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助力车用电池酸循环内化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34262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1 1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内化成装置,提供了一种内化成时间短,化成效果好,抽酸过程省时省力,生产成本低的电动助力车用电池酸循环内化成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只能采用比酸壶内化成,导致内化成时间长,效率低,化成效果差等的技术问题,它包括由若干个电池单元构成的电池组合体,在电池单元的顶面上分别设有加液孔,在所述加液孔内同时插接有进液管和排液管,进液管的下端口延伸至隔板的上方,排液管的下端口延伸至电池单元内并靠近加液孔的下端口,电池单元间又通过相邻的进液管与排液管上端口对接保持串联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助力车用电池酸循环内化成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的内化成装置及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内化成时间短,化成效果好,抽酸过程省时省力的电动助力车用电池酸循环内化成装置。
技术介绍
电动助力车电池由于采用了AGM隔板的贫液设计及高装配压力设计,具有免维护、氧气复合、寿命长的特点,因此被电动助力车广泛使用。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电池化成普遍采用了污染较少的内化成工艺,而现有的电池内化成一般分为:酸壶内化成、酸循环内化成和定量加酸内化成三种,其中酸壶内化成普遍存在化成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且内化成过程中酸在电池单元内分布均匀性差,扩散速度慢,现主要应用于AGM隔板的小容量电池,其中定量加酸内化成过程与酸壶内化成相似,只是其加酸密度更高,充电后不存在多余的游离酸,因此无需抽酸,但由于酸液密度高,化成效果差,过程控制难度大,一般只适合于富液电池,更不适合AGM阀控电池。现有的酸循环内化成过程为:将电池上面插入酸循环插头,酸循环插头包括一进一出两根导管,由于酸循环时酸液是流动的,可以对流进的酸液进行降温处理,会带走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使电池温度不会超过设定值,且可以用低密度的酸液进行化成,且酸液扩散速度也较酸壶内化成快,故可以加大电流化成,内化成结束后,需要去掉插头,将电池翻转后倒出电池内的低密度酸液,再翻转电池导入高密度的成品电池酸进行循环,因此酸循环内化成既解决了化成过程中电池发热及电池单元酸密度差别较大的问题,又可以采用降低化成酸密度来提高化成电流,提高了化成效率,缩短了化成时间,达到了既节约成本和时间,又提高化成效率和电池质量的目的,但现有的酸循环内化成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虽然比酸壶内化成快,但由于酸液循环只是在电池的上部,电池底部的酸液要冲破隔板的阻碍才能到达循环插头处,导致化成效果不理想,同时换酸时电池需要翻转,劳动强度大,安全隐患高,同时由于其结构的局限性,只能用于大中型号电池的化成,而对于体积较小的电动助力车电池来说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提供了一种内化成时间短,化成效果好,抽酸过程省时省力,生产成本低的电动助力车用电池酸循环内化成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只能采用比酸壶内化成,导致内化成时间长,效率低,化成效果差等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电动助力车用电池酸循环内化成装置,包括由若干个电池单元构成的电池组合体,在电池单元的顶面上分别设有加液孔,在所述加液孔内同时插接有进液管和排液管,进液管的下端口延伸至隔板的上方,排液管的下端口延伸至电池单元内并靠近加液孔的下端口,电池单元间又通过相邻的进液管与排液管上端口对接保持串联连通。将多个电池单元上的进液管和排液管进行串联后同时进行酸循环内化成,化成连接管路减少,便于酸循环内化成的实施,且避免了由于化成电解液在相邻的间的电池单元并联造成的偏流和检测误差,又通过进液管顶端进口的化成电解液呈点滴状滴落,隔断了电解液的连接,避免了酸循环过程中的空间受限及电池单元间了串电问题,完美的实现了电池的酸循环内化成,同时又可通过对进液管的抽吸来转换电解液的流向,或者直接在进液管进口接入高密度的成品电池酸来实现内化成后期的抽酸,无需拆装,内化成和抽酸一次完成,省时省力,并提高了电池单元化成的一致性,提高了化成一次配组率7-10个百分点,同时节约了2/3的化成时间和1/2的充电量,能耗低,大大的降低了制造成本。