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9200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1 1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枢纽器包括第一与第二承架件、第一与第二连接件、第一与第二固定件。第一承架件具有设于两端的第一与第二枢接部及设于其间的第三枢接部。第二承架件具有设于两端的第四与第五枢接部及设于其间的第六枢接部,第六与第三枢接部枢接。第一连接件具有设于两端的第七与第八枢接部,第七与第一枢接部枢接。第二连接件具有设于两端的第九与第十枢接部,第九与第四枢接部枢接。第一固定件具有第十一与第十二枢接部,分别枢接第五与第八枢接部。第二固定件具有第十三与第十四枢接部,分别枢接第二与第十枢接部。第一、第二、第四与第五枢接部呈梯形分布。枢纽器使用承架件与连接件的简单结构来使第四与第六枢轴的双轴连动,制造与组装较简单,可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枢纽器,尤其涉及一种枢接于电子装置两板件使两板件可相对展开与闭合的枢纽器以及此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其包括枢纽器与两板件,两板件通过枢纽器彼此枢接而可相对展开与闭合。此电子装置所使用的枢纽器通常为双轴结构,且一般会使用齿轮结构来使双轴连动,制造与组装上较为复杂,整体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以期达到简化枢纽器结构,降低整体成本。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一种枢纽器包括第一承架件、第二承架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第一承架件具有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与第三枢接部,第一枢接部与第二枢接部分别设于第一承架件的相对两端,第三枢接部设于第一枢接部与第二枢接部之间。第二承架件具有第四枢接部、第五枢接部与第六枢接部,第四枢接部与第五枢接部分别设于第二承架件的相对两端,第六枢接部设于第四枢接部与第五枢接部之间,第六枢接部枢接第三枢接部。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七枢接部与第八枢接部,第七枢接部与第八枢接部分别设于第一连接件的相对两端,第七枢接部枢接第一枢接部。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九枢接部与第十枢接部,第九枢接部与第十枢接部分别设于第二连接件的相对两端,第九枢接部枢接第四枢接部。第一固定件具有第十一枢接部与第十二枢接部,第十一枢接部设于第一固定件的一端,第十一枢接部与第十二枢接部分别枢接第五枢接部与第八枢接部。第二固定件具有第十三枢接部与第十四枢接部,第十三枢接部设于第二固定件的一端,第十三枢接部与第十四枢接部分别枢接第二枢接部与第十枢接部。其中,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第四枢接部与第五枢接部呈梯形分布。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至第十四枢接部皆为穿孔,且枢纽器还包括第一枢轴至第七枢轴。通过第一枢轴使第六枢接部枢接第三枢接部。通过第二枢轴使第七枢接部枢接第一枢接部。通过第三枢轴使第九枢接部枢接第四枢接部。通过第四枢轴使第十一枢接部枢接第五枢接部。通过第五枢轴使第十二枢接部枢接第八枢接部。通过第六枢轴使第十三枢接部枢接第二枢接部。通过第七枢轴使第十四枢接部枢接第十枢接部。进一步地,枢纽器还可包括第一扭力件与第二扭力件,第一扭力件设于第五枢轴或第六枢轴上,第二扭力件设于第四枢轴或第七枢轴上。可将第一承架件与第二连接件对齐设置,且第二承架件与第一连接件对齐设置。进一步地,枢纽器可包括多组的第一承架件、第二承架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枢纽器可包括两组的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所述多组的第一承架件、第二承架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设于所述两组的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之间。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枢纽器、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第一板件固接第一固定件。第二板件固接第二固定件。综上所述,根据本技术的多个实施例中的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所述枢纽器为双轴结构(第四枢轴与第六枢轴),使用承架件与连接件来使双轴连动,而承架件与连接件结构简单,制造与组装上较为简单,可降低整体成本。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技术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权利要求及附图,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技术相关的目的及优点。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部分放大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枢纽器的组立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枢纽器的爆炸示意图。图5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枢纽器于180度的前视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枢纽器于90度的前视示意图。图7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枢纽器于0度的前视示意图。标号说明1枢纽器11第一承架件h01第一枢接部h02第二枢接部h03第三枢接部12第二承架件h04第四枢接部h05第五枢接部h06第六枢接部21第一连接件h07第七枢接部h08第八枢接部22第二连接件h09第九枢接部h10第十枢接部31第一固定件h11第十一枢接部h12第十二枢接部32第二固定件h13第十三枢接部h14第十四枢接部41第一枢轴42第二枢轴43第三枢轴44第四枢轴45第五枢轴46第六枢轴47第七枢轴51第一扭力件52第二扭力件9电子装置91第一板件92第二板件。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与图2,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9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部分放大图。电子装置9包括枢纽器1、第一板件91与第二板件92。第一板件91与第二板件92通过枢纽器1彼此枢接而可相对展开与闭合,例如可相对展开至夹180度,并可相对闭合至夹0度。电子装置9例如是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装置,第一板件91设有屏幕,第二板件92则设有主板与键盘等组件,但不限于此。