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接产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08163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5 0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接产品装置,其包括接料单元以及位于接料单元上方的导轨,所述接料单元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四个内侧壁分别布置有后导板、左导板、右导板和前导板,所述后导板的上端延伸到导轨的出口下方,所述框架的前侧壁铰接在框架上后形成一扇能打开的前门,所述前导板固定在前门上。通过后导板、左导板、右导板和前导板围成一个导向腔,当冲压件从导轨上落入导向腔后,通过导向腔的引导作用,冲压件整齐地层叠在导向腔中,待层叠的数量或者层叠的高度达到上限时,将框架的前门打开,操作人员将层叠整齐的冲压件取出,进而实现在生产中进行自动接料,操作方便,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

An automatic product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tomatic product device, which includes a feeding unit and a guide rail above the feeding unit. The feeding unit includes a frame. The four inner walls of the frame are arranged with a rear guide plate, a left guide plate, a right guide plate and a front guide plate, and the upper end of the rear guide plate extends below the exit of the guide rail. The front side wall of the frame is articulated on the frame to form a front door which can be opened, and the front guide plate is fixed on the front door. The rear guide plate, the left guide plate, the right guide plate and the front guide plate are surrounded by a guide cavity. When the stamping parts fall into the guide cavity from the guide rail, the stamping parts are stacked in the guide cavity through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the guide cavity. The front door of the frame is opened and the operator will be the floor when the number of stack or the height of stack reaches the upper limit. The laminated stamping parts are removed to realize automatic feeding in production, and the operation is convenient, and the workload is reduced and the efficiency is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接产品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生产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接料装置,特别是一种自动接产品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在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中,冲压件一般是通过人工将其取下,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规则或者不规则的不适用机械手的冲压件,并将其放置到周转台车上,并使得冲压件整齐层叠。虽然操作人员手上戴有劳保手套,可以避免冲压件划伤手部。然而,长时间工作后,劳保手套会磨损,此时操作人员在高强度的作业下,精神容易疲惫,这样会提高操作人员手部划伤的几率。为了,现亟需一种能将冲切件整齐层叠的接料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接产品装置,其能够将冲切料整齐层叠。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自动接产品装置,其包括接料单元以及位于接料单元上方的导轨,所述接料单元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四个内侧壁分别布置有后导板、左导板、右导板和前导板,所述后导板的上端延伸到导轨的出口下方,所述框架的前侧壁铰接在框架上后形成一扇能打开的前门,所述前导板固定在前门上。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导板和框架的后侧壁之间安装后调整组件,所述后调整组件包括第一调整杆以及位于第一调整杆上方的第二调整杆,所述第一调整杆的一端上布置有调节手轮,第一调整杆的另一端穿过框架的后侧壁后与后导板连接,所述第二调整杆的一端上布置有调节手轮,第二调整杆的另一端穿过框架的后侧壁后与后导板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导板和框架的左侧壁之间安装左调整组件,所述左调整组件包括第三调整杆以及位于第三调整杆左侧的第四调整杆,所述第三调整杆的一端上布置有调节手轮,第三调整杆的另一端穿过框架的左侧壁后与左导板连接,所述第四调整杆的一端上布置有调节手轮,第四调整杆的另一端穿过框架的左侧壁后与左导板连接,所述右导板和框架的右侧壁之间安装右调整组件,所述右调整组件包括第五调整杆以及位于第五调整杆右侧的第六调整杆,所述第五调整杆的一端上布置有调节手轮,第五调整杆的另一端穿过框架的右侧壁后与右导板连接,所述第六调整杆的一端上布置有调节手轮,第六调整杆的另一端穿过框架的右侧壁后与右导板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调整杆和第四调整杆之间布置调整导杆。