板(3)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中心上夹板孔,中心下夹板(4)面向中心上夹板孔的对应位置上设有下位大螺帽(20);一根定位螺杆(21)穿过中心上夹板孔与中心下夹板(4)下位大螺帽(20)连接,使定位螺杆(21)的下面与中心下夹板(4)紧密接触,中心下夹板(4)的下位大螺帽(20)螺距大于所连接定位螺杆(21)部位的螺距;一个上位大螺帽(22)在中心上夹板(3)的上面与定位螺杆(21)连接,定位螺杆(21)的上端伸出上位大螺帽(22),即定位螺杆(21)的上端有一定长度凸出在上位大螺帽(22)的上面;定位螺杆(21)上端有一定长度伸入到立管(17)下面的内空之中,紧密相套或螺丝连接,上位大螺帽(22)的外径大于立管(17)的外径;在中心夹板(1)的中心下夹板(4)下面设有至少两组能被动力驱动的履带轮(57);[1‑3]、平面受力杆(19)的分力夹板(2)结构:分力夹板(2)包括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上分设有至少两组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中用带螺帽的螺杆(14)连接,不同组的穿螺杆孔(5)成平行排列,每组穿螺杆孔(5)至少有两个穿螺杆孔(5);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之间有间隔距离;分力下夹板(7)上还设有连接分力桩的孔(9);[1‑4]、多个平面受力杆(19)同平面放射状组合结构:多个分力夹板(2)在一个中心夹板(1)的周围分别都用钢梁(8)连接成同平面放射状组合结构;多根钢梁(8)都以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插入在中心夹板(1)不同部位,多根钢梁(8)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插入到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的间隔之中,多根钢梁(8)的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放射端连接有钢梁夹板(23);钢梁(8)的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穿过分力夹板(2)的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之间的间隔空间;以中心夹板(1)为中心,多根钢梁(8)和所穿过的分力夹板(2)成同平面放射状分布,钢梁夹板(23)在放射状分布的钢梁(8)最外端位置;使该同平面放射状分布结构最外端位置有钢梁夹板(23);[2]立管(17)的结构:接近立管(17)上端的内空之中固定有一个轴承(25),轴承(25)的内圈中设有一个“T”形杆(26),“T”形杆(26)的横板(27)位于轴承(25)下面,“T”形杆(26)的中心柱(28)穿过轴承(25)的内圈孔,中心柱(28)的顶端位于接近立管(17)的顶端开口位置,中心柱(28)的顶端有...

【技术特征摘要】
1.能折叠和整体行走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每个三角形框架包括一根立管(17)、一根斜拉杆(18)和一个平面受力杆(19)相连接而成;多个三角形框架共用同一根立管(17)为中心柱成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多个三角形框架中的多个平面受力杆(19)是连为一体的同平面放射状组合式结构,多个平面受力杆(19)放射状结构中心的上面连接一根立管(17),多根斜拉杆(18)的上端都与唯一的一根立管(17)连接,多根斜拉杆(18)的下端分别与不同位置的平面受力杆(19)相连接,组成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1]平面受力杆(19)组合式结构:平面受力杆(19)包括中心夹板(1)、分力夹板(2),和连接中心夹板(1)与分力夹板(2)的钢梁(8);[1-1]、平面受力杆(19)的钢梁(8)结构:钢梁(8)包括转动连接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这两段,在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连接位置,在这两段的连接位置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端,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的端头(52)有上方(53)是开放的连接槽(54);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一端卡在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的连接槽(54)中,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卡在连接槽(54)中,并与连接槽(54)的侧板(55)转动连接;在钢梁(8)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这两段连接位置还设有液压动力杆(56),该液压动力杆(56)的两端分别与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转动连接;钢梁(8)一端为带夹板端,另一端为不带夹板端;钢梁(8)带夹板端的结构是:钢梁(8)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放射端端头的两侧分别