请参照图3至图5,图3至图5所示分别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枢纽器1于180度的组立示意图、爆炸示意图与前视示意图。枢纽器1包括第一承架件11、第二承架件12、第一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2、第一固定件31与第二固定件32。其中,第一固定件31用于固接如图1所示电子装置9的第一板件91,而第二固定件32则用于固接第二板件92,因此第一板件91与第二板件92通过枢纽器1彼此枢接而可相对展开与闭合,同时会相应地带动第一固定件31与第二固定件32相对展开与闭合。第一承架件11具有第一枢接部h01、第二枢接部h02与第三枢接部h03,第一枢接部h01与第二枢接部h02分别设于第一承架件11的相对两端,第三枢接部h03设于第一枢接部h01与第二枢接部h0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承架件11呈ㄑ形,第一枢接部h01、第二枢接部h02与第三枢接部h03呈三角形分布,第三枢接部h03设于第一枢接部h01与第二枢接部h02中间偏一些的位置。第二承架件12具有第四枢接部h04、第五枢接部h05与第六枢接部h06,第四枢接部h04与第五枢接部h05分别设于第二承架件12的相对两端,第六枢接部h06设于第四枢接部h04与第五枢接部h05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承架件12呈ㄑ形,第四枢接部h04、第五枢接部h05与第六枢接部h06呈三角形分布,第六枢接部h06设于第四枢接部h04与第五枢接部h05中间偏一些的位置。第六枢接部h06枢接第三枢接部h03,藉此第二承架件12与第一承架件11枢接在一起并呈X字形(请参见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承架件12与第一承架件11通过第六枢接部h06与第三枢接部h03于各自中间偏一些的位置互相枢接在一起并呈对称结构,因此枢接后第五枢接部h05与第二枢接部h02会较靠近枢接在一起的第六枢接部h06与第三枢接部h03,而第四枢接部h04与第一枢接部h01会较远离枢接在一起的第六枢接部h06与第三枢接部h03,使得第一枢接部h01、第二枢接部h02、第四枢接部h04与第五枢接部h05呈梯形分布。而且,实际上不论第一固定件31与第二固定件32相对展开还是相对闭合,第一枢接部h01(或与其枢接在一起的第七枢接部h07)、第二枢接部h02(或与其枢接在一起的第十三枢接部h13)、第四枢接部h04(或与其枢接在一起的第九枢接部h09)与第五枢接部h05(或与其枢接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承架件,具有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与第三枢接部,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承架件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三枢接部设于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第二承架件,具有第四枢接部、第五枢接部与第六枢接部,所述第四枢接部与所述第五枢接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承架件的相对两端,所述第六枢接部设于所述第四枢接部与所述第五枢接部之间,所述第六枢接部枢接所述第三枢接部;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七枢接部与第八枢接部,所述第七枢接部与所述第八枢接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七枢接部枢接所述第一枢接部;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九枢接部与第十枢接部,所述第九枢接部与所述第十枢接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九枢接部枢接所述第四枢接部;第一固定件,具有第十一枢接部与第十二枢接部,所述第十一枢接部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一端,所述第十一枢接部与所述第十二枢接部分别枢接所述第五枢接部与所述第八枢接部;以及第二固定件,具有第十三枢接部与第十四枢接部,所述第十三枢接部设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一端,所述第十三枢接部与所述第十四枢接部分别枢接所述第二枢接部与所述第十枢接部;其中,所述第一枢接部、所述第二枢接部、所述第四枢接部与所述第五枢接部呈梯形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承架件,具有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与第三枢接部,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承架件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三枢接部设于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第二承架件,具有第四枢接部、第五枢接部与第六枢接部,所述第四枢接部与所述第五枢接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承架件的相对两端,所述第六枢接部设于所述第四枢接部与所述第五枢接部之间,所述第六枢接部枢接所述第三枢接部;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七枢接部与第八枢接部,所述第七枢接部与所述第八枢接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七枢接部枢接所述第一枢接部;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九枢接部与第十枢接部,所述第九枢接部与所述第十枢接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九枢接部枢接所述第四枢接部;第一固定件,具有第十一枢接部与第十二枢接部,所述第十一枢接部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一端,所述第十一枢接部与所述第十二枢接部分别枢接所述第五枢接部与所述第八枢接部;以及第二固定件,具有第十三枢接部与第十四枢接部,所述第十三枢接部设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一端,所述第十三枢接部与所述第十四枢接部分别枢接所述第二枢接部与所述第十枢接部;其中,所述第一枢接部、所述第二枢接部、所述第四枢接部与所述第五枢接部呈梯形分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器,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明树曾亚晨庄翌呈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兴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