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系统、炊具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29413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8 07:40
加热系统,包括控制电路;还包括到位检测模块。炊具,具有前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专利技术成本低廉、应用灵活、使用方便、能够实现联网控制、安全可靠。

Heating system, cooking utensil

Heating system, including control circuit, also includes in place detection module. Cooking utensils have the technical plan described above.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w cost, flexible application and convenient use, and can realize networked control, safety and reli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热系统、炊具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气家电领域,具体涉及加热系统、炊具。技术背景电饭煲又称作电锅、电饭锅。是利用电能转变为内能的炊具,使用方便,清洁卫生,还具有对食品进行蒸、煮、炖、煨等多种操作功能。常见的电饭锅分为保温自动式、定时保温式以及新型的微电脑控制式三类。现在已经成为日常家用电器,电饭煲的专利技术缩减了很多家庭花费在煮饭上的时间。现有的电饭煲的安全性、智能性、使用寿命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加热系统、炊具,具体解决方案具有如下
技术实现思路
。1.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电路;还包括到位检测模块;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号输入点(INT1)、第二号输入点(INT2)、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第二号安全开关(SN2)、第十一号二极管(D11)、跳线(K1)、输出接口(P2’)、控制电源点(OP)、地点(GND)、锅身加热模块、电源模块、按键输入模块、LED指示模块、控制单元、无线通信模块;控制电路中: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的第一端与第一号输入点(INT1)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二号安全开关(SN2)的第一端与第二号输入点(INT2)相连;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包括微控制器(AU2)、第七号电容(C7)、第十号电容(C10)、第十一号电容(C11);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中:第十号电容(C10)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十一号电容(C11)具有第一端、第二端;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中:第十号电容(C10)与第十一号电容(C11)相连;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中:第七号电容(C7)的一端与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第七号电容(C7)的另一端与微控制器(AU2)的接地脚相连;控制电路中: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AU2)的接地脚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中: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AU2)的电源脚与控制电源点(OP)相连;控制电路中:控制单元的第十号电容(C10)的第一端与控制电源点(OP)相连,控制单元的第十号电容(C10)的第二端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包括锅身温度开关(S1)、第一号电阻(R1)、第二号电阻(R2)、第四号电阻(R4)、第八号电阻(R8)、第九号电阻(R9)、第一号电容(C1)、第一号二极管(D1)、第十一号二极管(D11)、第一号可控硅(KQ1)、第一号光耦合器(AU1);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锅身温度开关(S1)具有第一端、第二端;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二号安全开关(SN2)的第二端与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阳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可控硅(KQ1)具有阳极、阴极、可控极;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可控硅(KQ1)的作用是开关,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阴极与锅身温度开关(S1)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八号电阻(R8)与第一号电容(C1)串联;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电容(C1)的一端与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阴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八号电阻(R8)的一端与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阳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阳极通过第二号电阻(R2)与第一号光耦合器(AU1)的受光侧的阳极相连,第一号可控硅(KQ1)的可控极与第一号光耦合器(AU1)的受光侧的阴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光耦合器(AU1)的发光侧的阳极与第四号电阻(R4)的第一端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九号电阻(R9)的第一端与第一号光耦合器(AU1)的发光侧的阴极相连,第九号电阻(R9)的第二端与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阳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号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的第二端与第一号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的第二端与锅身加热模块的锅身温度开关(S1)的第一端相连;控制电路中:锅身加热模块的第四号电阻(R4)的第二端与控制电源点(OP)相连;控制电路中:锅身加热模块的第一号二极管(D1)的正极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包括第十一号电阻(R11)、第十二号电阻(R12)、第四号电容(C4)、第五号电容(C5)、第六号电容(C6)、第五号二极管(D5)、第六号二极管(D6)、第七号二极管(D7)、第十一号二极管(D11)、跳线(K1)、输出接口(P2');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十一号电阻(R11)与第四号电容(C4)是并联;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四号电容(C4)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十二号电阻(R12)具有第一端、第二端;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四号电容(C4)的第二端与第十二号电阻(R12)的第一端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十二号电阻(R12)的第二端与第五号二极管(D5)的正极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七号二极管(D7)的负极与第五号二极管(D5)的正极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七号二极管(D7)正极与第六号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六号二极管(D6)与第五号电容(C5)并联;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五号电容(C5)与第六号电容(C6)并联;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六号二极管(D6)的负极与第五号电容(C5)负极相连;控制电路中:第四号电容(C4)的第一端与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的第二端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七号二极管(D7)的正极与第二号安全开关(SN2)的第二端相连;控制电路中:第六号二极管(D6)的正极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中:第十一号二极管(D11)的正极与电源模块的第六号二极管(D6)的负极相连;控制电路中