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熊生银专利>正文

打谷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61 阅读:1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打谷机,包括机身、动力机、设置于机身前端的分谷装置,其由数个上端与机身弹性连接下端设置有与机身前端平行的压谷片的分谷板构成;设置于机身分谷装置下部的割刀;输送装置,其由设置于机身四周的驱动轮和数个滚轮,及缠绕于其外的输送带构成,输送带上对外固设有两排抓钉;位于机身一侧的压谷装置,包括数个顺序铰接的压谷板,压谷板一侧与输送带相靠,另一侧用弹簧件固定支撑在与机身固连的支架上;脱粒装置,包括脱粒仓、贯穿脱粒仓的通轴、通过轴承安装在通轴上的带脱粒钉的滚筒和带螺旋形叶片的圆筒,脱粒仓设置有开口和出口,圆筒外侧的叶片位于侧边上的输送带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自动化程度高。(*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打谷机
技术介绍
现在农村经济在不断改善,而随着打工潮在农村的劳动力也随着减少,农机的机械化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目前农村使用的打谷机,还有许多是脚踏式的,这种打谷机使用不方便,费时费力,目前也有一种不需要脚踏而改用动力机带动滚筒转动的打谷机,可以相对省力,但是使用这种打谷机时,将谷物从稻田里收割起来和将谷物放滚筒上进行脱粒仍然需要由人工进行,其自动化程度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的打谷机。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打谷机,包括机身、设置于机身的动力机,其特点在于还包括:分谷装置,设置于机身前端,包括间隔设置的数个纵向的分谷板,分谷板上端为弹性材料构成,其与机身弹性连接,分谷板下端与机身前端相邻的位置设置有与机身前端平行的压谷片,压谷片与分谷板之间弧形过渡,压谷片的宽度与分谷板的间隔距离一致;割刀,设置于机身前端分谷装置下部与压谷片相对应的位置;输送装置,包括设置于机身四周的驱动轮和数个滚轮,缠绕于驱动轮和滚轮-->外的输送带,输送带上对外固设有上下两排抓钉,输送带位于机身前端的部分与分谷装置的压谷片相靠,且压谷片的高度位于两排抓钉之间,驱动轮与传动机构A相连,传动机构A与动力机输出轴相连;压谷装置,位于机身一侧的输送带的外侧,包括数个顺序铰接相连的压谷板,其中最前端的压谷板与分谷装置中的压谷片相靠,压谷板一侧与输送带相靠且压谷板的高度位于两排抓钉之间,另一侧用弹簧件固定支撑在一支架上,支架与机身固连;脱粒装置,包括顺向固定于机身的脱粒仓、两端贯穿脱粒仓并固定于机身的通轴、通过轴承安装在通轴上的滚筒和圆筒,其中脱粒仓与压谷装置相应的一侧设置有开口,底端设置有出口,滚筒位于通轴后端脱粒仓内,其上设置有数个脱粒钉,滚筒与皮带轮B相连,皮带轮B通过传动机构B与动力机输出轴相连,圆筒位于通轴前端并露出于脱粒仓外,其上设置有螺旋形叶片,圆筒外侧的叶片位于侧边上相对位置的输送带上方,圆筒与皮带轮C相连,皮带轮C通过传动机构C与动力机输出轴相连;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所述的脱粒仓上端设置有仓门,当遇到田间角落等打谷机到达不了的地方时,可以人工收割后,打开仓门,进行人工脱粒。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所述的机身后端设置有扶手,可以便于人工推动机器,特别是当遇到需要转弯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所述的打谷机下端设置有四个滚轮,滚轮通过传动机构D与动力机输出轴相连,这样当打谷机直行收割时可以实现自动前进,进一步提高了打谷机自动化程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所述的打谷机下端四个滚轮之间还设置有前端上翘的负压板,这样当打谷机在水田中作业时,增大机器与稀泥之间的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使得滚轮和机身不至于陷入稀泥之中太深从而阻碍机器的前行。