作为优选,所述进液管和排液管为一体成型,且对应于进液管和排液管的下端部均向下向内延伸形成进液针管和排液针管,进液针管和排液针管互配插接在加液孔内。进液管和排液管一体成型,强度高,又便于安装,采用上粗下细的针筒状结构,便于进液管形成点滴。作为优选,在所述电池组合体的上方横设有循环导管,与进液管和排液管上端口对应的循环导管上分别向下延伸形成进液端口和排液端口,进液端口和排液端口分别对接在对应的进液管和排液管上端口上。通过设置循环导管将电池单元串联起来,便于组装连接。作为更优选,在所述进液端口上互配插接有滴嘴,滴嘴的下端口延伸至进液管内。通过设置滴嘴,便于在进液端口形成液滴后滴落。作为优选,在所述加液孔外对应的进液管和排液管上套装有密封套。密封套确保电池单元与进液管和排液管的连接处保持可靠的密封和稳定的支撑。因此,本技术的一种电动助力车用电池酸循环内化成装置及方法具有下述优点:通过将各电池单元串联,并结合进液的点滴状滴落巧妙的解决了酸循环内化成串联导致的单格间串电问题,进液管延长至隔板上边沿,再利用反向抽负压方式方便的实现了抽酸操作,抽酸过程省时省力,由此解决了现有酸循环内化成方法中的系列弊端,使其能很好的应用在小型号的AGM隔板电池上,电池单元化成的一致性好,并提高了化成一次配组率7-10个百分点,同时节约了2/3的化成时间和1/2的充电量,能耗低,大大的降低了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电动助力车用电池酸循环内化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外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电动助力车用电池酸循环内化成装置,包括由六个电池单元1构成的电池组合体,在电池单元1的顶面中部分别开有加液孔2,在各个加液孔2内均同时插接有进液管3和排液管4,其中的进液管3和排液管4为一体成型,且对应于进液管3和排液管4的下端部均向下向内延伸对应形成一体成型的进液针管31和排液针管41,且进液针管31和排液针管41互配插接在加液孔2内,在加液孔2外对应的进液管3和排液管4上套装有密封套8,密封套8夹持在进液管3和排液管4的下端面与加液孔2的沉孔底面间,进液管3的下端口延伸并靠近隔板5的上方,排液管4的下端口延伸至电池单元1内并靠近加液孔2的下端口,在每个电池单元1的上方均横设一根循环导管6,与进液管3和排液管4上端口对应的循环导管6上分别向下延伸形成进液端口61和排液端口62,进液管3和排液管4上端口分别对应的密闭插接在进液端口61和排液端口62内,电池单元1间通过循环导管6使相邻的进液管3与排液管4上端口对接保持串联连通,在进液端口61上互配插接有滴嘴7,滴嘴7的下端口向下延伸至进液管3内,在内化成时,来自进液管3顶端进口的化成电解液呈点滴状滴落。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构思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电动助力车用电池酸循环内化成装置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助力车用电池酸循环内化成装置,包括由若干个电池单元(1)构成的电池组合体,在电池单元(1)的顶面上分别设有加液孔(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液孔(2)内同时插接有进液管(3)和排液管(4),进液管(3)的下端口延伸至隔板(5)的上方,排液管(4)的下端口延伸至电池单元(1)内并靠近加液孔(2)的下端口,电池单元(1)间又通过相邻的进液管(3)与排液管(4)上端口对接保持串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助力车用电池酸循环内化成装置,包括由若干个电池单元(1)构成的电池组合体,在电池单元(1)的顶面上分别设有加液孔(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液孔(2)内同时插接有进液管(3)和排液管(4),进液管(3)的下端口延伸至隔板(5)的上方,排液管(4)的下端口延伸至电池单元(1)内并靠近加液孔(2)的下端口,电池单元(1)间又通过相邻的进液管(3)与排液管(4)上端口对接保持串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助力车用电池酸循环内化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3)和排液管(4)为一体成型,且对应于进液管(3)和排液管(4)的下端部均向下向内延伸形成进液针管(31)和排液针管(41),进液针管(31)和排液针管(41)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元军
申请(专利权)人:超威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