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及液晶显示器驱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52478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5 12: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及液晶显示器驱动方法。该液晶显示器对应所有子像素增设一条显示总控线,在第一条扫描信号至最后一条扫描信号按序级传,控制各行子像素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打开,数据信号对存储电容逐行进行充电的过程中,所述显示总控线传输的显示总控信号控制所有子像素中的第二薄膜晶体管关闭、第三薄膜晶体管打开,液晶电容的两端短接,保持未充电状态,使得画面显示黑色,实现插黑;在所有子像素中的存储电容充电完成后,所述显示总控信号控制所有子像素中的第二薄膜晶体管打开、第三薄膜晶体管关闭,所述存储电容对液晶电容充电,使得画面正常显示。该液晶显示器既能够实现插黑,又能够避免传统插黑方式所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晶显示器及液晶显示器驱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及液晶显示器驱动方法。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具有机身薄、省电、无辐射等众多优点,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如:液晶电视、智能手机、数字相机、平板电脑、计算机屏幕或笔记本电脑屏幕等。现有市场上的液晶显示器大部分为背光型液晶显示器,其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液晶显示面板及设于壳体内的背光模组(BacklightModule)。液晶显示面板的工作原理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当中放置液晶分子,通过液晶显示器的驱动电路来控制液晶分子改变方向,将背光模组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由于液晶的响应时间问题,为了改善LCD动态画面的画质,使其不出现拖影,一般会采用插黑技术。传统的LCD插黑技术通常有两种:(1)、如图1所示,通过控制源极驱动器(SourceIC)100输入不同的数据信号实现在相邻的两帧显示画面之间即第k(k为正整数)帧画面与第k+1帧画面之间插入一帧黑色画面,其中向第k帧画面与第k+1帧画面输入的是正常的显示数据,向黑色画面输入的是插黑数据。这种插黑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a、刷新频率翻倍,也就是说如果液晶显示器原本的刷新频率是60Hz,那么采用该插黑技术后,刷新频率就变成了120Hz,这样势必会缩短像素的充电时间,同时增大功耗;b、插黑是由源极驱动器完成,那么还需为源极驱动器配备一个画面缓存模块(FrameBuffer),从而增加成本;c、插黑的时间不可控,只能是一帧画面的时间。(2)、如图2所示,在需要插黑时直接将背光熄灭,即在显示第k帧画面与第k+1帧画面时由背光驱动器200正常点亮背光,而在第k帧画面与第k+1画面之间由背光驱动器200熄灭背光。这种插黑技术也存在一定缺陷:a、要不断开关背光,从而缩短背光模组的寿命,对于大功率的背光模组来说尤其明显;b、对应于各个像素的液晶分子状态并未由“开启”恢复为“关闭”,切换成下一种“开启”状态的时候,需要的时间更长,在下一帧画面到来后,需要更长时间来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既能够实现插黑,又能够避免传统插黑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驱动方法,能够在有效实现插黑的同时避免传统插黑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多个呈阵列式排布的子像素、分别对应每一行子像素设置的多条扫描线、分别对应每一列子像素设置的多条数据线以及对应所有子像素设置的一条显示总控线;设n、m均为正整数,第n行第m列子像素对应电性连接第n条扫描线、第m条数据线及所述显示总控线;所述第n条扫描线用于传输第n条扫描信号,所述第m条数据线用于传输第m条数据信号,所述显示总控线用于传输显示总控信号;每一所述子像素包括存储电容、液晶电容、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与第三薄膜晶体管;对于第n行第m列子像素,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性连接第n条扫描线,源极电性连接第m条数据线,漏极电性连接存储电容的一端及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显示总控线,漏极电性连接液晶电容的一端及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经由一反相器电性连接所述显示总控线,漏极电性连接所述液晶电容的另一端并电性连接公共电极;依次对每条扫描线写入扫描信号,控制各行子像素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打开,数据信号对存储电容逐行进行充电,与此同时,所述显示总控信号控制所有子像素中的第二薄膜晶体管关闭、第三薄膜晶体管打开,所述液晶电容的两端被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短接,保持未充电状态,使得画面显示黑色,实现插黑;所有子像素中的存储电容充电完成后,所述显示总控信号控制所有子像素中的第二薄膜晶体管打开、第三薄膜晶体管关闭,所述存储电容对液晶电容充电,使得画面正常显示。