:第十一号二极管(D11)的负极与跳线(K1)的一端相连;控制电路中:输出接口(P2')具有第一端(sa)、第二端(sb);控制电路中:跳线(K1)的另一端与控制电源点(OP)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五号二极管(D5)的负极与输出接口(P2')的第一端(sa)相连,输出接口(P2')的第二端(sb)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的按键输入模块包括第三号按键(SA3)、第四号按键(SA4)、第五号按键(SA5);控制电路的按键输入模块中:第三号按键(SA3)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四号按键(SA4)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五号按键(SA5)具有第一端、第二端;控制电路的按键输入模块中:第三号按键(SA3)的第一端与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的按键输入模块中:第四号按键(SA4)的第一端与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的按键输入模块中:第五号按键(SA5)的第一端与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三号按键(SA3)的第二端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中:第四号按键(SA4)的第二端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五号按键(SA5)的第二端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的LED指示模块包括第三号电阻(R3)、第七号电阻(R7)、第十号电阻(R10)、第二号发光二极管(LD2)、第三号发光二极管(LD3)、第四号发光二极管(LD4);控制电路的LED指示模块中:第三号电阻(R3)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七号电阻(R7)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十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加热系统、炊具

【技术保护点】
1.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电路;还包括到位检测模块;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号输入点(INT1)、第二号输入点(INT2)、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第二号安全开关(SN2)、第十一号二极管(D11)、跳线(K1)、输出接口(P2’)、控制电源点(OP)、地点(GND)、锅身加热模块、电源模块、按键输入模块、LED指示模块、控制单元、无线通信模块;控制电路中: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的第一端与第一号输入点(INT1)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二号安全开关(SN2)的第一端与第二号输入点(INT2)相连;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包括微控制器(AU2)、第七号电容(C7)、第十号电容(C10)、第十一号电容(C11);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中:第十号电容(C10)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十一号电容(C11)具有第一端、第二端;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中:第十号电容(C10)与第十一号电容(C11)相连;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中:第七号电容(C7)的一端与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第七号电容(C7)的另一端与微控制器(AU2)的接地脚相连;控制电路中: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AU2)的接地脚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中: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AU2)的电源脚与控制电源点(OP)相连;控制电路中:控制单元的第十号电容(C10)的第一端与控制电源点(OP)相连,控制单元的第十号电容(C10)的第二端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包括锅身温度开关(S1)、第一号电阻(R1)、第二号电阻(R2)、第四号电阻(R4)、第八号电阻(R8)、第九号电阻(R9)、第一号电容(C1)、第一号二极管(D1)、第十一号二极管(D11)、第一号可控硅(KQ1)、第一号光耦合器(AU1);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锅身温度开关(S1)具有第一端、第二端;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二号安全开关(SN2)的第二端与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阳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可控硅(KQ1)具有阳极、阴极、可控极;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可控硅(KQ1)的作用是开关,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阴极与锅身温度开关(S1)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八号电阻(R8)与第一号电容(C1)串联;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电容(C1)的一端与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阴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八号电阻(R8)的一端与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阳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阳极通过第二号电阻(R2)与第一号光耦合器(AU1)的受光侧的阳极相连,第一号可控硅(KQ1)的可控极与第一号光耦合器(AU1)的受光侧的阴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光耦合器(AU1)的发光侧的阳极与第四号电阻(R4)的第一端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九号电阻(R9)的第一端与第一号光耦合器(AU1)的发光侧的阴极相连,第九号电阻(R9)的第二端与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阳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号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的第二端与第一号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的第二端与锅身加热模块的锅身温度开关(S1)的第一端相连;控制电路中:锅身加热模块的第四号电阻(R4)的第二端与控制电源点(OP)相连;控制电路中:锅身加热模块的第一号二极管(D1)的正极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包括第十一号电阻(R11)、第十二号电阻(R12)、第四号电容(C4)、第五号电容(C5)、第六号电容(C6)、第五号二极管(D5)、第六号二极管(D6)、第七号二极管(D7)、第十一号二极管(D11)、跳线(K1)、输出接口(P2');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十一号电阻(R11)与第四号电容(C4)是并联;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四号电容(C4)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十二号电阻(R12)具有第一端、第二端;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四号电容(C4)的第二端与第十二号电阻(R12)的第一端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十二号电阻(R12)的第二端与第五号二极管(D5)的正极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七号二极管(D7)的负极与第五号二极管(D5)的正极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七号二极管(D7)正极与第六号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六号二极管(D6)与第五号电容(C5)并联;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五号电容(C5)与第六号电容(C6)并联;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六号二极管(D6)的负极与第五号电容(C5)负极相连;控制电路中:第四号电容(C4)的第一端与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的第二端相连;控制电路中:第...

