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机底部的减震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5869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0 09: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织机底部的减震垫,上隔层与中隔层之间为吸振部件,中隔层与下隔层之间为减震部件;吸振部件包括上斜坡柱和下斜坡柱,下斜坡柱外围设置有套筒,下斜坡柱上较高的一侧设置有拉簧;减震部件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的弧形凹面相对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通过减震部件可以对地面传来的震动进行衰减,利用弧形结构的弯曲弹力,可以有效减缓外部震动力,通过吸振部件可以将纵向的震动力转化为横向的位移力,基本可以完全吸收纵向的震动,保证织机不会发生颤动,有效抑制工作车间内多台机械设备共同运作产生的震动和共鸣颤动,保证了织机的生产精度,也延长了织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织机底部的减震垫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垫,具体涉及一种织机底部的减震垫,属于纺织机械配件

技术介绍
在公知的
,针织机械、纺织机械等机床在工作时会产生高频的横震和纵震,所以需要有减震装置来减少机器的震动,现有技术中的减震装置往往由简单的弹簧、块状橡胶等构成,这种技术方案在单一的横震和纵震场合能达到一定的减震效果,但是针织机械、纺织机械等机床工作的震动往往为组合震动,所以导致减震效果较差,不仅减震装置自身寿命短且容易缩短机床寿命。机床减震垫铁放于机械下面,支撑机械重量,据有减震,支撑的作用,常见的用于数控机床。一般用减震橡胶作为地垫,减震橡胶有效的衰减机器自身的振动,减少振动力外传,阻止振动力的传入,保证加工尺寸精度及质量,控制建筑物结构谐振传播振动力和噪音。使粗、精加工各类机床组成生产单元,适应物流技术的发展。安装机床不需设置地脚螺栓与地面固定,良好的减振和相当的垂直挠度,使机床稳定于地面,节省安装费用,缩短安装周期。现有的例如专利号为201220093562.1中公开了一种在减震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装有支撑板,所述壳体内填充有经过高密度微发泡处理过的聚胺脂材料,该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内填充上述材料达到衰减震动的效果,但是上述设计中仍然存在一步分的震动力是直接经过壳体传递到地面的,对机床以及地面存在一定的伤害。又例如专利号为201310434624.X中公开了一种在减震垫,通过在减震垫底部设置橡胶,完全的转化了震动力,减少了对机床以及地面的伤害,但是上述机构存在转换率较低,且不耐用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织机底部的减震垫。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织机底部的减震垫,包括承载织机的上隔层、中隔层、下隔层,所述上隔层与中隔层之间设置有吸振部件,所述中隔层与下隔层之间设置有减震部件;所述吸振部件包括上斜坡柱和下斜坡柱,所述上斜坡柱固定在上隔层上,所述下斜坡柱固定在中隔层上,上斜坡柱的斜面端与下斜坡柱的斜面端相互接触,下斜坡柱的斜面方向长度大于上斜坡柱的斜面方向长度,下斜坡柱外围设置有套筒,下斜坡柱上较高的一侧设置有拉簧,拉簧一端连接在上斜坡柱上,另一端连接在套筒内壁上;所述减震部件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均为上端连接中隔层下端连接下隔层,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均为弧形结构,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的弧形凹面相对设置。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上隔层与中隔层之间的间距大于中隔层与下隔层之间的间距。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上斜坡柱和下斜坡柱的倾斜角度范围为10°-45°。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下隔层接触地面的一面上设置有吸水层。