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育鑫专利>正文

一种IC厌氧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8569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1 13: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IC厌氧反应器,它包括反应罐体,反应罐体的顶部设有气液分离器,反应罐体的内部设有第一三相分离器和第二三相分离器,第一三相分离器与气液分离器通过第一提升管相连,第二三相分离器与气液分离器通过第二提升管相连,反应罐体的内侧底部设有第一布水器和第二布水器,气液分离器通过第一回流管与第一布水器相连,进水管伸入反应罐体内并与第二布水器相连,进水管还连接有第二回流管,第二回流管的顶部进水端延伸至第一三相分离器的上方,第二回流管在第一三相分离器与第二三相分离器之间以及第二三相分离器的下方均设有进水端。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两套内循环回流管路,回流效果好,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果,处理费用低。

A IC anaerobic reacto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C anaerobic reactor, which includes a reaction tank, a gas liquid separator at the top of the reaction tank, a first three-phase separator and a second phase separator inside the reaction tank, the first three-phase separator and the gas liquid separator are connected through the first riser, and the second three-phase separator and the gas-liquid separator are connected. Over second risers are connected, the inner bottom of the reaction tank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water distributor and a second water distributor. The gas liquid separator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water distributor through the first reflux pipe, the inlet pipe is connected to the reaction tank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water distributor, the inlet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reflux pipe, and the top of the second reflux pipe is extended to the top of the water. To the top of the first three-phase separator, the second reflux tube is provided with a water inlet at the bottom of the first three-phase separator and the second phase separator and below the second phase separator. The invention has two sets of internal recirculation recirculation pipelines, which has good reflux effect, improves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sewage, and has low treatment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IC厌氧反应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设备,具体涉及一种IC厌氧反应器。
技术介绍
IC厌氧反应器是一种高效的厌氧反应器,废水在反应器中自下而上流动,污染物被细菌吸附并降解,净化过的水从反应器上部流出,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IC厌氧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现有IC厌氧反应器存在以下缺点:水力负荷小,达不到工作要求,从而影响了有机物与微生物充分接触,处理效果差;功率消耗也大,处理费用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IC厌氧反应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处理效果较差以及处理费用高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IC厌氧反应器,包括反应罐体,所述反应罐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连接有出水管和进水管,所述反应罐体的顶部设有气液分离器,所述反应罐体的内部设有第一三相分离器和位于所述第一三相分离器的下方的第二三相分离器,所述第一三相分离器与所述气液分离器通过第一提升管相连,所述第二三相分离器与所述气液分离器通过第二提升管相连,所述反应罐体的内侧底部设有第一布水器和第二布水器,所述气液分离器通过第一回流管与第一布水器相连,所述进水管伸入所述反应罐体内并与所述第二布水器相连,伸入所述反应罐体内的部分进水管还连接有第二回流管,所述第二回流管的顶部进水端延伸至所述第一三相分离器的上方,所述第二回流管在所述第一三相分离器与第二三相分离器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三相分离器的下方均设有进水端。优选的,所述第二回流管与所述进水管的相接处还设有无动力旋转吸力装置。优选的,所述无动力旋转吸力装置包括转轴和转板,所述转板转动设于所述转轴上。