【技术特征摘要】
1.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电路;还包括到位检测模块;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号输入点(INT1)、第二号输入点(INT2)、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第二号安全开关(SN2)、第十一号二极管(D11)、跳线(K1)、输出接口(P2’)、控制电源点(OP)、地点(GND)、锅身加热模块、电源模块、按键输入模块、LED指示模块、控制单元、无线通信模块;控制电路中: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的第一端与第一号输入点(INT1)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二号安全开关(SN2)的第一端与第二号输入点(INT2)相连;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包括微控制器(AU2)、第七号电容(C7)、第十号电容(C10)、第十一号电容(C11);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中:第十号电容(C10)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十一号电容(C11)具有第一端、第二端;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中:第十号电容(C10)与第十一号电容(C11)相连;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中:第七号电容(C7)的一端与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第七号电容(C7)的另一端与微控制器(AU2)的接地脚相连;控制电路中: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AU2)的接地脚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中: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AU2)的电源脚与控制电源点(OP)相连;控制电路中:控制单元的第十号电容(C10)的第一端与控制电源点(OP)相连,控制单元的第十号电容(C10)的第二端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包括锅身温度开关(S1)、第一号电阻(R1)、第二号电阻(R2)、第四号电阻(R4)、第八号电阻(R8)、第九号电阻(R9)、第一号电容(C1)、第一号二极管(D1)、第十一号二极管(D11)、第一号可控硅(KQ1)、第一号光耦合器(AU1);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锅身温度开关(S1)具有第一端、第二端;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二号安全开关(SN2)的第二端与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阳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可控硅(KQ1)具有阳极、阴极、可控极;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可控硅(KQ1)的作用是开关,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阴极与锅身温度开关(S1)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八号电阻(R8)与第一号电容(C1)串联;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电容(C1)的一端与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阴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八号电阻(R8)的一端与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阳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阳极通过第二号电阻(R2)与第一号光耦合器(AU1)的受光侧的阳极相连,第一号可控硅(KQ1)的可控极与第一号光耦合器(AU1)的受光侧的阴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光耦合器(AU1)的发光侧的阳极与第四号电阻(R4)的第一端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九号电阻(R9)的第一端与第一号光耦合器(AU1)的发光侧的阴极相连,第九号电阻(R9)的第二端与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阳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号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的第二端与第一号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的第二端与锅身加热模块的锅身温度开关(S1)的第一端相连;控制电路中:锅身加热模块的第四号电阻(R4)的第二端与控制电源点(OP)相连;控制电路中:锅身加热模块的第一号二极管(D1)的正极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包括第十一号电阻(R11)、第十二号电阻(R12)、第四号电容(C4)、第五号电容(C5)、第六号电容(C6)、第五号二极管(D5)、第六号二极管(D6)、第七号二极管(D7)、第十一号二极管(D11)、跳线(K1)、输出接口(P2');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十一号电阻(R11)与第四号电容(C4)是并联;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四号电容(C4)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十二号电阻(R12)具有第一端、第二端;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四号电容(C4)的第二端与第十二号电阻(R12)的第一端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十二号电阻(R12)的第二端与第五号二极管(D5)的正极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七号二极管(D7)的负极与第五号二极管(D5)的正极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七号二极管(D7)正极与第六号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六号二极管(D6)与第五号电容(C5)并联;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五号电容(C5)与第六号电容(C6)并联;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六号二极管(D6)的负极与第五号电容(C5)负极相连;控制电路中:第四号电容(C4)的第一端与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的第二端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七号二极管(D7)的正极与第二号安全开关(SN2)的第二端相连;控制电路中:第六号二极管(D6)的正极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中:第十一号二极管(D11)的正极与电源模块的第六号二极管(D6)的负极相连;控制电路中:第十一号二极管(D11)的负极与跳线(K1)的一端相连;控制电路中:输出接口(P2')具有第一端(sa)、第二端(sb);控制电路中:跳线(K1)的另一端与控制电源点(OP)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五号二极管(D5)的负极与输出接口(P2')的第一端(sa)相连,输出接口(P2')的第二端(sb)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的按键输入模块包括第三号按键(SA3)、第四号按键(SA4)、第五号按键(SA5);控制电路的按键输入模块中:第三号按键(SA3)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四号按键(SA4)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五号按键(SA5)具有第一端、第二端;控制电路的按键输入模块中:第三号按键(SA3)的第一端与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的按键输入模块中:第四号按键(SA4)的第一端与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的按键输入模块中:第五号按键(SA5)的第一端与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三号按键(SA3)的第二端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中:第四号按键(SA4)的第二端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五号按键(SA5)的第二端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的LED指示模块包括第三号电阻(R3)、第七号电阻(R7)、第十号电阻(R10)、第二号发光二极管(LD2)、第三号发光二极管(LD3)、第四号发光二极管(LD4);控制电路的LED指示模块中:第三号电阻(R3)具有第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松吴碧洋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金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