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急救生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2519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2 0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救生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应急救生圈;现有技术中,应急救生圈的发生器设置在气囊带上,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不方便找到,并且气囊带较柔软,不利于按压发生器;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急救生圈,包括气囊带,所述气囊带的一端连接公扣,另一端连接填充物发生装置,所述填充物发生装置的自由端连接母扣;所述填充物发生装置排出口连通气囊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应急救生效果好的优点。

An emergency lifesaving ring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life saving equipment field, in particular, it is an emergency lifesaving ring. In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generator of the emergency lifesaving ring is set on the air bag belt, it is not convenient to find in the case of emergency, and the air bag belt is soft and is not favorable to press the generator. A new type of emergency lifesaving ring is provided, including an air bag belt, one end of the air bag belt is connected to the buckle,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a filling device, and the free end of the filling device is connected to the mother buckle, and the filling device is connected with an air bag belt.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art,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good emergency rescue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急救生圈
本技术涉及救生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应急救生圈。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游泳进行娱乐或健身,但人在水中如遇紧急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人体中水中不能呼吸超过3分钟将会有生命危险。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都有至少10万人由于缺乏应急装置或救援死于溺水。大部份的游泳爱好者自恃泳技,在毫无防备下只身到深水区游玩,如遇身体不适或突发现像将无法自救。市场上常见的救生圈为充气式救生圈,在使用过程中须预先充好气体,导致体积太大,无法尽情玩耍,对于会游泳的人来说是一个累赘。同时,市面上常见的应急救生圈的发生器设置在气囊带上,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不方便找到,并且气囊带较柔软,不利于按压发生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出一种应急救生圈,具有应急救生效果好的优点。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应急救生圈,包括气囊带,所述气囊带的一端连接公扣,另一端连接填充物发生装置,所述填充物发生装置的自由端连接母扣;所述填充物发生装置排出口连通气囊带。采用上述设置时,填充物发生装置因设置在气囊带的一端部,在母扣与公扣扣合时,填充物发生装置则位于该种应急救生圈的插扣所在部位,使得填充物发生装置十分容易被找准,能够在意外发生时更加容易的被找到,提高应急救生的效果。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填充物发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所述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具有相互连通并分别用于存放两种发泡材料的内腔,所述第一盒体的自由端连接有与其内腔连通的排出管,所述排出管的自由端连接气囊带并与气囊带内部连通,所述第二盒体的自由端与母扣连接;所述第一盒体的内腔开口大于第二盒体的内腔开口,所述第二盒体的内腔内活动设置有分隔第一盒体的内腔和第二盒体的内腔的隔板,所述隔板与第二盒体的内腔壁密封配合;所述第二盒体的内腔与隔板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有用于推动隔板朝向第一盒体的内腔内移动以使第一盒体与第二盒体连通的按压装置。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因第一盒体的内腔开口大于第二盒体的内腔开口,隔板在脱离第二盒体后进入到第一盒体内,此时,隔板与第一盒体的内腔具有间隙,该间隙使得第一盒体与第二盒体实现连通的关系。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按压装置包括按压钮、按压钮回位弹簧、撞针、和撞针弹簧;所述按压钮的一端位于第二盒体外,另一端位于第二盒体内并具有通孔,所述通孔正对隔板,所述按压钮回位弹簧的一端连接第二盒体,另一端连接按压钮;所述撞针上开设有环槽,所述撞针穿设于所述通孔内并正对隔板,在按压钮回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按压钮的所述通孔的一侧内侧面进入环槽内并与环槽底面相抵产生限位作用,所述撞针弹簧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第二盒体和撞针,使撞针具有朝向隔板一侧移动的趋势。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按压钮的所述一端伸出第二盒体内并朝向第二盒体的外侧延伸,即所述按压钮的所述一端朝向所述一种应急救生圈的外侧延伸。