所述存储电容由存储电极和公共电极构成,所述液晶电容由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构成。可选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与第三薄膜晶体管均为N型薄膜晶体管;所述扫描信号为高电位单脉冲信号,所述显示总控信号在第一条扫描信号至最后一条扫描信号的级传过程中保持低电位,在最后一条扫描信号作用完毕后转变为高电位。可选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与第三薄膜晶体管均为P型薄膜晶体管;所述扫描信号为低电位单脉冲信号,所述显示总控信号在第一条扫描信号至最后一条扫描信号的级传过程中保持高电位,在最后一条扫描信号作用完毕后转变为低电位。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与第三薄膜晶体管为非晶硅薄膜晶体管、多晶硅薄膜晶体管或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所述显示总控信号由时序控制器或栅极驱动IC提供。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驱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提供液晶显示器,所述液晶显示器包括:多个呈阵列式排布的子像素、分别对应每一行子像素设置的多条扫描线、分别对应每一列子像素设置的多条数据线以及对应所有子像素设置的一条显示总控线;设n、m均为正整数,第n行第m列子像素对应电性连接第n条扫描线、第m条数据线及所述显示总控线;所述第n条扫描线用于传输第n条扫描信号,所述第m条数据线用于传输第m条数据信号,所述显示总控线用于传输显示总控信号;每一所述子像素包括存储电容、液晶电容、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与第三薄膜晶体管;对于第n行第m列子像素,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性连接第n条扫描线,源极电性连接第m条数据线,漏极电性连接存储电容的一端及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显示总控线,漏极电性连接液晶电容的一端及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经由一反相器电性连接所述显示总控线,漏极电性连接所述液晶电容的另一端并电性连接公共电极;;步骤S2、进入充电阶段,依次对每条扫描线写入扫描信号,控制各行子像素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打开,数据信号对存储电容逐行进行充电,与此同时,所述显示总控信号控制所有子像素中的第二薄膜晶体管关闭、第三薄膜晶体管打开,所述液晶电容的两端被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短接,保持未充电状态,使得画面显示黑色,实现插黑;步骤S3、进入一次性显示阶段,所有子像素中的存储电容充电完成后,所述显示总控信号控制所有子像素中的第二薄膜晶体管打开、第三薄膜晶体管关闭,所述存储电容对液晶电容充电,使得画面正常显示。可选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与第三薄膜晶体管均为N型薄膜晶体管;所述扫描信号为高电位单脉冲信号,所述显示总控信号在第一条扫描信号至最后一条扫描信号的级传过程中保持低电位,在最后一条扫描信号作用完毕后转变为高电位。可选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与第三薄膜晶体管均为P型薄膜晶体管;所述扫描信号为低电位单脉冲信号,所述显示总控信号在第一条扫描信号至最后一条扫描信号的级传过程中保持高电位,在最后一条扫描信号作用完毕后转变为低电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器,增设了一条显示总控线,在第一条扫描信号至最后一条扫描信号按序级传,控制各行子像素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打开,数据信号对存储电容逐行进行充电的过程中,所述显示总控线传输的显示总控信号控制所有子像素中的第二薄膜晶体管关闭、第三薄膜晶体管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呈阵列式排布的子像素(SP)、分别对应每一行子像素(SP)设置的多条扫描线(1)、分别对应每一列子像素(SP)设置的多条数据线(3)以及对应所有子像素(SP)设置的一条显示总控线(5);设n、m均为正整数,第n行第m列子像素(SP)对应电性连接第n条扫描线(1)、第m条数据线(3)及所述显示总控线(5);所述第n条扫描线(1)用于传输第n条扫描信号(G(n)),所述第m条数据线(3)用于传输第m条数据信号(D(m)),所述显示总控线(5)用于传输显示总控信号(LO);每一所述子像素(SP)包括存储电容(Cst)、液晶电容(Clc)、第一薄膜晶体管(T1)、第二薄膜晶体管(T2)与第三薄膜晶体管(T3);对于第n行第m列子像素(SP),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