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接结针织纱始端和/或末端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53782 阅读:3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接结针织纱始端和/或末端的方法,用于将针织纱的始端和/或末端接结到在针织机上制造的针织物中,其中,借助于复式线迹技术分开针织物的界面织针的线圈,通过该界面织针可以由要被接结或绑扎的针织纱与自由的纱线末端直接相邻地形成一个线圈,其中在通过界面织针和通过全部其它在该针织横列中按照图案为此设置的织针由要被接结或绑扎的针织纱形成线圈之前,将一个线圈腿保留在界面织针上和将另一个线圈腿移圈到对置的织针上,和接着将第二线圈腿移圈返回到界面织针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针织纱的始端和/或末端接结到在针织机上制造 的针织物中的方法。
技术介绍
在制造针织物时, 一般地,必须在不同的部位上将新加入针织过程 的针织纱和纱线末端可靠地固定在针织物中。申请人在EP0854219和EP1160366中已经建议了将纱线末端接结在 针织物的边缘区域中的技术方案。嵌花针织物或带有嵌花和针织物加固部分的其它针织物,其中在与 针织物边缘相间隔的针织区中使用不同的纱线,按照现有技术是如下地 形成的用于将纱线供入到各自的针织区的导纱器开始时与针织边缘相间 隔地停放。 一旦形成各自的针织区,相关联的导纱器就被激活和将纱线 先作为浮纱在不属于相关的针织区的针织物的部段上引导,和然后才引 向相关的针织区的织针。在已经形成针织区之后,将导纱器再次移动到 不属于该针织区的针织物的部段上和由此再次形成浮纱直至到它的停 放位置。用于形成针织区的纱线在其始端和在其末端处没有被足够地固定。 朝着或者背离针织区引导的浮纱上的牵拉力或针织物本身上的牵拉力 可以减小或增大始端线圈或末端线圏。这也可能导致纱线断头和抽丝。为了防止针织物上的这种损坏,按照现有技术中的方法,在完成整 件的针织物之后,在针织区的始端和末端处用手工将浮纱切断成短的纱 线末端和然后同样用手工和花费多得多的时间将这些纱线末端缝织到 或打结到针织件中的针织区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上提供一种用于接结纱线始端和纱线末端的方法,它 使纱线末端的费时的缝织或打结成为多余。该任务通过一种用于将针织纱的始端和/或末端接结到在针织机上 制造的针织物中的方法解决,其特征在于,借助于复式线迹技术(Split-Stitch-Technik)分开针织物的界面织针的线圈,通过该界面织针 可以由要被接结或绑扎(abbinden)的针织纱与自由的纱线末端直接相 邻地形成一个线圏,其中在通过界面织针和通过全部其它在该针织横列 中按照图案为此设置的织针由要被接结或绑扎的针织纱形成线圏之前, 将一个线圏腿(Maschenschenkel)保留在界面织针上和将另一个线圏腿 移圈到对置的织针上,和然后第二线圈腿被移圏返回到界面织针上。根 据要接结的是纱线始端还是纱线末端的不同情况,界面织针是由纱线制 造的针织区的始端织针或是末端织针。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纱线始端和纱线末端因此被牢固地夹持在界面 织针的被分开的线圏的两个线圏腿之间。已经发现这种夹持是足够的, 因此不再需要对纱线末端进行缝结或打结。当然,纱线末端的夹持也可 以通过两个分开的线圏的线圏腿实现,只要在特定的纱线情况下这是需 要的话。然后也可以分开与界面织针的线圏相邻接的线圈。如果针织物含有多个由不同的针织纱形成的针织区,那样多个相互 相邻的、从针织物的同 一 侧向其供给纱线的针织区的针织纱的始端和末 端,从与纱线供给側相距最远的针织区开始,可以被接结到针织物中。 为了接结纱线这种方法需要最少的滑架运动。纱线始端和纱线末端的接结在单面和双面针织物的情况下是按照 相同的原理实施的 对于位于界面织针对面的织针已经被 一 个线圈占据 的情况,有两种处理方法的可能性。在用于双面针织物的第一种方法变型方案中,其中位于界面织针对 面的织针已经栽有线圏,该线圏在界面织针用要被接结或绑扎的针织纱 形成线圈之后可以与界面织针的线圏的第二线圏腿一起被移圈到界面 织针上。在第二种变型方案中,在双面针织物的情况下,其中位于界面织针 对面的织针已经载有线圈,该织针在界面织针的线圈的第二线圈腿移圏 到它上之前可以从它的线图上释放出来。在这两种方法变型方案中,纱线末端与在单面针织物情况下一样被 可靠地固定夹持住。以下借助于附图详细描述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显示了具有由不同的针织纱形成的针织区的第 一 针织件的示意图;图2显示了具有由不同的针织纱形成的相互相邻的针织区的第二针 织件的示意图;图3显示了对于图2的针织件的针织区用于接结针织纱始端的线圈 分布;图4显示了对于图2的针织件的针织区用于接结针织纱末端的线圈 分布。