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下肢骨折牵引复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1003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1 0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下肢骨折牵引复位器,包括牵引带、齿轮齿条机构、控制箱、直齿齿轮机构、主支架、支撑杆、棘轮机构和可调节固定支架,主支架内设置有空气垫,牵引带的一端连接至齿轮齿条机构上的支撑杆,牵引带另一端连接至患者下肢,齿条机构安装在控制箱内,支撑杆两端分别设置有齿轮,支撑杆上的齿轮与齿轮齿条机构上的齿条啮合,支撑杆的左端通过联轴器连接至传动轴,传动轴上还设置有直齿齿轮机构,直齿齿轮机构与主齿轮啮合,主齿轮固定连接至主传动轴,主传动轴固定连接至摇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对牵引力的直观大小控制,根据不同的患者进行调整。通过气孔对空气垫进行充气,使得患者的下肢抬起,降低患者的痛苦。

A new type of traction reduction device for lower extremities fra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new type of lower limb fracture traction and reduction device, which includes a traction belt, a gear rack mechanism, a control box, a straight tooth gear mechanism, a main bracket, a supporting rod, a ratchet mechanism and an adjustable fixed bracket, and an air cushion in the main support, and one end of the traction belt connects to the support rod on the gear rack mechanism. The other end of the traction belt is connected to the lower limb of the patient. The rack mechanism is installed in the control box. The gear is set at both ends of the support rod. The gear on the support rod is meshed with the rack on the gear rack mechanism. The left end of the support rod is connected to the drive shaft through a coupling. The gear mechanism is also equipped with a straight tooth gear mechanism and a straight gear mechanism. Meshing with the main gear, the main gear is fixed to the main drive shaft, and the main drive shaft is fixed to the rocking. The utility model realizes the visual control of the traction force and adjus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atients. The air cushion is inflated through a stoma to lift the lower extremities of the patient and reduce the sufferings of the pati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下肢骨折牵引复位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下肢骨折牵引复位器。
技术介绍
下肢骨折是临床医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症状,当前,通过采用骨髓内钉或者骨板固定的方法实现骨折部位的固定和恢复的手术治疗手段是治愈下肢骨折最为有效的方法。由于骨折患者的骨折两断面之间往往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移,因此需要对患者的下肢骨折部位进行牵引和复位,使得骨折两断面相吻合之后才能进行手术治疗。患者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过程中往往需要相关医疗器械的辅助,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是骨折牵引架,这种医疗器械以主架体为支撑,通过悬垂砝码提供牵引力,通过牵引线连接固定在患者骨穿针上的支架,进而进行对患者骨折部位的牵引和复位。目前这种骨折牵引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提供牵引力的砝码在病床后侧,而且占用很大的区域,为护理人员的护理、家属的护理等带来诸多不便;第二,这种牵引架的大腿托架与患者大腿接触处容易产生压疮,给患者带来痛苦;第三,牵引力的大小缺乏科学化控制,很难做到因人而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下肢骨折牵引复位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下肢骨折牵引复位器,包括牵引带、齿轮齿条机构、控制箱体、直齿齿轮机构、主支架、支撑杆、棘轮机构和可调节固定支架,所述可调节固定支架固定安装在病床后端,可调节固定支架连接至主支架,患者下肢穿过主支架,主支架内设置有空气垫,患者下肢铺垫在空气垫上,空气垫上设置有气孔;所述牵引带的一端连接至齿轮齿条机构上的支撑杆,牵引带另一端穿过滑轮连接至患者下肢股骨上已打好的骨圆针,所述牵引带与滑轮滑动连接,滑轮固定安装在控制箱外侧,所述齿轮齿条机构安装在控制箱内,控制箱固定安装在主支架上;所述支撑杆两端分别设置有齿轮,支撑杆上的齿轮与齿轮齿条机构上的齿条啮合,支撑杆的左端通过联轴器连接至传动轴,传动轴安装在轴承上,轴承固定安装在控制箱体上,传动轴上还设置有直齿齿轮机构,直齿齿轮机构与主齿轮啮合,主齿轮固定连接至主传动轴,所述主传动轴固定连接至摇把,所述主传动轴固定安装在主轴承上,主轴承固定安装在控制箱体上。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控制箱体上还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连接至力传感器,所述力传感器固定安装在支撑杆上,所述力传感器连接至牵引带。