电性连接第n条扫描线(1),源极电性连接第m条数据线(3),漏极电性连接存储电容(Cst)的一端及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源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显示总控线(5),漏极电性连接液晶电容(Clc)的一端及第三薄膜晶体管(T3)的源极;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T3)的栅极经由一反相器(F)电性连接所述显示总控线(5),漏极电性连接所述液晶电容(Clc)的另一端并电性连接公共电极(Vcom);依次对每条扫描线(1)写入扫描信号(G(n)),控制各行子像素(SP)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1)打开,数据信号D(m)对存储电容(Cst)逐行进行充电,与此同时,所述显示总控信号(LO)控制所有子像素(SP)中的第二薄膜晶体管(T2)关闭、第三薄膜晶体管(T3)打开,所述液晶电容(Clc)的两端被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T3)短接,保持未充电状态,使得画面显示黑色,实现插黑;所有子像素(SP)中的存储电容(Cst)充电完成后,所述显示总控信号(LO)控制所有子像素(SP)中的第二薄膜晶体管(T2)打开、第三薄膜晶体管(T3)关闭,所述存储电容(Cst)对液晶电容(Clc)充电,使得画面正常显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呈阵列式排布的子像素(SP)、分别对应每一行子像素(SP)设置的多条扫描线(1)、分别对应每一列子像素(SP)设置的多条数据线(3)以及对应所有子像素(SP)设置的一条显示总控线(5);设n、m均为正整数,第n行第m列子像素(SP)对应电性连接第n条扫描线(1)、第m条数据线(3)及所述显示总控线(5);所述第n条扫描线(1)用于传输第n条扫描信号(G(n)),所述第m条数据线(3)用于传输第m条数据信号(D(m)),所述显示总控线(5)用于传输显示总控信号(LO);每一所述子像素(SP)包括存储电容(Cst)、液晶电容(Clc)、第一薄膜晶体管(T1)、第二薄膜晶体管(T2)与第三薄膜晶体管(T3);对于第n行第m列子像素(SP),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电性连接第n条扫描线(1),源极电性连接第m条数据线(3),漏极电性连接存储电容(Cst)的一端及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源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显示总控线(5),漏极电性连接液晶电容(Clc)的一端及第三薄膜晶体管(T3)的源极;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T3)的栅极经由一反相器(F)电性连接所述显示总控线(5),漏极电性连接所述液晶电容(Clc)的另一端并电性连接公共电极(Vcom);依次对每条扫描线(1)写入扫描信号(G(n)),控制各行子像素(SP)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1)打开,数据信号D(m)对存储电容(Cst)逐行进行充电,与此同时,所述显示总控信号(LO)控制所有子像素(SP)中的第二薄膜晶体管(T2)关闭、第三薄膜晶体管(T3)打开,所述液晶电容(Clc)的两端被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T3)短接,保持未充电状态,使得画面显示黑色,实现插黑;所有子像素(SP)中的存储电容(Cst)充电完成后,所述显示总控信号(LO)控制所有子像素(SP)中的第二薄膜晶体管(T2)打开、第三薄膜晶体管(T3)关闭,所述存储电容(Cst)对液晶电容(Clc)充电,使得画面正常显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电容(Cst)由存储电极和公共电极(Vcom)构成,所述液晶电容(Clc)由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Vcom)构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T1)、第二薄膜晶体管(T2)与第三薄膜晶体管(T3)均为N型薄膜晶体管;所述扫描信号(G(n))为高电位单脉冲信号,所述显示总控信号(LO)在第一条扫描信号(G(1))至最后一条扫描信号(G(last))的级传过程中保持低电位,在最后一条扫描信号(G(last))作用完毕后转变为高电位。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T1)、第二薄膜晶体管(T2)与第三薄膜晶体管(T3)均为P型薄膜晶体管;所述扫描信号(G(n))为低电位单脉冲信号,所述显示总控信号(LO)在第一条扫描信号(G(1))至最后一条扫描信号(G(last))的级传过程中保持高电位,在最后一条扫描信号(G(last))作用完毕后转变为低电位。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T1)、第二薄膜晶体管(T2)与第三薄膜晶体管(T3)为非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俊宏沈轩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