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缓冲轿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9180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8 16: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缓冲轿底,包括轿底本体,所述轿底本体包括底板和托板,所述底板与托板之间设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抵接底板的下支承和抵接托板的上支承,所述下支承穿设于承座内,所述上支承穿设于连结座内,所述承座与连结座螺纹连接形成腔室,所述腔室内位于上支承与下支承之间设有弹性件。轿底受到振动时,底板与托板之间相互压缩,通过上支承与下支承传递至弹性件,通过弹性件吸震,以达到减震的效果。

An elevator cushioning sedan chai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levator cushion bottom, including a bottom body, which comprises a bottom plate and a bracket, and a damping devic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bottom plate and the bracket. The shock absorption device includes a lower support and an upper support of the support plate. The lower support is worn in the bearing seat, and the upper support is worn and worn. In the connecting seat, the socket and the connecting seat are threaded to form a cavity, and the cavity chamber is provided with elastic parts between the upper support and the lower support. When the bottom of the sedan chair is vibrated, the bottom plate and the plate are compressed to each other, passing through the upper and lower supports to the elastic parts, and absorbing the shock through the elastic part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hock absorp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缓冲轿底
本技术涉及电梯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电梯缓冲轿底。
技术介绍
电梯系统的振动问题一直是电梯制造业的技术难题,隔离或吸收振动能量,改善轿厢的乘坐舒适感一直是技术改进的方向。各品牌电梯制造商都致力于轿厢系统减振结构的设计。振动主要来自于曳引机,其通过钢丝绳传递给轿架系统。同时固定在轿架上紧贴并沿着导轨运行的导靴也会产生振动,这些振动最终都传递给与轿架连接的轿厢。电梯在井道中上下运行,轿厢经常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尤其是高速电梯的启动与制动阶段,系统有较大的加减速度,这时振动是沿竖直上下方向都能够传递给轿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缓冲轿底,其通过轿底的缓冲作用可缓解电梯系统对轿厢的振动。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电梯缓冲轿底,包括轿底本体,所述轿底本体包括底板和托板,所述底板与托板之间设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抵接底板的下支承和抵接托板的上支承,所述下支承穿设于承座内,所述上支承穿设于连结座内,所述承座与连结座螺纹连接形成腔室,所述腔室内位于上支承与下支承之间设有弹性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轿底受到振动时,底板与托板之间相互压缩,通过上支承与下支承传递至弹性件,通过弹性件吸震,以达到减震的效果。进一步的,所述上支承与弹性件接触的一端设有卡接弹性件的第一凹槽,所述下支承与弹性件接触的一端设有卡接弹性件的第二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分别对弹性件的两端进行水平限位,防止弹性件的水平抖动。进一步的,所述腔室内位于第一凹槽与连结座之间设有止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止环用于轴向限位上支承。进一步的,所述托板上设有第一支座,所述上支承靠近托板的一端插接于第一支座内,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二支座,所述下支承靠近底板的一端插接于第二支座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座用于固定上支承,第二支座用于固定下支承,并且增大了减震装置与底板和托板的接触,进而减小了压强。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座与所述第二支座均周向设有肋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了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的结构强度。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缓冲橡胶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橡胶冲击刚度大于动刚度,动刚度大于静刚度,有利于减少冲击变形和动变形。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呈层叠环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此设计可增加缓冲橡胶块的绕性,使其可依振动力,以应付较大角度的弯曲绕折,不受限于因震动所产生的固定方向的形变,以提升避震器的结构强度,且可延长缓冲橡胶块的使用寿命。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轿底受到振动时,底板与托板之间相互压缩,通过上支承与下支承传递至弹性件,通过弹性件吸震,以达到减震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减震装置的剖视图。图中,1、轿底本体;11、底板;12、托板;2、减震装置;21、下支承;22、上支承;23、承座;24、连结座;25、腔室;26、弹性件;27、第一凹槽;28、第二凹槽;29、止环;3、第一支座;4、第二支座;5、肋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一种电梯缓冲轿底,如图1所示,轿底本体1包括底板11和托板12,底板11与托板12之间设有减震装置2。托板12上设有第一支架,底板11设有第二支架,减震装置2两端分别插设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内。如图2所示,减震装置2包括抵接底板11的下支承21和抵接托板12的上支承22,下支承21穿设于承座23内,上支承22穿设于连结座24内,承座23与连结座24螺纹连接形成腔室25,腔室25内位于上支承22与下支承21之间设有弹性件26。为了限制弹性件26的水平抖动,上支承22与弹性件26接触的一端设有卡接弹性件26的第一凹槽27,下支承21与弹性件26接触的一端设有卡接弹性件26的第二凹槽28。腔室25内位于第一凹槽27与连结座24之间设有止环29,从而对上支承22进行轴向限位。上支承22插接于第一支座3内,下支承21插接于第二支座4内。第一支座3与第二支座4外均周向设有肋板5,以提高结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6为缓冲橡胶块,由于橡胶冲击刚度大于动刚度,动刚度大于静刚度,有利于减少冲击变形和动变形。弹性件26呈层叠环状,此设计可增加缓冲橡胶块的绕性,使其可依振动力,以应付较大角度的弯曲绕折,不受限于因震动所产生的固定方向的形变,以提升避震器的结构强度,且可延长缓冲橡胶块的使用寿命。在另一实施例中,弹性件26也可以是弹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缓冲轿底,包括轿底本体(1),其特征是:所述轿底本体(1)包括底板(11)和托板(12),所述底板(11)与托板(12)之间设有减震装置(2),所述减震装置(2)包括抵接底板(11)的下支承(21)和抵接托板(12)的上支承(22),所述下支承(21)穿设于承座(23)内,所述上支承(22)穿设于连结座(24)内,所述承座(23)与连结座(24)螺纹连接形成腔室(25),所述腔室(25)内位于上支承(22)与下支承(21)之间设有弹性件(2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缓冲轿底,包括轿底本体(1),其特征是:所述轿底本体(1)包括底板(11)和托板(12),所述底板(11)与托板(12)之间设有减震装置(2),所述减震装置(2)包括抵接底板(11)的下支承(21)和抵接托板(12)的上支承(22),所述下支承(21)穿设于承座(23)内,所述上支承(22)穿设于连结座(24)内,所述承座(23)与连结座(24)螺纹连接形成腔室(25),所述腔室(25)内位于上支承(22)与下支承(21)之间设有弹性件(2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缓冲轿底,其特征是:所述上支承(22)与弹性件(26)接触的一端设有卡接弹性件(26)的第一凹槽(27),所述下支承(21)与弹性件(26)接触的一端设有卡接弹性件(26)的第二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家伟傅永泉林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菱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