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盾构机密封润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9234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1 17: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盾构机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盾构机密封润滑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盾构机密封润滑结构在具体使用时,增加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可以阻挡外部渣土进入到盾构机主驱动密封系统磨损密封系统。第一挡板与外环壁形成的第四间隙的宽度小于原盾构机密封系统中第一间隙的宽度;第二挡板与内环壁形成的第五间隙的宽度小于原盾构机密封系统中第二间隙和第三间隙的宽度,可以减少油脂的消耗量,可以广泛应用在盾构机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盾构机密封润滑结构
本技术属于盾构机
,具体涉及一种盾构机密封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盾构机主驱动密封系统是保证盾构机核心部件主驱动正常运行的关键技术,其作用是阻止盾构机挖掘下来的渣土进入主驱动,为主驱动提供一个安全、清洁的工作环境。主驱动密封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对盾构机及使用单位来说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在隧道环境工况下修复难度极大,修复工期长且无法有效的保证修复质量。现有的盾构机主驱动密封设计结构存在油脂消耗量大、密封容易磨损的问题。究其原因发现,这种盾构机主驱动密封系统设计注入的是EP1油脂,该油脂比其他品牌盾构机使用的油脂粘度小,流动性较好,而盾构施工时隧道环境温度较高,这种油脂会变得更稀,流动性更好。因此,密封系统随刀盘旋转油脂外排口处的油脂流失速度很快,油脂压力损失率很大,这样只有连续不断的注入补充新油脂才能消除因油脂流失过快而带来的风险,油脂消耗量自然就很大。如果油脂注入量不够,由于油脂外排口间隙过大,渣土侵入主驱动密封系统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侵入密封系统的渣土将对密封及附属部件造成致命的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盾构机密封润滑结构,本技术的一种盾构机密封润滑结构构造简单合理,在现有的盾构机密封系统增加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减小了排油道的间隙,加长了油脂外排的路径,有效地降低油脂的消耗量和渣土入侵主驱动密封系统的风险。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具体实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盾构机密封润滑结构,包括主驱动安装座、内密封压环、中心隔板和环形的扭腿座,所述主驱动安装座与所述扭腿座相对设置,所述内密封压环位于所述主驱动安装座与所述扭腿座之间,所述中心隔板同轴设置在所述扭腿座的内侧。所述主驱动安装座具有面向所述扭腿座的安装端面,所述内密封压环与所述主驱动安装座连接固定,所述内密封压环面向所述扭腿座的一侧与所述中心隔板连接固定。所述扭腿座具有分别位于其外侧和内侧且向所述主驱动安装座方向延伸的外环壁和内环壁,所述安装端面与所述外环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内密封压环面向所述扭腿座的一侧与所述内环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中心隔板与所述内环壁的内环面之间具有第三间隙。所述安装端面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外环壁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外环壁的外侧,所述第一挡板轴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所述第一挡板的内环面与所述外环壁的外环面之间具有第四间隙,所述第四间隙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所述中心隔板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内环壁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内环壁的内侧,所述第二挡板的外环面与所述内环壁的内环面之间具有第五间隙,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和第三间隙的宽度均大于所述第五间隙的宽度。本技术的一种盾构机密封润滑结构在具体使用时,增加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可以阻挡外部渣土进入到盾构机主驱动密封系统磨损密封系统。第一挡板与外环壁形成的第四间隙的宽度小于原盾构机密封系统中第一间隙的宽度;第二挡板与内环壁形成的第五间隙的宽度小于原盾构机密封系统中第二间隙和第三间隙的宽度,可以减少油脂的消耗量。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挡板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一防塞条,所述第一防塞条位于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安装端面的连接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挡板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二防塞条,所述第二防塞条位于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中心隔板的连接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防塞条和第二防塞条的截面均为三角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为第四间隙宽度的3~5倍。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为20mm,所述第四间隙的宽度为5m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与所述第三间隙的宽度相同。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为第五间隙宽度的3~5倍。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为18mm~22m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为20mm,所述第五间隙的宽度为5mm。