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本打谷机使用时,置于田中,由人工推动或者由动力机通过传动机构D带动滚轮滚动前行,同时动力机通过传动机构A带动驱动轮再带动输送带运转,以及通过传动机构B和传动机构C带动滚筒和圆筒旋转,位于机身前端的分谷装置中的分谷板插入前方稻株中,随着机器的前行谷杆就被挤入每两分谷板之间的后部,然后被输送带上的抓钉拖动使其被压入压谷片和输送带之间,随输送带的拖动,位于压谷片下边的割刀将被压住的稻株的谷杆割断,被割断的稻株随着输送带传送,由于压谷片的宽度与分谷板的间隔距离一致,使得稻株在分谷装置中被传送时始终被压谷片压住而不至于掉下,当稻株随输送带通过机身转角后进入压谷装置所在的侧边部位,随即被压谷装置中的压谷板压住而不至于掉下,当稻株随输送带经过脱粒装置圆筒所在位置时,由于圆筒的叶片设置于相对位置的输送带的上方,圆筒旋转,其上的螺旋形叶片可将稻株的稻穗部分卷入脱粒仓中,随着稻株下端被输送带拖动前行,其上端的稻穗部分在脱粒仓中由滚筒进行脱粒,随着输送带的运行,稻株上端的稻穗脱粒完毕后退出脱粒仓,然后当输送带在机身后端转角时,输送带与压谷板分离,其脱粒后的稻株自动掉入田中。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根据人工收割的原理设计了整个可形成自动打谷流程的机构,随着机器的前行其收割、脱粒、稻株入田流程可自动连续不断地进行,其自动化程-->度高;并且进一步地在机身下端设计有可自动滚动运行的滚轮,使得整个打谷程序随着滚轮的前行而自动运行,进一步提高了机器自动化程度;在打谷机下端还设置有负压板,这样就增大了机器与稀泥之间的受力面积,减小了压强,即使水田稀泥很软时,机器也不至于陷入其中而不能前行。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1的A-A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打谷机,包括机身1、设置于机身1上作为动力机2的汽油机、分谷装置3,设置于机身1前端,包括间隔设置的数个纵向的分谷板30,分谷板30的上端32为带弹性的钢片构成与机身1弹性连接,分谷板30下端与机身1前端相邻的位置设置有与机身1前端平行的压谷片31,压谷片31与分谷板30之间弧形过渡,压谷片31的宽度与分谷板30的间隔距离一致;割刀4,设置于机身1前端分谷装置3下部与压谷片31相对应的位置;输送装置5,包括设置于机身1四周的一个驱动轮50和数个滚轮51,缠绕于驱动轮50和滚轮51外的输送带52,输送带52上对外固设有上下两排抓钉53,输送带52位于机身1前端的部分与分谷装置3的压谷片31相靠,且压谷片31的高度位于两排抓钉53之间,驱动轮50与传动机构A54相连,传动机构A54与动-->力机2输出轴21相连;压谷装置6,位于机身1右侧的输送带52的外侧,包括数个顺序铰接相连的压谷板60,其中最前端的压谷板60与分谷装置3中的压谷片31相靠,压谷板60一侧与输送带52相靠且压谷板60的高度位于两排抓钉53之间,压谷板60另一侧用弹簧件61固定支撑在一支架62上,支架62与机身1固连;脱粒装置7,包括顺向固定于机身1的脱粒仓70、两端贯穿脱粒仓70并固定于机身1的通轴71、通过轴承72安装在通轴71上的滚筒73和圆筒74,其中脱粒仓70与压谷装置6相应的一侧设置有开口75,底端设置有出口76,滚筒73位于通轴71后端脱粒仓70内,其上设置有数个脱粒钉731,滚筒73与皮带轮B732固连,皮带轮B732通过传动机构B733与动力机2输出轴21相连,圆筒74位于通轴71前端并露出于脱粒仓70外,其上设置有螺旋形叶片741,圆筒74外侧的叶片741位于侧边上相对位置的输送带52上方,圆筒74与皮带轮C742固连,皮带轮C742通过传动机构C743与动力机2输出轴21相连;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脱粒仓70上端还设置有仓门77;机身1后端设置有扶手8;机身1下端设置有四个滚轮9,滚轮9通过传动机构D91与动力