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的后侧壁外侧布置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动作端通过连接单元与导轨的出口处下壁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导板的顶端向上延伸后折弯形成左引导板,所述右导板的顶端向上延伸后折弯形成右引导板。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的下端面布置有若干个行走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后导板、左导板、右导板和前导板围成一个导向腔,当冲压件从导轨上落入导向腔后,通过导向腔的引导作用,冲压件整齐地层叠在导向腔中,待层叠的数量或者层叠的高度达到上限时,将框架的前门打开,操作人员将层叠整齐的冲压件取出,进而实现在生产中进行自动接料,操作方便,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参照图1~图2,一种自动接产品装置,其包括接料单元以及位于接料单元上方的导轨1,所述接料单元包括框架2,所述框架2的四个内侧壁分别布置有后导板4、左导板5、右导板6和前导板3,所述后导板4的上端延伸到导轨1的出口下方,所述框架2的前侧壁铰接在框架2上后形成一扇能打开的前门,所述前导板3固定在前门上。导轨1上布置有输送链和/或滚轮。通过后导板4、左导板5、右导板6和前导板3围成一个导向腔,当冲压件从导轨1上落入导向腔后,通过导向腔的引导作用,冲压件整齐地层叠在导向腔中,待层叠的数量或者层叠的高度达到上限时,将框架2的前门打开,操作人员将层叠整齐的冲压件取出,进而实现在生产中进行自动接料,操作方便,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导板4和框架2的后侧壁之间安装后调整组件,所述后调整组件包括第一调整杆9以及位于第一调整杆9上方的第二调整杆8,所述第一调整杆9的一端上布置有调节手轮,第一调整杆9的另一端穿过框架2的后侧壁后与后导板4连接,所述第二调整杆8的一端上布置有调节手轮,第二调整杆8的另一端穿过框架2的后侧壁后与后导板4连接。所述左导板5和框架2的左侧壁之间安装左调整组件,所述左调整组件包括第三调整杆10以及位于第三调整杆10左侧的第四调整杆11,所述第三调整杆10的一端上布置有调节手轮,第三调整杆10的另一端穿过框架2的左侧壁后与左导板5连接,所述第四调整杆11的一端上布置有调节手轮,第四调整杆11的另一端穿过框架2的左侧壁后与左导板5连接,所述右导板6和框架2的右侧壁之间安装右调整组件,所述右调整组件包括第五调整杆以及位于第五调整杆右侧的第六调整杆,所述第五调整杆的一端上布置有调节手轮,第五调整杆的另一端穿过框架2的右侧壁后与右导板6连接,所述第六调整杆的一端上布置有调节手轮,第六调整杆的另一端穿过框架2的右侧壁后与右导板6连接。所述第三调整杆10和第四调整杆11之间布置调整导杆12。通过旋转调节手轮,第一调整杆9和第二调整杆8使得后导板4倾斜布置,便于冲压件落入导向腔中;通过第三调整杆10、第四调整刚、第五调整杆以及第六调整杆,将导向腔的截面调整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大端靠近后导板4,等腰梯形的小端靠近前导板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2的后侧壁外侧布置有第一气缸7,所述第一气缸7的动作端通过连接单元与导轨1的出口处下壁连接。第一气缸7的动作端伸出或缩回,可以调节导轨1的出口与导向腔入口之间的垂直落差。连接单元为安装在第一气缸7上的驱动杆以及与驱动杆连接的传动杆,传动杆与导轨1的出口处下壁连接。当然,所述第一气缸7的动作端也可以朝上,第一气缸7的动作端与导轨1的出口处下壁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导板5的顶端向上延伸后折弯形成左引导板,所述右导板6的顶端向上延伸后折弯形成右引导板,左引导板和后引导板主要其引导作用,便于冲压件落入导向腔中。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2的下端面布置有若干个行走轮,便于将框架2移动,调节导轨1的出口与导向腔的相对位置。以上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接产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接料单元以及位于接料单元上方的导轨,所述接料单元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四个内侧壁分别布置有后导板、左导板、右导板和前导板,所述后导板的上端延伸到导轨的出口下方,所述框架的前侧壁铰接在框架上后形成一扇能打开的前门,所述前导板固定在前门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接产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接料单元以及位于接料单元上方的导轨,所述接料单元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四个内侧壁分别布置有后导板、左导板、右导板和前导板,所述后导板的上端延伸到导轨的出口下方,所述框架的前侧壁铰接在框架上后形成一扇能打开的前门,所述前导板固定在前门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接产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导板和框架的后侧壁之间安装后调整组件,所述后调整组件包括第一调整杆以及位于第一调整杆上方的第二调整杆,所述第一调整杆的一端上布置有调节手轮,第一调整杆的另一端穿过框架的后侧壁后与后导板连接,所述第二调整杆的一端上布置有调节手轮,第二调整杆的另一端穿过框架的后侧壁后与后导板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接产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导板和框架的左侧壁之间安装左调整组件,所述左调整组件包括第三调整杆以及位于第三调整杆左侧的第四调整杆,所述第三调整杆的一端上布置有调节手轮,第三调整杆的另一端穿过框架的左侧壁后与左导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金勇孙毅刘江河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敏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