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机的经纱张力检测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0489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织机的经线张力检测机构,其中从经轴(11)引出的经纱T的张力波动通过将松经杆(23,24)的摆动位移传递到经线来吸收,其中所述松经杆的摆动与织机的运转同步,所述经线的张力通过引导经线的第一罗拉(13)来检测,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张力检测机构包括:    第二罗拉(14),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松经杆(23,24),所述第二罗拉可引导所述经线T,可将所述松经杆的摆动位移传递到经线;和    载荷传感器(25,26),可通过检测施加到可转动地支撑所述第一罗拉(13)的支撑机构(15,16,17,19,21,22)的载荷来检测所述经线的张力。(*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织机的经线张力检测机构。
技术介绍
经线的开口运动(opening motion)是纺织时经线产生很大张力波动的一个因素。限制经线张力的这种波动对于得到高质量的机织织物是很关键的。日本专利02-269841A公开了一种织机,其中张力弹簧的弹性力施加到可转动地支撑张力罗拉的张力杆,罗拉可引导从经线轴引出的经线,经线张力的波动可被张力弹簧的弹性力吸收。经线的张力通过张力罗拉由载荷传感器检测。通过使经线轴转动来提供经线的传输马达的转速可根据载荷传感器得到的经线张力检测信息进行控制。在日本专利07-42046A公开的织机中,与织机运转同步摆动的松经杆的摆动位移传递到检测经线张力的张力检测罗拉,同时引导从经线轴引出的经线。松经杆的摆动位移的传递吸收了经线张力的波动。经线张力通过张力检测罗拉由载荷传感器进行检测。通过使经线轴转动来提供经线的传输马达的转速可根据载荷传感器得到的经线张力检测信息进行控制。日本专利02-269841A公开的织机结构中,经线张力利用张力弹簧的弹性力来吸收,只要织机未在高速下操作,可在经线张力很低的情况下实现适当的张力波动吸收。另一方面,当织机在高速下操作时,张力弹簧的伸长和收缩不能适当地随动于经线开口运动。即,经线张力的波动不能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吸收。相反地,在日本专利07-42046A公开的织机的情况下,其中经线张力的波动是通过张力检测罗拉的放松经纱张力来吸收,张力检测罗拉的摆动运动可适当地随动于经线开口运动。即,经线张力的波动可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吸收。另一方面,当经线的张力很低时,张力检测罗拉的放松经纱张力的运动的惯性作用增加,不能以高精度检测经线张力。当经线张力的检测精度不高时,就不能以高精度控制输送罗拉的转速,并难以使经线张力达到希望的水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经线张力检测机构,其经线张力的波动可通过将松经杆的摆动位移传递到经线来吸收,并减少了放松经线张力运动的惯性作用,可以高精度检测经线张力。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织机的经线张力检测机构,其中从经轴引出的经线的张力波动通过将松经杆的摆动位移传递到经线来吸收,其中松经杆的摆动与织机的运转同步,经线的张力通过引导经线的第一罗拉来检测,经线张力检测机构包括第二罗拉,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松经杆,所述第二罗拉可引导所述经线T,可将所述松经杆的摆动位移传递到经线;和载荷检测器,可通过检测施加到可转动地支撑第一罗拉的支撑机构的载荷来检测所述经线的张力。在本专利技术中,经线的张力是指围绕经轴缠绕的大量经线的总张力。载荷探测器可通过第一罗拉检测到反映经线张力的载荷。即,第二罗拉的松经运动的惯性不影响载荷探测器的载荷检测,即使经线的张力不大,也可以进行高精度的载荷检测(即经线张力检侧)。经线张力的波动通过第二罗拉的放松经纱张力得到吸收。所以,即使经线张力较低,织机以高速操作,经线张力的波动通过令人满意的方式吸收。