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44366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4 09:53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两个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第七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具有反曲点。光学成像系统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具备更大的收光以及更佳的光路调节能力,以提升成像质量。

Optical imaging system

A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consists of a first lens, a second lens, a third lens, a fourth lens, a fifth lens, a sixth lens, and a seventh lens from the object side to the image side. At least one lens in the first lens to the sixth lens has positive flexion force. The seventh lens can have flexure force, and the two surfaces are aspherical, and at least one surface of the seventh lens has a reverse point. The refractive lens in the optical imaging system is the first lens to the seventh lens. When meeting specific conditions, the system can achieve greater light harvesting and better optical adjustment ability to enhance imaging qua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成像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光学成像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光学系统的需求日渐提高。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Sensor;CMOS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进步,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光学系统逐渐往高像素方向发展,因此对成像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传统搭载于便携设备上的光学系统,多采用五片或六片式透镜结构,然而,由于便携设备不断朝提升像素并且终端消费者对大光圈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例如微光与夜拍功能,现有的光学成像系统已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影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增加光学成像镜头的进光量,并进一步提高成像的质量,便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态样针对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及光学影像撷取镜头,能够利用七个透镜的屈光力、凸面与凹面的组合(本专利技术所述凸面或凹面原则上指各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距离光轴不同高度的几何形状变化的描述),进而有效提高光学成像系统的进光量,同时提高成像质量,以应用于小型的电子产品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透镜参数的用语与其代号详列如下,作为后续描述的参考:与长度或高度有关的透镜参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成像高度以HOI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高度以HOS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七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以InTL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固定光栏(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以InS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的距离以IN12表示(例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以TP1表示(例示)。与材料有关的透镜参数: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以NA1表示(例示);第一透镜的折射律以Nd1表示(例示)。与视角有关的透镜参数:视角以AF表示;视角的一半以HAF表示;主光线角度以MRA表示。与出入瞳有关的透镜参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以HEP表示;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指系统最大视角入射光通过入射瞳最边缘的光线于该透镜表面交会点(EffectiveHalfDiameter;EHD),该交会点与光轴之间的垂直高度。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表示方式以此类推。与透镜面形弧长及表面轮廓有关的参数: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指该透镜的表面与所属光学成像系统的光轴的交点为起始点,自该起始点沿着该透镜的表面轮廓直至其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曲线弧长为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并以ARS表示。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表示方式以此类推。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指该透镜的表面与所属光学成像系统的光轴的交点为起始点,自该起始点沿着该透镜的表面轮廓直至该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的坐标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曲线弧长为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并以ARE表示。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表示方式以此类推。与透镜面形深度有关的参数: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71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72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深度(沉陷量)表示方式比照前述。与透镜面型有关的参数:临界点C指特定透镜表面上,除与光轴的交点外,一与光轴相垂直的切面相切的点。承上,例如第五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5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例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5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例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例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例示)。其他透镜例如第七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临界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第七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1,该点沉陷量SGI711(例示),SGI711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1(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1,该点沉陷量SGI721(例示),SGI711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1(例示)。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2,该点沉陷量SGI712(例示),SGI712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2(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2,该点沉陷量SGI722(例示),SGI722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2(例示)。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3,该点沉陷量SGI713(例示),SGI713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3(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3,该点沉陷量SGI723(例示),SGI723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3(例示)。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4,该点沉陷量SGI714(例示),SGI714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七透镜,具有屈折力;以及一成像面,其中该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七枚,该光学成像系统于该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和f7,该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OS,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TL,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该光学成像系统于该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该些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延着该表面的轮廓直到该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终点,前述起点与终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其满足下列条件:1≤f/HEP≤10;0deg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1.06 TW 106100532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七透镜,具有屈折力;以及一成像面,其中该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七枚,该光学成像系统于该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和f7,该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OS,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TL,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该光学成像系统于该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该些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延着该表面的轮廓直到该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终点,前述起点与终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其满足下列条件:1≤f/HEP≤10;0deg<HAF≤100deg;以及0.9≤2×(ARE/HEP)≤2.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系统系满足下列关系式:0.5≤HOS/HOI≤1.9。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中至少两个透镜其个别的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光圈,并且于该光圈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S,其满足下列公式:0.2≤InS/HOS≤1.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系统于结像时的TV畸变为TDT,该光学成像系统于该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LTA表示,其正向子午面光扇的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STA表示,负向子午面光扇的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LTA表示,负向子午面光扇的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STA表示,弧矢面光扇的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LTA表示,弧矢面光扇的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STA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PLTA≤100微米;PSTA≤100微米;NLTA≤100微米;NSTA≤100微米;SLTA≤100微米;以及SSTA≤100微米;│TDT│<100%。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多个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表示,该多个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延着该表面的轮廓直到该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为终点,前述起点与终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S,其满足下列公式:0.9≤ARS/EHD≤2.0。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为起点,延着该表面的轮廓直到该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终点,前述起点与终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71,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为起点,延着该表面的轮廓直到该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终点,前述起点与终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72,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7,其满足下列条件:0.05≤ARE71/TP7≤35;以及0.05≤ARE72/TP7≤35。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为起点,延着该表面的轮廓直到该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终点,前述起点与终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61,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为起点,延着该表面的轮廓直到该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终点,前述起点与终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62,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0.05≤ARE61/TP6≤35;以及0.05≤ARE62/TP6≤35。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成像面为一平面或一曲面。10.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七透镜,具有屈折力;以及一成像面,其中该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七枚,该光学成像系统于该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且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中至少两个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三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四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和f7,该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OS,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TL,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该光学成像系统于该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该多个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延着该表面的轮廓直到该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终点,前述起点与终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其满足下列条件:1≤f/HEP≤10;0deg<HAF≤60deg;0.5≤HOS/HOI≤1.8以及0.9≤2×(ARE/HEP)≤2.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明赖建勋唐乃元刘燿维
申请(专利权)人: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