基于以上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技术效果为:本技术的一种盾构机密封润滑结构构造简单,在现有的盾构机主驱动密封上进行改造,易于操作,改造成本低,一方面减少了油脂的消耗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渣土侵入主驱动密封系统,不但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也提升了密封系统的容错率,增加了盾构机核心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盾构机密封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驱动安装座,11-安装端面;2-内密封压环;3-中心隔板;4-扭腿座,41-外环壁,42-内环壁;5-第一挡板,51-第一防塞条;6-第二挡板,61-第二防塞条;101-第一间隙,102-第二间隙,103-第三间隙,104-第四间隙,105-第五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盾构机密封润滑结构,包括主驱动安装座1、内密封压环2、中心隔板3和环形的扭腿座4,所述主驱动安装座1与所述扭腿座4相对设置,所述内密封压环2位于所述主驱动安装座1与所述扭腿座4之间,所述中心隔板3同轴设置在所述扭腿座4的内侧。所述主驱动安装座1具有面向所述扭腿座4的安装端面11,所述内密封压环2与所述主驱动安装座1连接固定,所述内密封压环2面向所述扭腿座4的一侧与所述中心隔板3连接固定。所述扭腿座4具有分别位于其外侧和内侧且向所述主驱动安装座1方向延伸的外环壁41和内环壁42,所述安装端面11与所述外环壁之间41具有第一间隙101,所述内密封压环2面向所述扭腿座4的一侧与所述内环壁4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102,所述中心隔板3与所述内环壁42的内环面之间具有第三间隙103。所述安装端面11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一挡板5,所述第一挡板5与所述外环壁41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外环壁41的外侧,所述第一挡板5轴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间隙101的宽度,所述第一挡板5的内环面与所述外环壁41的外环面之间具有第四间隙104,所述第四间隙104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间隙101的宽度。所述中心隔板3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二挡板6,所述第二挡板6与所述内环壁42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内环壁42的内侧,所述第二挡板6的外环面与所述内环壁42的内环面之间具有第五间隙105,所述第二间隙102的宽度和第三间隙103的宽度均大于所述第五间隙105的宽度。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挡板5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一防塞条51,所述第一防塞条51位于所述第一挡板5与所述安装端面11的连接处。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盾构机密封润滑结构,包括主驱动安装座(1)、内密封压环(2)、中心隔板(3)和环形的扭腿座(4),所述主驱动安装座(1)与所述扭腿座(4)相对设置,所述内密封压环(2)位于所述主驱动安装座(1)与所述扭腿座(4)之间,所述中心隔板(3)同轴设置在所述扭腿座(4)的内侧,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驱动安装座(1)具有面向所述扭腿座(4)的安装端面(11),所述内密封压环(2)与所述主驱动安装座(1)连接固定,所述内密封压环(2)面向所述扭腿座(4)的一侧与所述中心隔板(3)连接固定;所述扭腿座(4)具有分别位于其外侧和内侧且向所述主驱动安装座(1)方向延伸的外环壁(41)和内环壁(42),所述安装端面(11)与所述外环壁(4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01),所述内密封压环(2)面向所述扭腿座(4)的一侧与所述内环壁(4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102),所述中心隔板(3)与所述内环壁(42)的内环面之间具有第三间隙(103);所述安装端面(11)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一挡板(5),所述第一挡板(5)与所述外环壁(41)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外环壁(41)的外侧,所述第一挡板(5)轴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间隙(101)的宽度,所述第一挡板(5)的内环面与所述外环壁(41)的外环面之间具有第四间隙(104),所述第四间隙(104)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间隙(101)的宽度;所述中心隔板(3)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二挡板(6),所述第二挡板(6)与所述内环壁(42)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内环壁(42)的内侧,所述第二挡板(6)的外环面与所述内环壁(42)的内环面之间具有第五间隙(105),所述第二间隙(102)的宽度和第三间隙(103)的宽度均大于所述第五间隙(105)的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盾构机密封润滑结构,包括主驱动安装座(1)、内密封压环(2)、中心隔板(3)和环形的扭腿座(4),所述主驱动安装座(1)与所述扭腿座(4)相对设置,所述内密封压环(2)位于所述主驱动安装座(1)与所述扭腿座(4)之间,所述中心隔板(3)同轴设置在所述扭腿座(4)的内侧,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驱动安装座(1)具有面向所述扭腿座(4)的安装端面(11),所述内密封压环(2)与所述主驱动安装座(1)连接固定,所述内密封压环(2)面向所述扭腿座(4)的一侧与所述中心隔板(3)连接固定;所述扭腿座(4)具有分别位于其外侧和内侧且向所述主驱动安装座(1)方向延伸的外环壁(41)和内环壁(42),所述安装端面(11)与所述外环壁(4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01),所述内密封压环(2)面向所述扭腿座(4)的一侧与所述内环壁(4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102),所述中心隔板(3)与所述内环壁(42)的内环面之间具有第三间隙(103);所述安装端面(11)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一挡板(5),所述第一挡板(5)与所述外环壁(41)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外环壁(41)的外侧,所述第一挡板(5)轴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间隙(101)的宽度,所述第一挡板(5)的内环面与所述外环壁(41)的外环面之间具有第四间隙(104),所述第四间隙(104)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间隙(101)的宽度;所述中心隔板(3)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二挡板(6),所述第二挡板(6)与所述内环壁(42)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内环壁(42)的内侧,所述第二挡板(6)的外环面与所述内环壁(42)的内环面之间具有第五间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蒲云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益巨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