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线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8725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4 01:19
一种理线环,通过依序相连的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一第三侧板、及一第四侧板围构出一个理线空间;该第四侧板包含一限位部及一挠动部,该挠动部包含一向该理线环内部延伸的导引部,该导引部的开放端与该限位部的开放端呈前后相对,其间形成一开口;该第一侧板位于该第四侧板的邻侧,其外部设有两个开口式扣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理线环
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机房、机柜,用以收整各式线缆、理线棒的理线环。
技术介绍
为节省主机、伺服器的摆设空间,云端机房、伺服机房采用机柜将主机或伺服器予以系统性的归纳收置。而收置于机柜中的各机组通常需连接电源线、传输线…等线缆,而该线缆通常从机柜的背面或侧面穿输及串接,以至于机柜线缆的数量显得庞大而复杂,若没有妥善的管理,可能造成线缆扭结缠绕,布线错误,布线混乱不易辨认,串扰,甚至造成安全上的问题,因此机柜的线缆管理是机房管理很重要的一环。在机柜正面,生产厂商已经制造出了各种造型的配线架、跳线管理器等部件,其正面的美观已经不成问题。而机柜后侧的美观,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造成工程完工后施工方(甚至是业主方)不敢让人参观机柜的内部。在机房内,应当做到每根线从进入机房开始,直到配线架的模块为止,都应做到横平竖直不交叉。并按电子设备排线的要求,做到每个弯角处都有线缆固定,保证线缆在弯角处有一定的转弯半径,同时做到横平竖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理线环,应用于机房、机柜,用以管理机柜的线缆及理线棒。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理线环包括:依序相连的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一第三侧板、及一第四侧板;该第一侧板和该第三侧板平行相对,该第二侧板和该第四侧板相对;该第一侧板的长度大于该第二侧板、该第三侧板、及该第四侧板的长度;通过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板围构出一个理线空间;该第四侧板与该第一侧板和该第三侧板分别以直角连接;该第二侧板的左右边各以一转折部分别连接该第一侧板和该第三侧板,该转折部与该第二侧板所形成的内角角度大于90度,该转折部与该第一侧板和该第三侧板相连的内角角度大于90度;该第四侧板具有一开口,该开口将该第四侧板区分为一限位部及一挠动部,该开口的位置偏向该第一侧板,该限位部的宽度短于该挠动部的宽度;该挠动部的开放端包含一向该理线环内部延伸的导引部,该导引部与该挠动部相连的内角角度大于90度;该导引部的开放端与该限位部的开放端呈前后相对,其间形成上述的开口;该第一侧板的外部设有两个开口式扣夹。较佳的,该二扣夹分别位于该第一侧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较佳的,该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上分别设至少一长孔。较佳的,该第二侧板、该第三侧板、及该第四侧板的长度相等。较佳的,该第二侧板和该第四侧板的宽度大于该第一侧板和该第三侧板的宽度。较佳的,该第一侧板和该第三侧板平行相对,且两者的宽度相等。较佳的,第二侧板和该第四侧板相对,且两者的宽度相等。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该扣夹,该理线环能以简单易操作的方式安装于机柜的理线架或从其上卸载。通过该理线环将机柜的线缆、线缆束及理线棒整齐的配置。该理线空间用以容置多条线缆(或理线棒)。线缆从外部经由该导引部从该开口进入该理线空间。在理线空间中的线缆除非受到特定方向的外力(例如将线缆卸离理线空间为目的外力)引导,否则线缆不会自动从理线空间中脱离。若要将线缆卸离理线环,必需将线缆挪至对应该开口的位置,再以平行于该导引部的方向往外移,据此即可顺利使线缆卸离该理线空间。本技术的理线环可应用于各式理线架,满足各种理线要求。基于该第一侧板的长度大于该第二侧板、该第三侧板、该第四侧板的长度,以及该二扣夹分别位于该第一侧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的结构特征,使该二扣夹之间可相隔一按照技术规格所设定的间距;并且,该扣夹结合于一理线架时,该第一侧板以较大的面积接触该理线架,该理线环获得较大的支撑面积,使其稳定结合于理线架,无摇晃、倾斜之虞。该转折部使第二侧板本身的结构强度增加,同时也增加了第二侧板与第一和第三侧板的连结强度。基于该导引部的开放端与该限位部的开放端呈前后相对的结构特征,当该导引部受一外力而向该限位部方向挠动时,该导引部的开放端被该限位部的开放端所抵止,以至于该导引部的挠动范围不会超出该限位部。第一、第二、第三侧板的结构强度和连结强度增加时,它们可以作为第四侧板良好的背后支撑,相对可使该限位部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且使该挠动部及该导引部具有良好的挠动性,且当该挠动部和导引部挠动时,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可以适当的分散结构应力减少该挠动部断裂的机率。