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坤专利>正文

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302521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8 1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以及设置于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中间壳体,所述上壳体、下壳体和中间壳体中安装有防眩光镜片本体,所述中间壳体的背面设有吸盘,所述防眩光镜片本体包括第一镜面、第二镜面和第三镜面,所述第一镜面、第二镜面和第三镜面从外至内依次设置且厚度相同,所述上壳体的底部开设有和防眩光镜片本体相对应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中设有第一防护垫,所述下壳体的顶部开设有和防眩光镜片本体相对应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中设有第二防护垫。利用三棱镜微结构自身的物理性能,光线通过三棱镜微结构的散射作用,向四围扩散反射,从而达到防眩光作用。

An anti glare device for the inner rearview mirror of a ca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ear view mirror anti glare device in a car car, including an upper shell, a lower shell, and an intermediate shell arranged between the upper shell and the lower shell. The upper shell, the lower shell and the middle shell are installed with the anti glare lens body, and the back of the middle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suction disc and the anti glare lens. The main body consists of a first mirror, a second mirror surface, and a third mirror surface. The first mirror, the second mirror and the third mirror are arranged in turn from outside to inside and the thickness is the same. The bottom of the upper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card slot corresponding to the anti glare lens body, and the first guard pad is provided in the first card slot, and the top of the lower shell is provided. A second card groove corresponding to the anti glare lens body is arranged in the part, and second protective pads are arranged in the second card groove. Us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three prism microstructure, the light diffuses through the three prism micro structure to diffuse to the four sides, so as to prevent gla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为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的拥有量越来越多,汽车的普及为人类社会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扩大社交范围,方便出游,增加经济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随着汽车逐渐走进大众的生活,对于汽车装备的舒适性和功能性的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内后视镜作为车辆必不可少的配件,在车辆中的应用功能得到不断的扩展。防眩光内后视镜具有优良的性能,受到广大爱车一族的拥戴,对于防眩光内后视镜,其性能的好坏直接会影响汽车的整体效果。现有技术中的防眩光内后视镜结构比较固定,需要依靠防眩光膜或者利用化学导电等途径来实现,无法利用镜面本身的物理性质来实现防眩光,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何提高防眩光内后视镜的性能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以及设置于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中间壳体,所述上壳体、下壳体和中间壳体中安装有防眩光镜片本体,所述中间壳体的背面设有吸盘,所述防眩光镜片本体包括第一镜面、第二镜面和第三镜面,所述第一镜面、第二镜面和第三镜面从外至内依次设置且厚度相同,所述上壳体的底部开设有和防眩光镜片本体相对应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中设有第一防护垫,所述下壳体的顶部开设有和防眩光镜片本体相对应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中设有第二防护垫。优选的,所述第一镜面为光滑的透明玻璃镜面。优选的,所述第二镜面为透明玻璃镜面且第二镜面的一侧均匀的设有三棱镜微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三镜面为光滑的玻璃反光镜面。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垫和第二防护垫均为厚度不小于2mm的橡胶垫。优选的,所述中间壳体卡接于上壳体和下壳体,并通过螺钉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结构新颖,通过设置上壳体、下壳体和中间壳体,方便安装防眩光镜片本体,拆装方便,防眩光镜片本体包括第一镜面、第二镜面和第三镜面,第一镜面为光滑的透明玻璃镜面,第二镜面为透明玻璃镜面且第二镜面的一侧均匀的设有三棱镜微结构,第三镜面为光滑的玻璃反光镜面,利用三棱镜微结构自身的物理性能,光线通过三棱镜微结构的散射作用,向四围扩散反射,从而达到防眩光作用,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大大提升了该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的使用功能性,保证其使用效果和使用效益,适合广泛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的上壳体、下壳体和中间壳体组合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的上壳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的下壳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的中间壳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的第二镜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壳体、2下壳体、3中间壳体、4防眩光镜片本体、5吸盘、6第一镜面、7第二镜面、8第三镜面、9三棱镜微结构、10第一卡槽、11第一防护垫、12第二卡槽、13第二防护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7,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以及设置于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的中间壳体3,所述上壳体1、下壳体2和中间壳体3中安装有防眩光镜片本体4,所述中间壳体3的背面设有吸盘5,所述防眩光镜片本体4包括第一镜面6、第二镜面7和第三镜面8,所述第一镜面6、第二镜面7和第三镜面8从外至内依次设置且厚度相同,所述上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和防眩光镜片本体4相对应的第一卡槽10,所述第一卡槽10中设有第一防护垫11,所述下壳体2的顶部开设有和防眩光镜片本体4相对应的第二卡槽12,所述第二卡槽12中设有第二防护垫13,所述第一镜面6为光滑的透明玻璃镜面,所述第二镜面7为透明玻璃镜面且第二镜面7的一侧均匀的设有三棱镜微结构9,利用三棱镜微结构9自身的物理性能,光线通过三棱镜微结构9的散射作用,向四围扩散反射,从而达到防眩光作用,所述第三镜面8为光滑的玻璃反光镜面,所述第一防护垫11和第二防护垫13均为厚度不小于2mm的橡胶垫,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所述中间壳体3卡接于上壳体1和下壳体2,并通过螺钉固定,方便拆装。工作原理:本技术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使用时,通过设置上壳体1、下壳体2和中间壳体3,方便安装防眩光镜片本体4,拆装方便,防眩光镜片本体4包括第一镜面6、第二镜面7和第三镜面8,第一镜面6为光滑的透明玻璃镜面,第二镜面7为透明玻璃镜面且第二镜面7的一侧均匀的设有三棱镜微结构9,第三镜面8为光滑的玻璃反光镜面,利用三棱镜微结构9自身的物理性能,光线通过三棱镜微结构9的散射作用,向四围扩散反射,从而达到防眩光作用,还具有结构紧凑、设计合理的特点,适合推广使用。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以及设置于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的中间壳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下壳体(2)和中间壳体(3)中安装有防眩光镜片本体(4),所述中间壳体(3)的背面设有吸盘(5),所述防眩光镜片本体(4)包括第一镜面(6)、第二镜面(7)和第三镜面(8),所述第一镜面(6)、第二镜面(7)和第三镜面(8)从外至内依次设置且厚度相同,所述上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和防眩光镜片本体(4)相对应的第一卡槽(10),所述第一卡槽(10)中设有第一防护垫(11),所述下壳体(2)的顶部开设有和防眩光镜片本体(4)相对应的第二卡槽(12),所述第二卡槽(12)中设有第二防护垫(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车内后视镜防眩光装置,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以及设置于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的中间壳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下壳体(2)和中间壳体(3)中安装有防眩光镜片本体(4),所述中间壳体(3)的背面设有吸盘(5),所述防眩光镜片本体(4)包括第一镜面(6)、第二镜面(7)和第三镜面(8),所述第一镜面(6)、第二镜面(7)和第三镜面(8)从外至内依次设置且厚度相同,所述上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和防眩光镜片本体(4)相对应的第一卡槽(10),所述第一卡槽(10)中设有第一防护垫(11),所述下壳体(2)的顶部开设有和防眩光镜片本体(4)相对应的第二卡槽(12),所述第二卡槽(12)中设有第二防护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坤张治湖肖尧翟江涛
申请(专利权)人:张坤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