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子及梯子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6999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8 1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梯子及梯子组件,其中,梯子组件包括梯子及脚踏件,梯子包括梯架主体、卡接件及第一移动轮,梯架主体包括两根间隔设置的梯杆与设置于两个梯杆之间的至少一根梯蹬。卡接件用于与料缸的侧壁卡接,卡接件与梯杆或梯蹬固定连接。第一移动轮设置于梯杆的一端或设置于梯蹬上,且远离卡接件设置,第一移动轮与梯杆相配合形成用于支撑梯架主体的第一支撑结构。该梯子组件可以方便作业人员进出料缸,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有效的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Ladder and ladder component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ladder and a ladder component, in which a ladder component consists of a ladder and a foot step. The ladder comprises a ladder body, a sticking part and a first moving wheel, and the ladder body comprises at least one ladder between the two staircases. The card connector is used for clamping with the side wall of the material cylinder, and the clamping member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ladder bar or ladder pedaling. The first moving wheel is set at one end of the ladder or is set on the ladder, and is far away from the adapter. The first moving wheel is combined with the ladder to form a first support 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the main body of the ladder. The ladder assembly can facilitate the operation of workers in and out of the cylinder, and has good stability,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personal safety of the work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梯子及梯子组件
本技术涉及进出料缸用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梯子及梯子组件。
技术介绍
在硅酮胶间歇式生产工艺中,很多时候需要用到活动的料缸,在对使用完毕后的料缸进行清洗时,作业人员需要进入到料缸内作业。在其他需要用到料缸的间歇式生产工艺中的料缸清洗也会存在类似的情况。通常作业人员需要依靠梯子先到达料缸开口处以方便完成清洗作业,但传统的梯子不能较稳定的固定,在作业人员依靠传统的梯子到达料缸开口处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协助者帮忙扶稳梯子,容易出现摔倒等安全事故,且传统的梯子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梯子及梯子组件,旨在保障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方便作业人员到达料缸开口处。一种梯子,包括:梯架主体,包括两根间隔设置的梯杆与设置于两根所述梯杆之间的至少一根梯蹬;卡接件,用于与料缸的侧壁卡接,所述卡接件与所述梯杆或所述梯蹬固定连接;及第一移动轮,设置于所述梯杆的一端或设置于所述梯蹬上,且远离所述卡接件设置,所述第一移动轮与所述梯杆相配合形成用于支撑所述梯架主体的第一支撑结构。上述梯子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作业时,使梯子倾斜,将卡接件卡接到料缸的侧壁上,两根间隔设置的梯杆与第一移动轮相配合形成用于支撑梯架主体的第一支撑结构,该第一支撑结构可以提高梯子的整体稳定性,有效地保证了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作业人员通过踩踏梯蹬,逐步到达料缸开口处,不需要他人的协助,方便轻松。作业完成后,将梯杆从料缸的侧壁上移开,使梯子呈第一移动轮接触地面且梯杆未接触地面的状态,施加外力使第一移动轮发生滚动,以较省力的方式将该梯子移动至合适的存放位置,方便快捷。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设置于两个所述梯杆之间,所述第一移动轮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梯杆的一端或所述梯蹬相连。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梯杆相连,另一端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一移动轮相连,两个所述第一移动轮与所述梯杆相配合形成用于支撑梯架主体的第一支撑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移动轮与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移动轮通过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梯杆或所述梯蹬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二移动轮相连的一端到所述梯杆与所述梯蹬所在的平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一移动轮相连的一端到所述梯杆与所述梯蹬所在的平面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二移动轮与所述第一移动轮相配合形成用于移动所述梯子的移动-支撑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移动轮的数量为一个时,所述第二移动轮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或当所述第二移动轮的数量为一个时,所述第一移动轮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杆包括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用于改变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梯杆之间的夹角大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用于锁紧所述第一移动轮,所述锁紧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轮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梯杆在其长度方向上可伸缩和/或所述梯蹬在其长度方向上可伸缩。