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在佩戴该种应急救生圈后,因按压钮的所述一端朝向第二盒体外侧延伸,能够更好的对按压钮进行按压、锤击等动作,能够在意外情况发生时快速、从容地展开该种应急救生圈,提高救生效果。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第二盒体内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上开设有用于对撞针进行导向的半圆槽,所述撞针弹簧和撞针位于半圆槽内,所述撞针弹簧放置于半圆槽上。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半圆槽使撞针的运动更加的稳定,提高了救生效果。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凸台上设置有用于限位撞针弹簧的第一限位孔。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撞针弹簧的一头插入第一限位孔内并与第二盒体连接,第一限位孔对撞针弹簧起到稳定的作用,防止跑偏,提高撞针弹簧的工作稳定性,提高了救生效果。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凸台还设置有用于限位按压钮回位弹簧的第二限位孔。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按压钮回位弹簧的一头插入第二限位孔内并与第二盒体连接,第二限位孔对按压钮回位弹簧起到稳定的作用,防止跑偏,提高按压钮回位弹簧的工作稳定性,提高了救生效果。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排出管内设置有单向阀。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公扣与气囊带之间还设置有能够调节长度的调节带,所述调节带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公扣和气囊带。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调节带能够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腰围或臂围进行长短的调节。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气囊带在未被填充时呈扁平状。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气囊带的长度为30-100cm。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填充物发生装置因设置在气囊带的一端部,在母扣与公扣扣合时,填充物发生装置则位于该种应急救生圈的插扣所在部位,使得填充物发生装置十分容易被找准,能够在意外发生时更加容易的被找到,提高应急救生的效果;(2)本技术中,在佩戴该种应急救生圈后,因按压钮的所述一端朝向第二盒体外侧延伸,能够更好的对按压钮进行按压、锤击等动作,能够在意外情况发生时快速、从容地展开该种应急救生圈,提高救生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所述一种应急救生圈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所述填充物发生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所述填充物发生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气囊带;2-公扣;3-母扣;4-填充物发生装置;41-第一盒体;42-第二盒体;43-排出管;44-隔板;45-凸台;46-半圆槽;47-第一限位孔;48-第二限位孔;51-按压钮;52-按压钮回位弹簧;53-撞针;54-撞针弹簧;55-环槽;6-调节带。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种应急救生圈,具有应急救生效果好的优点,如图1、图2、图3所示,特别设置成下述结构:包括一条将0.2mm厚乳胶皮通过热压成型,在未被填充时呈扁平状的气囊带1和填充物发生装置4,气囊带1内具有条状的内部空间;气囊带1的左端连接一个公扣2,填充物发生装置4的左端的排出口处连接有排出管43,气囊带1的右端连接排出管43,排出管43用于将气囊带1的内部空间与填充物发生装置4的内部空间连通,填充物发生装置4的右端连接一个母扣3。其中,排出管43内设置有单向阀。采用上述设置时,填充物发生装置4因设置在气囊带1的一端部,在母扣1与公扣2扣合时,填充物发生装置4则位于该种应急救生圈的插扣所在部位,使得填充物发生装置4十分容易被找准,能够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急救生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带(1),所述气囊带(1)的一端连接公扣(2),另一端连接填充物发生装置(4),所述填充物发生装置(4)的自由端连接母扣(3);所述填充物发生装置(4)排出口连通气囊带(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急救生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带(1),所述气囊带(1)的一端连接公扣(2),另一端连接填充物发生装置(4),所述填充物发生装置(4)的自由端连接母扣(3);所述填充物发生装置(4)排出口连通气囊带(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急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发生装置(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盒体(41)和第二盒体(42),所述第一盒体(41)和第二盒体(42)具有相互连通并分别用于存放两种发泡材料的内腔,所述第一盒体(41)的自由端连接有与其内腔连通的排出管(43),所述排出管(43)的自由端连接气囊带(1)并与气囊带(1)内部连通,所述第二盒体(42)的自由端与母扣(3)连接;所述第一盒体(41)的内腔开口大于第二盒体(42)的内腔开口,所述第二盒体(42)的内腔内活动设置有隔板(44),所述隔板(44)与第二盒体(42)的内腔壁密封配合;所述第二盒体(42)的内腔与隔板(44)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有按压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急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装置包括按压钮(51)、按压钮回位弹簧(52)、撞针(53)、和撞针弹簧(54);所述按压钮(51)的一端位于第二盒体(42)外,另一端位于第二盒体(42)内并具有通孔,所述按压钮回位弹簧(52)的一端连接第二盒体(42),另一端连接按压钮(51);所述撞针(53)上开设有环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兵沈明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正青春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