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梯轿厢出入口的门安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43098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0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乘梯轿厢出入口的门安全装置,其能够简单地安装门安全传感器,而不需要更换已有的入口柱或对入口柱进行额外的加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门安全装置具备:第一固定器(26),安装于配置在入口柱(20)上的门安全传感器(22)的上端部,在安装到上端部上时,从上方卡合于所述入口柱,保持并固定所述上端部;以及第二固定器(24),安装于门安全传感器(22)的下端部,在安装于所述下端部的状态下从横向卡合于所述下端部并固定所述下端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乘梯轿厢出入口的门安全装置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的乘梯轿厢出入口的门安全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梯的乘梯轿厢中,在轿厢出入口设置有门安全装置,通过该门安全装置防止乘客被门夹住,并且防止由于夹入障碍物引起破损。在这种门安全装置中,使用门安全传感器检测轿厢出入口处是否存在乘客和货物等。门安全传感器是投光器和受光器成对配置的光传感器,该投光器沿着横穿轿厢出入口的方向照射光,该受光器接收来自该投光器的光。在乘客位于轿厢出入口的情况下,从投光器照射的光被乘客遮挡而不会到达受光器,因此检测到轿厢出入口处存在有乘客,从而不关闭轿厢门。作为涉及这种门安全装置的现有技术,例如可列举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门安全装置。在以往的门安全装置中,大多数情况下,一侧的门安全传感器安装于乘梯轿厢的入口柱,另一侧的门安全传感器安装于轿厢门。然而,在老的旧式电梯中,有的在轿厢出入口处未设置门安全装置。在这种已有的电梯的改建和翻新工程中,在更新电梯系统时,大多直接利用乘梯轿厢的已有的入口柱来安装门安全装置。在这种翻新中,当在乘梯轿厢的入口柱上安装门安全传感器时,通常使用螺钉、螺栓、螺母等固定传感器本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8835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由于在已有的入口柱上未开设用于安装传感器的孔,因此需要进行孔加工。根据电梯的状况,存在着难以在所需的全部位置上加工出用于安装传感器的孔的入口柱,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更换入口柱。本技术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梯轿厢出入口的门安全装置,在翻新电梯时,当在已有的电梯的乘梯轿厢上设置门安全传感器时,能够简单地安装门安全传感器,而不需要更换已有的入口柱或对入口柱进行额外的加工。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梯轿厢出入口的门安全装置具备:入口柱,形成电梯的乘梯轿厢的轿厢出入口;以及一对门安全传感器,分别配置于轿厢门的门挡侧;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固定器,安装于配置在所述入口柱上的门安全传感器的上端部,在安装到所述上端部上时,从上方卡合于所述入口柱,保持并固定所述上端部;以及第二固定器,安装于所述门安全传感器的下端部,在安装于所述下端部的状态下从横向卡合于所述下端部并固定所述下端部。在本技术的乘梯轿厢出入口的门安全装置中,所述第一固定器具备:第一弹性卡合部,该第一弹性卡合部具有卡合于所述入口柱的上端部的板簧部;以及筒状部,嵌合于所述门安全传感器的上端部,并保持所述第一弹性卡合部。在本技术的乘梯轿厢出入口的门安全装置中,所述第二固定器具备:第二弹性卡合部,该第二弹性卡合部具有卡合于所述入口柱的下端部的板簧部、和水平地支承所述板簧部的延长臂;以及筒状部,嵌合于所述门安全传感器的下端部,并保持所述第二弹性卡合部。在本技术的乘梯轿厢出入口的门安全装置中,在所述第一固定器的所述筒状部上形成有用于避免遮挡光的狭缝。在本技术的乘梯轿厢出入口的门安全装置中,在所述第二固定器的所述筒状部上形成有用于避免遮挡光的狭缝。在本技术的乘梯轿厢出入口的门安全装置中,所述第一固定器具备:第一弹性卡合部,该第一弹性卡合部具有卡合于所述入口柱的上端部的板簧部;以及筒状部,嵌合于所述门安全传感器的上端部,并保持所述第一弹性卡合部;所述第二固定器具备:第二弹性卡合部,该第二弹性卡合部具有卡合于所述入口柱的下端部的板簧部、和水平地支承所述板簧部的延长臂;以及筒状部,嵌合于所述门安全传感器的下端部,并保持所述第二弹性卡合部;在所述第一固定器的所述筒状部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器的所述筒状部上形成有用于避免遮挡光的狭缝。在本技术的乘梯轿厢出入口的门安全装置中,所述入口柱是已有的电梯的乘梯轿厢的已有的入口柱。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应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门安全装置的电梯的乘梯轿厢中的轿厢出入口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轿厢出入口处的门安全装置的配置的俯视图。