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经线张力检测机构的侧视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经线张力检测机构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图3到图5分别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经线张力检测机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图6是显示力矩波动的图表;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经线张力检测机构的侧视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经线张力检测机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例现在将参考附图1到5介绍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在图1中,经轴11受到传输马达12的驱动。从经轴11引出的经线T受到第一罗拉13和第二罗拉14的引导并保持与其接触。沿经线T的移动路线,第二罗拉14位于第一罗拉13的下游侧。在图1中,实线圆C1表示经轴11的最大缠绕直径,虚线圆C2表示经轴11的最小缠绕直径。在最小缠绕直径的情况下,经轴11上的所有经线都已用完。图3所示的经线T的移动路线S11(经轴11和第一罗拉13之间的移动路线)对应于经轴11的缠绕直径最大的情形。图3所示的经线T的移动路线S12(经轴11和第一罗拉13之间的移动路线)对应于经轴11的缠绕直径为中间值的情形。图3所示的经线T的移动路线S13(经轴11和第一罗拉13之间的移动路线)对应于经轴11的缠绕直径最小的情形。如图2所示,后托架15,16固定到右和左侧框架(未显示)。如图1所示,枢轴17和18以悬臂方式支撑于后托架15。如图2所示,枢轴19,20以悬臂方式支撑于后托架16。支撑杆21和22分别可转动地支撑于枢轴17,19。松经杆23,24分别可转动地支撑于枢轴18和20并可摆动。第一罗拉13可转动地支撑于支撑杆21和22后端的罗拉轴131(在图1中,左手侧对应于后端,右手侧对应于前端)。第二罗拉14支撑于松经杆23,24中部的罗拉轴141。第一罗拉13可绕罗拉轴131转动,第二罗拉14可绕罗拉轴141转动。从经轴11引出的经线T沿图1中点划线表示的移动路线S2和S3移动。用作载荷探测器的载荷传感器25,26通过包括轴销27,28及杆29,30的销连接方式连接到支撑杆21,22的前端部分。另外,载荷传感器25,26通过包括轴销31,32和杆33,34的销连接方式分别连接到后托架15,16。载荷传感器25和杆29,33构成检测臂35,包括作为其一部分的载荷探测器。载荷传感器26和杆30,34构成检测臂36,包括作为其一部分的载荷探测器。支撑杆21和22,枢轴17和19,及后托架15和16构成了支撑第一罗拉13的支撑机构。枢轴17和19的轴心171,191的位置是可转动地支撑第一罗拉13的支撑杆21,22的支点位置。罗拉轴131的轴心132的位置是支撑杆21,22与第一罗拉13的罗拉轴131的连接位置。该连接位置是支撑杆21和22的力施加点。第一罗拉13设置在第二罗拉14的下面和后面。支撑杆21,22的支点位置(枢轴17和19的轴心171,191的位置)设置成不低于第一罗拉13的轴心132的高度位置,并且不高于第二罗拉14的轴心142的高度位置,并位于第二罗拉14的前面。包括载荷传感器25和26的检测臂35,36连接到支撑杆21和22,与线L相交(见图3和4),线L连接支点和施力点,如可沿第一罗拉13的罗拉轴131的轴向所看到的。支撑杆21和检测臂35的交角是通过轴销27和31中心的线K1(见图3)与沿罗拉轴131的轴向可看到的线L形成的交角γ。支撑杆22和检测臂36的交角是通过轴销28和32中心的线K2(见图5)与沿罗拉轴131的轴向可看到的线L形成的交角γ。在这个实施例中,交角γ是直角。经轴11的缠绕直径从最大直径变化到最小直径,最大直径用实线圆C1表示,最小直径用虚线C2表示,如图1所示。独立于此缠绕角度的变化,经线T在经轴11和第一罗拉13之间的移动路线与交线L形成的第一角度α(见图4)设置成大于第二角度β(见图4),第二角度由第一罗拉13和第二罗拉14之间经线T的移动路线S2与交线L形成。载荷传感器25,26设置在小于第一角度α的第二角度β一侧,如沿第一罗拉13的罗拉轴131的轴向所看到的。即载荷传感器25,26设置在支撑杆21,22之上。松经杆23,24通过放松杆37,38可移动地连接到曲柄机构39。曲柄机构39与织机的运转同步转动,使松经杆23,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部慎也牧野功村上康孝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