机2输出轴21相连;四个滚轮9之间还设置有前端上翘的负压板10;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本打谷机使用时,置于田中,由动力机2通过传动机构D91带动滚轮9滚动前行,同时动力机2通过传动机构A54带动驱动轮50再带动输送带52运转,以及通过传动机构B733和传动机构C743带动滚筒73和圆筒74旋转,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打谷机,包括机身(1)、动力机(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分谷装置(3),设置于机身(1)前端,包括间隔设置的数个纵向的分谷板(30),分谷板(30)上端(32)与机身(1)弹性连接,分谷板(30)下端与机身(1)前端相邻的位置设 置有压谷片(31),压谷片(31)的宽度与分谷板(30)的间隔距离一致; 割刀(4),设置于机身(1)前端分谷装置(3)下部的位置; 输送装置(5),包括设置于机身(1)四周的驱动轮(50)和数个滚轮(51),缠绕于驱动轮(50 )和滚轮(51)外的输送带(52),输送带(52)上对外固设有上下两排抓钉(53),输送带(52)位于机身(1)前端的部分与分谷装置(3)的压谷片(31)相靠,且压谷片(31)的高度位于两排抓钉(53)之间,驱动轮(50)通过传动机构A(54)与动力机(2)输出轴(21)相连; 压谷装置(6),位于机身(1)一侧的输送带(52)的外侧,包括数个顺序铰接相连的压谷板(60),压谷板(60)一侧与输送带(52)相靠且压谷板(60)的高度位于两排抓钉(53)之间,另一侧用弹簧 件(61)固定支撑在一支架(62)上,支架(62)与机身(1)固连; 脱粒装置(7),包括固定于机身(1)的脱粒仓(70)、两端贯穿脱粒仓(70)并固定于机身(1)的通轴(71)、通过轴承(72)安装在通轴(71)上的滚筒(73)和圆 筒(74),其中脱粒仓(70)与压谷装置(6)相应的一侧设置有开口(75),底端设置有出口(76),滚筒(73)位于通轴(71)后端的脱粒仓(70)内,其上设置有数个脱粒钉(731),滚筒(73)与皮带轮B(732)相连,皮带轮B(732)通过传动机构B(733)与动力机(2)输出轴(21)相连,圆筒(74)位于通轴(71)前端并露出于脱粒仓(70)外,其上设置有螺旋形叶片(741),圆筒(74)外侧的叶片(741)位于相对位置的输送带(52)的上方,圆筒(74)与皮带轮C(742)相连,皮带轮C(742)通过传动机构C(743)与动力机(2)输出轴(21)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打谷机,包括机身(1)、动力机(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谷装置(3),设置于机身(1)前端,包括间隔设置的数个纵向的分谷板(30),分谷板(30)上端(32)与机身(1)弹性连接,分谷板(30)下端与机身(1)前端相邻的位置设置有压谷片(31),压谷片(31)的宽度与分谷板(30)的间隔距离一致;割刀(4),设置于机身(1)前端分谷装置(3)下部的位置;输送装置(5),包括设置于机身(1)四周的驱动轮(50)和数个滚轮(51),缠绕于驱动轮(50)和滚轮(51)外的输送带(52),输送带(52)上对外固设有上下两排抓钉(53),输送带(52)位于机身(1)前端的部分与分谷装置(3)的压谷片(31)相靠,且压谷片(31)的高度位于两排抓钉(53)之间,驱动轮(50)通过传动机构A(54)与动力机(2)输出轴(21)相连;压谷装置(6),位于机身(1)一侧的输送带(52)的外侧,包括数个顺序铰接相连的压谷板(60),压谷板(60)一侧与输送带(52)相靠且压谷板(60)的高度位于两排抓钉(53)之间,另一侧用弹簧件(61)固定支撑在一支架(62)上,支架(62)与机身(1)固连;脱粒装置(7),包括固定于机身(1)的脱粒仓(70)、两端贯穿脱粒仓(70)并固定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生银
申请(专利权)人:熊生银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