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主轴承与轴承端盖通过螺栓连接。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直齿齿轮机构上还安装有棘轮机构,所述棘轮机构包括棘轮和棘爪,棘轮固定安装在传动轴上,棘爪与棘轮配合连接。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控制箱滑动连接至导轨,所述导轨固定安装在可调节固定支架上。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牵引带与滑轮滑动连接,滑轮固定安装在控制箱外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支撑杆上安装拉力传感器,通过控制器上的显示器显示出牵引力的大小,进而可以实现对牵引力大小的直观大小控制,实现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实际需求进行调控。本技术固定支架为可伸缩锁紧支架,固定支架末端与病床后端通过螺栓进行固定,保证牵引复位器的位置稳定。本技术通过气孔对空气垫进行充气,使得患者的下肢抬起,进而有利于静脉的回流,以作对抗牵引力,降低患者的痛苦。附图说明图1为新型下肢骨折牵引复位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新型下肢骨折牵引复位器中控制箱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控制箱,2-滑动导轨,3-可调节固定支架,4-主支架,5-空气垫,6-气孔,7-联轴器,8-牵引带,9-滑轮,10-力传感器,11-支撑杆,12-齿轮齿条机构,13-控制箱体,14-摇把,15-轴承端盖,16-螺栓,17-轴承,18-棘轮,19-棘爪,20-直齿齿轮机构,21-显示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新型下肢骨折牵引复位器,包括牵引带8、齿轮齿条机构12、控制箱体13、直齿齿轮机构20、主支架4、支撑杆11、棘轮机构和可调节固定支架3,所述可调节固定支架3固定安装在病床后端,可调节固定支架3连接至主支架4,患者下肢穿过主支架4,主支架4内设置有空气垫5,患者下肢铺垫在空气垫5上,空气垫5上设置有气孔6,通过气孔6用于对空气垫5进行充放气,进而调节患者的下肢高度,当通过气孔6对空气垫5进行放气的时候,使患者下肢的高度降低,便于静脉回流;所述牵引带8的一端连接至齿轮齿条机构12上的支撑杆11,牵引带8另一端穿过滑轮9,连接至患者下肢股骨上已打好的骨圆针,所述牵引带8与滑轮9滑动连接,所述滑轮9固定安装在控制箱1外侧,所述齿轮齿条机构12安装在控制箱1内,控制箱1固定安装在主支架4上;所述支撑杆11两端分别设置有齿轮,支撑杆11上的齿轮与齿轮齿条机构12上的齿条啮合,支撑杆11的左端通过联轴器7连接至传动轴,传动轴安装在轴承17上,轴承17固定安装在控制箱体13上,传动轴上还设置有直齿齿轮机构20,直齿齿轮机构20与主齿轮啮合,主齿轮固定连接至主传动轴,所述主传动轴固定连接至摇把14,所述主传动轴固定安装在主轴承上,主轴承固定安装在控制箱体13上,所述主轴承与轴承端盖15通过螺栓16连接;所述直齿齿轮机构20上还安装有棘轮机构,所述棘轮机构包括棘轮18和棘爪19,棘轮18固定安装在传动轴上,棘爪19与棘轮18配合连接,棘轮机构的目的是防止受到反牵引力作用从而出现打滑或反转的现象;所述控制箱体13上还设置有显示屏21,所述显示屏21连接至力传感器10,所述力传感器10固定安装在支撑杆11上,所述力传感器10连接至牵引带8,力传感器10用于感应牵引到8上受到的牵引力的大小,然后将力通过显示屏21显示出来;所述控制箱1滑动连接至导轨2,所述导轨2固定安装在可调节固定支架3上。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医务人员通过转动摇把14,进而带动直齿齿轮机构20,然后通过联轴器7将直齿齿轮机构20一级变速后的转矩传递给支撑杆11,支撑杆11通过齿轮和齿轮齿条机构12上的齿条的配合移动,支撑杆11的移动带动牵引带8的移动,牵引带8带动患者下肢股骨上已打好的骨圆针上下移动;同时控制箱1在滑动导轨2上同步滑动连接;以保证牵引带8上牵引传动的稳定。图1中的力传感器10通过信号电缆线与图2中的显示屏21相连,进而可以通过显示屏21上显示出牵引力的大小,进而可以实现对牵引力大小的直观大小控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下肢骨折牵引复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牵引带(8)、齿轮齿条机构(12)、控制箱体(13)、直齿齿轮机构(20)、主支架(4)、支撑杆(11)、棘轮机构和可调节固定支架(3),所述可调节固定支架(3)固定安装在病床后端,可调节固定支架(3)连接至主支架(4),患者下肢穿过主支架(4),主支架(4)内设置有空气垫(5),患者下肢铺垫在空气垫(5)上,空气垫(5)上设置有气孔(6);所述牵引带(8)的一端连接至齿轮齿条机构(12)上的支撑杆(11),牵引带(8)另一端穿过滑轮(9)连接至患者下肢股骨上已打好的骨圆针,所述齿轮齿条机构(12)安装在控制箱(1)内,控制箱(1)固定安装在主支架(4)上;所述支撑杆(11)两端分别设置有齿轮,支撑杆(11)上的齿轮与齿轮齿条机构(12)上的齿条啮合,支撑杆(11)的左端通过联轴器(7)连接至传动轴,传动轴安装在轴承(17)上,轴承(17)固定安装在控制箱体(13)上,传动轴上还设置有直齿齿轮机构(20),直齿齿轮机构(20)与主齿轮啮合,主齿轮固定连接至主传动轴,所述主传动轴固定连接至摇把(14),所述主传动轴固定安装在主轴承上,主轴承固定安装在控制箱体(13)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下肢骨折牵引复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牵引带(8)、齿轮齿条机构(12)、控制箱体(13)、直齿齿轮机构(20)、主支架(4)、支撑杆(11)、棘轮机构和可调节固定支架(3),所述可调节固定支架(3)固定安装在病床后端,可调节固定支架(3)连接至主支架(4),患者下肢穿过主支架(4),主支架(4)内设置有空气垫(5),患者下肢铺垫在空气垫(5)上,空气垫(5)上设置有气孔(6);所述牵引带(8)的一端连接至齿轮齿条机构(12)上的支撑杆(11),牵引带(8)另一端穿过滑轮(9)连接至患者下肢股骨上已打好的骨圆针,所述齿轮齿条机构(12)安装在控制箱(1)内,控制箱(1)固定安装在主支架(4)上;所述支撑杆(11)两端分别设置有齿轮,支撑杆(11)上的齿轮与齿轮齿条机构(12)上的齿条啮合,支撑杆(11)的左端通过联轴器(7)连接至传动轴,传动轴安装在轴承(17)上,轴承(17)固定安装在控制箱体(13)上,传动轴上还设置有直齿齿轮机构(20),直齿齿轮机构(20)与主齿轮啮合,主齿轮固定连接至主传动轴,所述主传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库克超王芳林沈威威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