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44367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4 0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枚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第六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具有反曲点。光学成像系统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具备更大的收光以及更佳的光路调节能力,以提升成像质量。

Optical imaging system

A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consists of a first lens, a second lens, a third lens, a fourth lens, a fifth lens, and a sixth lens from the object side to the image side. At least one lens in the first lens to the fifth lens has positive flexion force. The sixth lens can have flexure force, and its two surfaces are aspherical, and at least one surface of the sixth lens has a reverse point. The refractive lens in the optical imaging system is the first lens to the sixth lens. When meeting specific conditions, the system can achieve greater light harvesting and better optical adjustment ability to enhance imaging qua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成像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且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光学成像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光学系统的需求日渐提高。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组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组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Sensor;CMOS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组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光学系统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传统搭载于便携设备上的光学系统,多采用四片或五片式透镜结构为主,然而由于便携设备不断朝提升像素并且终端消费者对大光圈的需求例如微光与夜拍功能,现有的光学成像系统已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影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增加光学成像系统的进光量,并进一步提高成像的质量,便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能够利用六个透镜的屈光力、凸面与凹面的组合(本专利技术所述凸面或凹面原则上是指各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距离光轴不同高度的几何形状变化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一成像面,其为一特定垂直于光轴的可见光像平面并且其中心视场于第一空间频率的离焦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有最大值;以及一第二成像面,其为一特定垂直于光轴的红外光像平面并且其中心视场于第一空间频率的离焦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有最大值,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六枚,所述光学成像系统于所述第一成像面上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一枚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1.05 TW 106100331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一成像面,其为一特定垂直于光轴的可见光像平面并且其中心视场于第一空间频率的离焦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有最大值;以及一第二成像面,其为一特定垂直于光轴的红外光像平面并且其中心视场于第一空间频率的离焦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有最大值,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六枚,所述光学成像系统于所述第一成像面上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一枚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一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InTL,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所述第一成像面与所述第二成像面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FS,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一枚透镜为塑料材质以及至少一枚透镜为玻璃材质,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于1/2HEP高度且平行于光轴的厚度分别为ETP1、ETP2、ETP3、ETP4、ETP5以及ETP6,前述ETP1至ETP6的总和为SETP,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的厚度分别为TP1、TP2、TP3、TP4、TP5以及TP6,前述TP1至TP6的总和为STP,其满足下列条件:1.0≦f/HEP≦10.0;0deg<HAF≦150deg;0.2≦SETP/STP<1以及│FS│≦60μ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的波长介于700nm至1300nm以及所述第一空间频率以SP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P1≦440cycles/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第一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TL,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IN,其满足下列条件:0.2≦EIN/ETL<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透镜之间均具有一空气间隔。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垂直可视角度的一半为VHA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公式:VHAF≧10deg。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条件:HOS/HOI≧1.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于1/2HEP高度且平行于光轴的厚度分别为ETP1、ETP2、ETP3、ETP4、ETP5以及ETP6,前述ETP1至ETP5的总和为SET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IN,其满足下列公式:0.2≦SETP/EIN<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第一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BL,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成像面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公式:0.1≦EBL/BL≦1.5。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光圈,并且所述光圈至所述第一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InS,其满足下列公式:0.2≦InS/HOS≦1.1。10.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一成像面,其为一特定垂直于光轴的可见光像平面并且其中心视场于第一空间频率的离焦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有最大值,其中,所述第一空间频率为110cycles/mm;以及一第二成像面,其为一特定垂直于光轴的红外光像平面并且其中心视场于所述第一空间频率的离焦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有最大值,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六枚,所述光学成像系统于所述第一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一枚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一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InTL,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所述第一成像面与所述第二成像面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FS,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第一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TL,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明赖建勋刘耀维唐乃元
申请(专利权)人: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