图3是分解示出上固定器的构成要素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将上固定器安装于门安全传感器的上端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分解示出下固定器的构成要素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将下固定器安装于门安全传感器的下端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使用下固定器将门安全传感器的下端固定于入口柱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固定了门安全传感器的下端的状态下的下固定器的侧面的图。图9是示出图7中的板簧部的剖面的图。图10是示出将上固定器安装于门安全传感器的上端的状态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0:乘梯轿厢12:轿厢地板14:侧板16:护脚板18:地坎19:入口柱20:入口柱21a、21b:轿厢门22:门安全传感器23:门安全传感器24:下固定器26:上固定器28:夹持部30:板簧部32:筒状部34:筒状部35:狭缝36:弹性卡合部38:延长臂39:板簧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乘梯轿厢出入口的门安全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应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门安全装置的电梯的乘梯轿厢中的轿厢出入口的立体图。在该图1中,主要示出了轿厢门的门挡部侧。图2是示出轿厢出入口处的门安全装置的配置的俯视图。在图1、图2中,附图标记10表示乘梯轿厢。附图标记12表示乘梯轿厢10的轿厢地板,附图标记14表示侧板。附图标记16是护脚板。在轿厢出入口的两侧,从轿厢地板12垂直地竖立设置有入口柱19、20。在轿厢出入口的地板上安装有地坎18。在该地坎18上配置有轿厢门21a、21b。在该实施方式中,轿厢门21a、21b是旁开门型的轿厢门。在轿厢出入口处,入口柱19、20中的入口柱20是在轿厢门21a、21b关闭时位于轿厢门21a的门头所接触的一侧即门挡侧的入口柱。本实施方式的门安全装置具有一对光传感器,该一对光传感器是组合安装于门挡侧的入口柱20的门安全传感器22、和安装于轿厢门21a的门安全传感器23形成的。如图1所示,门安全传感器22具有沿着入口柱20安装并且长度与入口柱20大致相同的方筒形的传感器外壳22a。在该传感器外壳22a中,在高度方向上按照规定间隔收纳有未图示的多个投光器。从各投光器以横穿轿厢出入口的方式照射光。在安装于轿厢门21a的门头的门安全传感器23中设置有接收来自投光器的光的受光器。这种受光侧的门安全传感器23也与投光侧的门安全传感器22同样地,在细长的传感器外壳内沿长度方向排列有多个受光器。此外,当然也可以将投光器设置于门安全传感器23中,并将受光器设置于门安全传感器2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门安全传感器22使用如下的固定器安装于入口柱20。如图1所示,在固定器中,将上固定器(第一固定器)26和下固定器(第二固定器)24作为一组使用,该上固定器(第一固定器)26将门安全传感器22的上端部固定于入口柱20,该下固定器(第二固定器)24将门安全传感器22的下端部固定于入口柱20。首先,对上固定器26进行说明。图3是分解示出上固定器26的构成要素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将上固定器26安装于门安全传感器22的上端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在图3中,上固定器26大体上包括:筒状部32,嵌合于门安全传感器22的上端部;以及夹持部(第一弹性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乘梯轿厢出入口的门安全装置,具备:入口柱,形成电梯的乘梯轿厢的轿厢出入口;以及一对门安全传感器,分别配置于轿厢门的门挡侧;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固定器,安装于配置在所述入口柱上的门安全传感器的上端部,在安装到所述上端部上时,从上方卡合于所述入口柱,保持并固定所述上端部;以及第二固定器,安装于所述门安全传感器的下端部,在安装于所述下端部的状态下从横向卡合于所述下端部并固定所述下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5.19 JP 2017-1001861.一种乘梯轿厢出入口的门安全装置,具备:入口柱,形成电梯的乘梯轿厢的轿厢出入口;以及一对门安全传感器,分别配置于轿厢门的门挡侧;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固定器,安装于配置在所述入口柱上的门安全传感器的上端部,在安装到所述上端部上时,从上方卡合于所述入口柱,保持并固定所述上端部;以及第二固定器,安装于所述门安全传感器的下端部,在安装于所述下端部的状态下从横向卡合于所述下端部并固定所述下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梯轿厢出入口的门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器具备:第一弹性卡合部,该第一弹性卡合部具有卡合于所述入口柱的上端部的板簧部;以及筒状部,嵌合于所述门安全传感器的上端部,并保持所述第一弹性卡合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梯轿厢出入口的门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器具备:第二弹性卡合部,该第二弹性卡合部具有卡合于所述入口柱的下端部的板簧部、和水平地支承所述板簧部的延长臂;以及筒状部,嵌合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神田刚高桥旭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