优选的,所述第一提升管和第二提升管的内部均设有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螺旋导流叶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下述优点:本专利技术提出的IC厌氧反应器中,反应罐体的顶部设有气液分离器,反应罐体的内部设有第一三相分离器和位于第一三相分离器的下方的第二三相分离器,第一三相分离器与气液分离器通过第一提升管相连,第二三相分离器与气液分离器通过第二提升管相连,反应罐体的内侧底部设有第一布水器和第二布水器,气液分离器通过第一回流管与第一布水器相连,当有机废水进入反应罐体内后,大部分有机物在第二三相分离器的下方被消化,所产生的大量沼气携带发酵液、污水通过第二提升管进入气液分离器,第一三相分离器收集其与第二三相分离器之间所产生的沼气,也携带着发酵液、污水通过第一提升管进入气液分离器,在气液分离器内进行气液分离,在气液分离器内分离出沼气后的发酵液、污水,再通过第一回流管返回到第一布水器,从而形成了连续的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内循环的作用是为了增加水利负荷,也就是增加动力,使反应罐体的液体转动起来,起到了搅拌机的作用,让反应罐体内的有机物与微生物充分接触,提高传质效果,传质效果越好,污水的处理效果也越好;进水管伸入反应罐体内并与第二布水器相连,伸入反应罐体内的部分进水管还连接有第二回流管,第二回流管的顶部进水端延伸至第一三相分离器的上方,第二回流管在第一三相分离器与第二三相分离器之间以及第二三相分离器的下方均设有进水端。液体汇总到第二回流管上,再打到进水管内,送入反应罐体底部,形成了另一套内循环,这样既增加了水利负荷,也使原水得到了稀释,降低了进水COD的浓度,避免了冲击负荷,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本专利技术具有两套内循环回流管路,回流效果好,增加了水力负荷,增加了液体动力,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果,且两套内循环回流管路均不需要增加电机等额外动力设备,处理费用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反应罐体,2—出水管,3—进水管,4—气液分离器,5—第一三相分离器,6—第二三相分离器,7—第一提升管,8—第二提升管,9—第一布水器,10—第二布水器,11—第一回流管,12—第二回流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IC厌氧反应器,包括反应罐体1,反应罐体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连接有出水管2和进水管3,反应罐体1的顶部设有气液分离器4,反应罐体1的内部设有第一三相分离器5和位于第一三相分离器5的下方的第二三相分离器6,第一三相分离器5与气液分离器4通过第一提升管7相连,第二三相分离器6与气液分离器4通过第二提升管8相连,反应罐体1的内侧底部设有第一布水器9和第二布水器10,气液分离器4通过第一回流管11与第一布水器9相连。当有机废水进入反应罐体1内后,大部分有机物在第二三相分离器6的下方被消化,所产生的大量沼气携带发酵液、污水通过第二提升管8进入气液分离器4,第一三相分离器5收集其与第二三相分离器6之间所产生的沼气,也携带着发酵液、污水通过第一提升管7进入气液分离器4,在气液分离器4内进行气液分离,在气液分离器4内分离出沼气后的发酵液、污水,再通过第一回流管11返回到第一布水器9,从而形成了连续的内循环。内循环的作用是为了增加水利负荷,也就是增加动力,使反应罐体1的液体转动起来,起到了搅拌机的作用,让反应罐体1内的有机物与微生物充分接触,提高传质效果,传质效果越好,污水的处理效果也越好。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进水管3伸入反应罐体1内并与第二布水器10相连,伸入反应罐体1内的部分进水管3还连接有第二回流管12,第二回流管12的顶部进水端延伸至第一三相分离器5的上方,第二回流管12在第一三相分离器5与第二三相分离器6之间以及第二三相分离器6的下方均设有进水端。液体汇总到第二回流管12上,再打到进水管3内,送入反应罐体1底部,形成了另一套内循环,这样既增加了水利负荷,也使原水得到了稀释,降低了进水COD的浓度,避免了冲击负荷,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设置两个布水器不仅能降低布水器的负担,也使得布水更均匀,减少布水死角。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回流管12与进水管3的相接处还设有无动力旋转吸力装置(图中未示出)。无动力旋转吸力装置即为不需要额外的动力即可旋转产生吸力的装置,这里的额外的动力指的是接通电源的电机等,污水是通过进水管3泵入反应罐体1内的,污水在进水管3内即具有很大的动能,本实施例就是利用该动能驱动无动力旋转吸力装置旋转产生吸力。本实施例中,无动力旋转吸力装置包括转轴和转板,转板转动设于转轴上。这样污水泵入进水管3后,在进水管3内涌入第一布水器9的过程中,带动转板旋转,转板不断旋转,产生吸力,产生一个小型的循环泵的作用。这样第一三相分离器5上方、第一三相分离器5与第二三相分离器6之间以及第二三相分离器6下方的液体都更快的涌入第二回流管12内,也增加了第二回流管12内的液体的水利负荷,最终污水和第二回流管12内的液体经过第二布水器10的作用能够抛射的更高、更远和更均匀。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IC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罐体(1),所述反应罐体(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连接有出水管(2)和进水管(3),所述反应罐体(1)的顶部设有气液分离器(4),所述反应罐体(1)的内部设有第一三相分离器(5)和位于所述第一三相分离器(5)的下方的第二三相分离器(6),所述第一三相分离器(5)与所述气液分离器(4)通过第一提升管(7)相连,所述第二三相分离器(6)与所述气液分离器(4)通过第二提升管(8)相连,所述反应罐体(1)的内侧底部设有第一布水器(9)和第二布水器(10),所述气液分离器(4)通过第一回流管(11)与第一布水器(9)相连,所述进水管(3)伸入所述反应罐体(1)内并与所述第二布水器(10)相连,伸入所述反应罐体(1)内的部分进水管(3)还连接有第二回流管(12),所述第二回流管(12)的顶部进水端延伸至所述第一三相分离器(5)的上方,所述第二回流管(12)在所述第一三相分离器(5)与第二三相分离器(6)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三相分离器(6)的下方均设有进水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IC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罐体(1),所述反应罐体(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连接有出水管(2)和进水管(3),所述反应罐体(1)的顶部设有气液分离器(4),所述反应罐体(1)的内部设有第一三相分离器(5)和位于所述第一三相分离器(5)的下方的第二三相分离器(6),所述第一三相分离器(5)与所述气液分离器(4)通过第一提升管(7)相连,所述第二三相分离器(6)与所述气液分离器(4)通过第二提升管(8)相连,所述反应罐体(1)的内侧底部设有第一布水器(9)和第二布水器(10),所述气液分离器(4)通过第一回流管(11)与第一布水器(9)相连,所述进水管(3)伸入所述反应罐体(1)内并与所述第二布水器(10)相连,伸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育鑫张先福张国梁马春彦张晓梅
申请(专利权)人:李育鑫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