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下斜坡柱的斜面方向长度为上斜坡柱的斜面方向长度的1.5-2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一种织机底部的减震垫,通过减震部件可以对地面传来的震动进行衰减,利用弧形结构的弯曲弹力,可以有效减缓外部震动力,通过吸振部件可以将纵向的震动力转化为横向的位移力,基本可以完全吸收纵向的震动,保证织机不会发生颤动,有效抑制工作车间内多台机械设备共同运作产生的震动和共鸣颤动,保证了织机的生产精度,也延长了织机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噪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上隔层,2-中隔层,3-下隔层,4-上斜坡柱,5-下斜坡柱,6-套筒,7-拉簧,8-第一支撑体,9-第二支撑体,10-吸水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织机底部的减震垫,包括承载织机的上隔层1、中隔层2、下隔层3,所述上隔层1与中隔层2之间设置有吸振部件,所述中隔层2与下隔层3之间设置有减震部件;所述吸振部件包括上斜坡柱4和下斜坡柱5,所述上斜坡柱4固定在上隔层1上,所述下斜坡柱5固定在中隔层2上,上斜坡柱4的斜面端与下斜坡柱5的斜面端相互接触,下斜坡柱5的斜面方向长度大于上斜坡柱4的斜面方向长度,下斜坡柱5外围设置有套筒6,下斜坡柱5上较高的一侧设置有拉簧7,拉簧7一端连接在上斜坡柱4上,另一端连接在套筒6内壁上,吸振部件不但可以吸收由地面传至织机的震动力,也可以吸收织机自身发出的震动力,当纵向的震动力发生时,传递给上斜坡柱4或下斜坡柱5,促使上斜坡柱4和下斜坡柱5相互挤压,上斜坡柱4或下斜坡柱5通过共同的斜面发生相对移动,当纵向的震动力转化为斜面上的横向移动后,上斜坡柱4再被拉簧7拉回至原位,实际使用时,织机只会横向偏移,偏移速度也缓慢,并不会上下震动;所述减震部件包括第一支撑体8和第二支撑体9,所述第一支撑体8和第二支撑体9均为上端连接中隔层2下端连接下隔层3,第一支撑体8和第二支撑体9均为弧形结构,第一支撑体8和第二支撑体9的弧形凹面相对设置。所述上隔层1与中隔层2之间的间距大于中隔层2与下隔层3之间的间距。所述上斜坡柱4和下斜坡柱5的倾斜角度范围10°-45°。所述下隔层3接触地面的一面上设置有吸水层10,吸水层10吸水后可延缓震动力的传递,在高频率的震动时,具有一定减震效果。所述下斜坡柱5的斜面方向长度为上斜坡柱4的斜面方向长度的1.5-2倍。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操作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织机底部的减震垫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织机底部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织机的上隔层(1)、中隔层(2)、下隔层(3),所述上隔层(1)与中隔层(2)之间设置有吸振部件,所述中隔层(2)与下隔层(3)之间设置有减震部件;所述吸振部件包括上斜坡柱(4)和下斜坡柱(5),所述上斜坡柱(4)固定在上隔层(1)上,所述下斜坡柱(5)固定在中隔层(2)上,上斜坡柱(4)的斜面端与下斜坡柱(5)的斜面端相互接触,下斜坡柱(5)的斜面方向长度大于上斜坡柱(4)的斜面方向长度,下斜坡柱(5)外围设置有套筒(6),下斜坡柱(5)上较高的一侧设置有拉簧(7),拉簧(7)一端连接在上斜坡柱(4)上,另一端连接在套筒(6)内壁上;所述减震部件包括第一支撑体(8)和第二支撑体(9),所述第一支撑体(8)和第二支撑体(9)均为上端连接中隔层(2)下端连接下隔层(3),第一支撑体(8)和第二支撑体(9)均为弧形结构,第一支撑体(8)和第二支撑体(9)的弧形凹面相对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织机底部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织机的上隔层(1)、中隔层(2)、下隔层(3),所述上隔层(1)与中隔层(2)之间设置有吸振部件,所述中隔层(2)与下隔层(3)之间设置有减震部件;所述吸振部件包括上斜坡柱(4)和下斜坡柱(5),所述上斜坡柱(4)固定在上隔层(1)上,所述下斜坡柱(5)固定在中隔层(2)上,上斜坡柱(4)的斜面端与下斜坡柱(5)的斜面端相互接触,下斜坡柱(5)的斜面方向长度大于上斜坡柱(4)的斜面方向长度,下斜坡柱(5)外围设置有套筒(6),下斜坡柱(5)上较高的一侧设置有拉簧(7),拉簧(7)一端连接在上斜坡柱(4)上,另一端连接在套筒(6)内壁上;所述减震部件包括第一支撑体(8)和第二支撑体(9),所述第一支撑体(8)和第二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良宋爱荣唐儒军杨建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依丝特纺织服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