该第二和第三侧板上的长孔可依需要供各式理线所需的附属件穿置,以附属件加强定位在该理线环中的线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理线环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理线环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理线环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理线环的俯视以及理线动作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理线环的俯视以及理线动作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理线环的使用状态参考图。附图标号:1:理线环;10:第一侧板;11:扣夹;20:第二侧板;21:转折部;22:长孔;30:第三侧板;31:长孔;40:第四侧板;41:开口;42:限位部;421:开放端;43:挠动部;44:导引部;441:开放端;51:理线空间;52:线缆;53:设备柱;531:孔洞;A:箭头;B:箭头;C:箭头;L:第二、第三、第四侧板的宽度;L1:第一侧板的宽度;W1:第一侧板宽度;W2:第二侧板宽度;W3:第三侧板宽度;W4:第四侧板宽度;W5:限位部宽度;W6:挠动板宽度;θ1:转折部与第一侧板的内角;θ2:转折部与第二侧板的内角;θ3:转折部与第三侧板的内角;θ4:挠动部与导引部的内角。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说明本技术于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一栏中所表示的中心思想,兹以具体实施例表达。实施例中各种不同物件是按适于说明的比例、尺寸、变形量或位移量而描绘,而非按实际元件的比例予以绘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叙述是按照视图方向而定义,并非指本技术理线环的结构方向或使用方向,合先叙明。如图1至图3,本技术理线环1是注塑成型的结构,包括依序相连的第一侧板10、第二侧板20、第三侧板30、及第四侧板40;该第一侧板10和该第三侧板30呈平行相对,且两者的宽度W1、W3相等;第二侧板20和该第四侧板40相对,且两者的宽度W2、W4相等;该第二、第四侧板20、40的宽度W2、W4大于该第一侧板30和该第三侧板30的宽度W1、W3,据此定义该理线环1为长矩形环状。该第二、第三、第四侧板20、30、40的长度L相等,第一侧板10的长度大于其他侧板20、30、40。该第一侧板10的外部设有两个开口式扣夹11,较佳的,该二扣夹11分别位于该第一侧板1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据此使该二扣夹11之间可相隔一按照技术规格所设定的间距,此外,该扣夹结合于一理线架53(如图6)时,该第一侧板10以较大的面积接触该理线架53,据此该理线环1获得较大的支撑面积,使其稳定结合于理线架53,无摇晃、倾斜之虞。该第四侧板40与该第一侧板10和该第三侧板30分别以直角连接。该第二侧板20的左右边则各以一转折部21分别连接该第一侧板10和该第三侧板30,该转折部21与该第二侧板20所形成的内角θ2角度大于90度,该转折部21与该第一侧板10和该第三侧板30相连的内角θ1、θ3角度大于90度。该转折部21使第二侧板20本身的结构强度增加,同时也增加了第二侧板20与第一和第三侧板10、30的连结强度。该第四侧板40具有一开口41,该开口41将该第四侧板40区分为一限位部4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理线环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理线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依序相连的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一第三侧板、及一第四侧板;该第一侧板和该第三侧板平行相对,该第二侧板和该第四侧板相对;该第一侧板的长度大于该第二侧板、该第三侧板、及该第四侧板的长度;通过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板围构出一个理线空间;该第四侧板与该第一侧板和该第三侧板分别以直角连接;该第二侧板的左右边各以一转折部分别连接该第一侧板和该第三侧板,该转折部与该第二侧板所形成的内角角度大于90度,该转折部与该第一侧板和该第三侧板相连的内角角度大于90度;该第四侧板具有一开口,该开口将该第四侧板区分为一限位部及一挠动部,该开口的位置偏向该第一侧板,该限位部的宽度短于该挠动部的宽度;该挠动部包含一向该理线环内部延伸的导引部,该导引部与该挠动部相连的内角角度大于90度;该导引部的开放端与该限位部的开放端呈前后相对,其间形成所述开口;该第一侧板的外部设有两个开口式扣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理线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依序相连的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一第三侧板、及一第四侧板;该第一侧板和该第三侧板平行相对,该第二侧板和该第四侧板相对;该第一侧板的长度大于该第二侧板、该第三侧板、及该第四侧板的长度;通过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板围构出一个理线空间;该第四侧板与该第一侧板和该第三侧板分别以直角连接;该第二侧板的左右边各以一转折部分别连接该第一侧板和该第三侧板,该转折部与该第二侧板所形成的内角角度大于90度,该转折部与该第一侧板和该第三侧板相连的内角角度大于90度;该第四侧板具有一开口,该开口将该第四侧板区分为一限位部及一挠动部,该开口的位置偏向该第一侧板,该限位部的宽度短于该挠动部的宽度;该挠动部包含一向该理线环内部延伸的导引部,该导引部与该挠动部相连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圳杰柯宗良黄靖凯
申请(专利权)人:镒哗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