固定有钢梁夹板(23),两块钢梁夹板(23)分别都在钢梁(8)的上面伸出钢梁(8),两块钢梁夹板(23)伸出钢梁(8)的部分用一根短柱(24)连接;[1-2]、平面受力杆(19)的中心夹板(1)结构:中心夹板(1)包括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有间隔距离;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用多根支撑柱(16)连接;中心上夹板(3)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中心上夹板孔,中心下夹板(4)面向中心上夹板孔的对应位置上设有下位大螺帽(20);一根定位螺杆(21)穿过中心上夹板孔与中心下夹板(4)下位大螺帽(20)连接,使定位螺杆(21)的下面与中心下夹板(4)紧密接触,中心下夹板(4)的下位大螺帽(20)螺距大于所连接定位螺杆(21)部位的螺距;一个上位大螺帽(22)在中心上夹板(3)的上面与定位螺杆(21)连接,定位螺杆(21)的上端伸出上位大螺帽(22),即定位螺杆(21)的上端有一定长度凸出在上位大螺帽(22)的上面;定位螺杆(21)上端有一定长度伸入到立管(17)下面的内空之中,紧密相套或螺丝连接,上位大螺帽(22)的外径大于立管(17)的外径;在中心夹板(1)的中心下夹板(4)下面设有至少两组能被动力驱动的履带轮(57);[1-3]、平面受力杆(19)的分力夹板(2)结构:分力夹板(2)包括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上分设有至少两组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中用带螺帽的螺杆(14)连接,不同组的穿螺杆孔(5)成平行排列,每组穿螺杆孔(5)至少有两个穿螺杆孔(5);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之间有间隔距离;分力下夹板(7)上还设有连接分力桩的孔(9);[1-4]、多个平面受力杆(19)同平面放射状组合结构:多个分力夹板(2)在一个中心夹板(1)的周围分别都用钢梁(8)连接成同平面放射状组合结构;多根钢梁(8)都以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插入在中心夹板(1)不同部位,多根钢梁(8)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插入到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的间隔之中,多根钢梁(8)的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放射端连接有钢梁夹板(23);钢梁(8)的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穿过分力夹板(2)的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之间的间隔空间;以中心夹板(1)为中心,多根钢梁(8)和所穿过的分力夹板(2)成同平面放射状分布,钢梁夹板(23)在放射状分布的钢梁(8)最外端位置;使该同平面放射状分布结构最外端位置有钢梁夹板(23);[2]立管(17)的结构:接近立管(17)上端的内空之中固定有一个轴承(25),轴承(25)的内圈中设有一个“T”形杆(26),“T”形杆(26)的横板(27)位于轴承(25)下面,“T”形杆(26)的中心柱(28)穿过轴承(25)的内圈孔,中心柱(28)的顶端位于接近立管(17)的顶端开口位置,中心柱(28)的顶端有顶端孔(29);[3]立管(17)顶盖(30)的结构:包括一个短套管(31)和密封短套管(31)上端开口的厚盖板(32),厚盖板(32)大于短套管(31)的横截面,短套管(31)外周围放射状的固定连接有多个侧拉板(33),每个侧拉板(33)还与厚盖板(32)固定连接,每个侧拉板(33)上设有侧拉板孔(34);厚盖板(32)盖在立管(17)的顶端;[4]斜拉杆(18)的结构:包括上拉杆(35)和下拉杆(36),上拉杆(35)和下拉杆(36)之间用一个框形长度调节件(37)连接,框形长度调节件(37)的相对两边分别与上拉杆(35)的一端和下拉杆(36)的一端螺纹连接;与上拉杆(35)和下拉杆(36)连接的框形长度调节件(37)相对两边螺纹方向相反;上拉杆(35)的另一端连接有一个凹形夹(38);斜拉杆(18)中的上拉杆(35)或下拉杆(36)分为两段,该两段之间转动连接,使上拉杆(35)成为两段组成的转动连接结构,或者下拉杆(36)成为两段组成的转动连接结构;[5]三角形框架的结构:三角形框架包括立管(17)、顶盖(30)、斜拉杆(18)和平面受力杆(19)的组合结构;平面受力杆(19)的钢梁(8)端头的两块钢梁夹板(23)之间用短柱(24)连接,该短柱(24)与斜拉杆(18)的下拉杆(36)下端转动连接,下拉杆(36)上端与框形长度调节件(37)连接;斜拉杆(18)的上拉杆(35)上端的凹形夹(38)与顶盖(30)的厚盖板(32)用销接的方式转动连接;顶盖(30)的短套管(31)套在立管(17)上端;立管(17)的下端套在平面受力杆(19)的中心夹板(1)上面的定位螺杆(21)的外面以相套的方式连接,立管(17)的下端接触中心夹板(1)的大螺帽(22);[6]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多根平面受力杆(19)组合式结构是一个平面放射状的结构,多根平面受力杆(19)组合式结构中心的定位螺杆(21)上面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伯贵
申请(专利权)人:侯伯贵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