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示出了具有肋条式针织的镶边101和基底针织物102的针 织物100。在基底针织物102的区域中具有由不同颜色和/或结构的针织 纱形成的针织区1, 2和3。针织区1, 2和3都与针织物100的边缘相隔一定的间距,这意味 着界面织针,亦即每个针织区的始端织针和末端织针位于基底针织物 102之内。在所示的示例中,对于针织区1纱线10自夹持点K1起通过 导纱器FF1从针织物的左側如此远地在基底针织物102的区域上引导, 直到它能够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法被始端织针11接结在基底针织物102 中。在针织区1的所有线圏形成之后,纱线IO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被末 端织针12固定在针织区1中和借助于导纱器FF1越过基底针织物102 的区域被带到针织物100的左侧。对于针织区2,相关联的纱线20自夹持点K2起通过导纱器FF2从 针织物的右侧如此远地在基底针织物102的区域上引导,直到它按照本 专利技术的一种方法被始端织针21固定在基底针织物102中。在针织区2 的所有线圏形成之后,纱线10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法被末端织针22固 定在针织区2中和借助于导纱器FF2在基底针织物102的区域上被带到 4f织物100的左侧。在针织区3中,相关联的纱线30自夹持点K3起从针织物100的右 侧被如此远地在基底针织物102的区域上引导,直到它能够按照本专利技术 的一种方法被始端织针31固定在基底针织物102中。在针织区3完成之后,纱线30被末端织针32接结和然后借助于导纱器ff3被带到针织 物右侧。针织区1至3可以具有任意的形状,可以置于针织物100中的任意 地点,也可以位于它的边缘上和可以具有任意的图案和结构。针织区的 大小和数量也可以任意改变。图1在此仅仅示出了一个示例。在图2中示出了一个单面的针织物100,,它同样具有镶边ioi,和基 底针织物102'。在基底针织物102,中布置了针织区l,, 2'和3',它们直 接地相互邻接。针织物ioo,因此构成一种典型的嵌花针织物。所有的针织区r至3,在针织物中都在相同的高度上开始和结束。针织区r, 2,和3'之间的区别在于颜色和基底针织物102,,因此都是用不同的针织纱形成的,在所示的示例中它们分别是从针织物的右側供给的。针织区r至3'的制造从形成针织区r的、亦即与针织物ioo,的纱线供给侧相距最远的针织区的始端针织横列开始,然后形成针织区2'的始 端针织横列和最后形成针织区3'的始端针织横列。纱线始端分别通过在u,, 2r和31,处的始端织针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接结到针织物中。在形成了全部针织区r至3,的所需要数量的针织横列之后,对于在 最后的针织横列中的每个针织区r至3,,纱线通过各自的末端织针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法接结到针织物中。此时从针织区3'开始,它的纱线30, 由末端织针32,接结。接下来,针织区2'的纱线20'由末端织针22'接结 和最后针织区r的纱线io,由末端织针12,接结。在图3.1至3.2中示出了用于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法接结图2的针 织区l'至3'的针织纱的线圏分布。基底针织物102'具有至少一个对应于相互邻接的针织区r至3,的宽度之和的宽度。在所示的示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将针织纱的始端和/或末端接结到在针织机上制造的针织物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借助于复式线迹技术分开针织物的界面织针的线圈,通过该界面织针可以由要被接结或绑扎的针织纱与自由的纱线末端直接相邻地形成一个线圈,其中在通过界面织针和通过全部其它在该针织横列中按照图案为此设置的织针由要被接结或绑扎的针织纱形成线圈之前,将一个线圈腿保留在界面织针上和将另一个线圈腿移圈到对置的织针上,和接着将第二线圈腿移圈返回到界面织针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H斯米特T诺南马彻A尤尔默F科卢拉
申请(专利权)人:H斯托尔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