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油底壳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43393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1 1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结构,其包括:油底壳下腔体、油底壳上腔体以及两个排气孔。油底壳下腔体呈凹型结构,油底壳下腔体的两侧具有左侧上端板及右侧上端板,且油底壳下腔体的底部具有放油机构;油底壳上腔体焊接固定于油底壳下腔体上方的凹陷处,且油底壳上腔体的底部具有通孔,从而使油底壳上腔体与油底壳下腔体连通;以及两个排气孔分别开设于油底壳上腔体的两侧靠近左侧上端板与右侧上端板的底部,从而使油底壳下腔体的两侧与油底壳上腔体连通;其中,机油通过油底壳上腔体的通孔加入至油底壳下腔体中。借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结构,可以提升发动机更换机油的周期,减少使用成本,同时提升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油底壳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零件,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底壳结构。
技术介绍
发动机在运转使用过程中,为了降低运动件的磨损,运动件是需要机油润滑冷却的。发动机都自带机油存储部件—油底壳。油底壳布置在发动机的最低位置,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油底壳中的机油通过机油泵、运输管道、过滤装置等被输送到各个运动件部分,起到润滑和冷却运动件运动副的作用。发动机油底壳中的机油量是根据发动机油底壳的容量、使用要求来确认的。为了保证用户在正确的使用发动机,发动机都布置有油标尺,用于用户日常通过油标尺上最大刻度线和最小刻度线检查油底壳的机油油量是否满足发动机的使用要求。但由于发动机紧凑性的不断提升、整车边界的要求异常苛刻,同时为了满足用户的更高要求,发动机的换油周期一再延长,导致发动机的储油容积需要加大。最终常规的油底壳形状已经不能满足各种苛刻的边界要求。油底壳的形状也是日新月异。如图1所示,图1是现有不规则形状发动机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机油液面在第一油面线4的位置,加油过程中,机油通过通孔21进入到底部的油底壳腔体内部(即油底壳下腔体1)。但是在机油液面加到第二油面线5的位置时,油底壳下腔体1的两侧面的腔体内的空气无法排除,随着机油液面的不断升高,直至升高到第一油液面线4位置时,油底壳下腔体1的两侧面的腔体内的空气集聚在油底壳下腔体1的左侧上端板11和右侧上端板12的底部,行程U型管效应,导致油底壳下腔体1的两侧面的腔体内没有全部充满机油。通过油标尺测量出来的机油刻度显示的机油容量大于实际发动机加入机油容量。导致加机油周期缩短,误导用户发动机机油消耗过快,同时也影响了发动机的更换周期,从而影响发动机使用寿命和使用成本。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油底壳结构,从而克服现有油底壳结构导致加机油周期缩短,误导用户发动机机油消耗过快,影响发动机的更换周期,从而影响发动机使用寿命和使用成本的缺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结构,其包括:油底壳下腔体、油底壳上腔体以及两个排气孔。油底壳下腔体呈凹型结构,油底壳下腔体的两侧具有左侧上端板及右侧上端板,且油底壳下腔体的底部具有放油机构;油底壳上腔体焊接固定于油底壳下腔体上方的凹陷处,且油底壳上腔体的底部具有通孔,从而使油底壳上腔体与油底壳下腔体连通;以及两个排气孔分别开设于油底壳上腔体的两侧靠近左侧上端板与右侧上端板的底部,从而使油底壳下腔体的两侧与油底壳上腔体连通;其中,机油通过油底壳上腔体的通孔加入至油底壳下腔体中。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放油机构包括:放油塞座、放油塞以及放油塞垫片。放油塞座呈中空结构,且放油塞座的一端固定连通于油底壳下腔体的底部;放油塞拧设于放油塞座的另一端上;以及放油塞垫片设置于放油塞座与放油塞之间。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排气孔的直径为3毫米至8毫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结构,可以使机油刻度显示的机油容量符合实际的发动机加入的机油容量,从而提升发动机更换机油的周期,减少使用成本,同时提升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不规则形状发动机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油底壳下腔体,11-左侧上端板,12-右侧上端板,13-放油塞座,14-放油塞,15-放油塞垫片,2-油底壳上腔体,21-通孔,3-排气孔,4-第一油面线,5-第二油面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如图2至图4所示,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发动机油底壳结构,其包括:油底壳下腔体1、油底壳上腔体2以及两个排气孔3。油底壳下腔体1呈凹型结构,油底壳下腔体1的两侧具有左侧上端板11及右侧上端板12,且油底壳下腔体1的底部具有放油机构;油底壳上腔体2焊接固定于油底壳下腔体1上方的凹陷处,且油底壳上腔体2的底部具有通孔21,从而使油底壳上腔体2与油底壳下腔体1连通;以及两个排气孔3分别开设于油底壳上腔体2的两侧靠近左侧上端板11与右侧上端板12的底部,从而使油底壳下腔体1的两侧与油底壳上腔体2连通;其中,机油通过油底壳上腔体2的通孔21加入至油底壳下腔体1中。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放油机构包括:放油塞座13、放油塞14以及放油塞垫片15。放油塞座13呈中空结构,且放油塞座13的一端固定连通于油底壳下腔体1的底部;放油塞14拧设于放油塞座13的另一端上;以及放油塞垫片15设置于放油塞座13与放油塞14之间;排气孔3的直径为3毫米至8毫米。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在油底壳上腔体2的两侧靠近油底壳下腔体1的左侧上端板11和右侧上端板12的底部增加的两个直径为3毫米至8毫米的排气孔3,加机油过程中,随着机油液面的不断升高,油底壳下腔体1左右两侧腔体中的空气通过排气孔3排到油底壳主腔体中(即油底壳上腔体2中),从而液面可以加满整个油底壳下腔体1两侧的腔体,通过油标尺测量出来的机油刻度显示的机油容量符合实际的发动机加入的机油容量。当需要更换机油时,操作人员只需拧开放油塞14,即可将油底壳结构内的机油放空,然后再将放油塞14拧入放油塞座13中,操作人员即可往油底壳结构中添加新的机油。总之,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结构,可以使机油刻度显示的机油容量符合实际的发动机加入的机油容量,从而提升发动机更换机油的周期,减少使用成本,同时提升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前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专利技术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发动机油底壳结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底壳下腔体,其呈凹型结构,所述油底壳下腔体的两侧具有左侧上端板及右侧上端板,且所述油底壳下腔体的底部具有放油机构;油底壳上腔体,其焊接固定于所述油底壳下腔体上方的凹陷处,且所述油底壳上腔体的底部具有通孔,从而使所述油底壳上腔体与所述油底壳下腔体连通;以及两个排气孔,其分别开设于所述油底壳上腔体的两侧靠近所述左侧上端板与所述右侧上端板的底部,从而使所述油底壳下腔体的两侧与所述油底壳上腔体连通;其中,机油通过所述油底壳上腔体的通孔加入至所述油底壳下腔体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底壳下腔体,其呈凹型结构,所述油底壳下腔体的两侧具有左侧上端板及右侧上端板,且所述油底壳下腔体的底部具有放油机构;油底壳上腔体,其焊接固定于所述油底壳下腔体上方的凹陷处,且所述油底壳上腔体的底部具有通孔,从而使所述油底壳上腔体与所述油底壳下腔体连通;以及两个排气孔,其分别开设于所述油底壳上腔体的两侧靠近所述左侧上端板与所述右侧上端板的底部,从而使所述油底壳下腔体的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红王晓辉闫海英刘刚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