一种梯子组件,包括:如以上所述的梯子;及脚踏件,与所述梯杆或所述梯蹬相连。上述梯子组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进入料缸时,使梯子倾斜,将卡接件卡接到料缸的侧壁上,两根间隔设置的梯杆与第一移动轮相配合形成用于支撑梯架主体的第一支撑结构,该第一支撑结构可以提高梯子的整体稳定性,有效地保证了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作业人员通过踩踏梯蹬,逐步到达料缸开口处,然后通过脚踏件进入到料缸内,不需要他人的协助,方便轻松。离开料缸时,先通过脚踏件到达料缸的开口处,然后通过梯蹬到达地面。由于脚踏件与梯杆或梯蹬相连接,设置在料缸外的梯架主体通过卡接件与料缸相连,结构稳定,作业人员也不用担心会摔倒。作业完成后,将梯杆从料缸的侧壁上移开,使梯子呈第一移动轮接触地面且梯杆未接触地面的状态,施加外力使第一移动轮发生滚动,以较省力的方式将该梯子移动至合适的存放位置,方便快捷。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脚踏件为防滑链,所述防滑链与所述梯杆或所述梯蹬可拆卸连接;或所述脚踏件为软梯,所述软梯与所述梯杆或所述梯蹬可拆卸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方式中梯子与料缸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另一实施方式中梯子在第一支撑结构作用状态下的示意图;图3为另一实施方式中梯子在移动-支撑结构作用状态下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梯子组件,11、梯子,20、料缸,30、地面,100、梯杆,110、挂钩,200、梯蹬,300、钩子,400、防滑链,500、第一支撑杆,510、第一移动轮,600、第二支撑杆,610、第二移动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请参阅图1,一实施方式中的梯子组件10,包括梯子11及脚踏件,其中,梯子11包括梯架主体、卡接件及第一移动轮510,梯架主体包括两根间隔设置的梯杆100与设置于两根梯杆100之间的至少一根梯蹬200。该梯子组件10可以方便作业人员进出料缸20,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有效的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卡接件用于与料缸20的侧壁卡接,且卡接件与梯杆100或梯蹬200固定连接,卡接件的设置增加了梯子11的稳定性,提高了作业安全性。卡接件与梯杆100或梯蹬200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是可拆卸的固定方式,如螺纹连接等,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如焊接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接件为挂钩110,挂钩11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由两根梯杆100延伸而出,且挂钩110与梯杆100一体成型,挂钩110的弯折程度可根据不同的料缸20进行合理设计。挂钩110还可以设置在梯蹬200上,且其数量可以为一个但不局限于一个。第一移动轮510可以以轮组的形式设置,也可以以单个轮子的形式设置。第一移动轮510的设置增大了梯子11和地面等接触面的接触面积,使梯子11放置得更加稳定,不易翻到。第一移动轮510可以设置于梯杆100的一端或设置于梯蹬200上,且远离卡接件设置,第一移动轮510与梯杆100相配合形成用于支撑梯架主体的第一支撑结构。第一移动轮510可以设置于两个梯杆100之间,第一移动轮510可通过第一支撑杆500与梯杆100的一端或梯蹬200相连,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梯架主体,包括两根间隔设置的梯杆与设置于两根所述梯杆之间的至少一根梯蹬;卡接件,用于与料缸的侧壁卡接,所述卡接件与所述梯杆或所述梯蹬固定连接;及第一移动轮,设置于所述梯杆的一端或设置于所述梯蹬上,且远离所述卡接件设置,所述第一移动轮与所述梯杆相配合形成用于支撑所述梯架主体的第一支撑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梯架主体,包括两根间隔设置的梯杆与设置于两根所述梯杆之间的至少一根梯蹬;卡接件,用于与料缸的侧壁卡接,所述卡接件与所述梯杆或所述梯蹬固定连接;及第一移动轮,设置于所述梯杆的一端或设置于所述梯蹬上,且远离所述卡接件设置,所述第一移动轮与所述梯杆相配合形成用于支撑所述梯架主体的第一支撑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设置于两个所述梯杆之间,所述第一移动轮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梯杆的一端或所述梯蹬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梯杆相连,另一端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一移动轮相连,两个所述第一移动轮与所述梯杆相配合形成用于支撑梯架主体的第一支撑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移动轮与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移动轮通过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梯杆或所述梯蹬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二移动轮相连的一端到所述梯杆与所述梯蹬所在的平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一移动轮相连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魏吴晓虎张升袁昆鹏蓝晓勇
申请(专利权)人:日丰企业佛山有限公司日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日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