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登山扣座制作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4598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0 0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登山扣座制作工艺,包括制作调节扣主体及调节扣配件的步骤、框形调节扣主体变形的步骤、放入调节扣配件的步骤、压回原形的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框形调节扣主体压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将变形的框形调节扣主体压回原形,这样就免去了需要多个加工模具,并且还需要焊接等繁琐工序,同时也极大地保护了登山扣座的硬度。

A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r climbing buttoned sea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rocess for making a mountaineering pedestal, including the steps of making the body of adjusting the buckle and adjusting the buckle parts, the steps of the deformation of the frame shape adjusting buckle body, the steps of adjusting the buckle fittings, and the steps of pressing back the original shape. The invention presses the frame shape adjusting button into the parallelogram, and then presses the deformed frame adjustment button back to the original form, thus eliminating the need for many machining dies, and also needs the tedious process such as welding, and it also greatly protects the hardness of the mountaineering buck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登山扣座制作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户外用品制作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登山扣座制作工艺。
技术介绍
目前,登山扣座是户外用品的一种,为攀岩时候人和绳子连接的安全装备。它的力学性能在此显得尤为重要,是登山用具中的一个重要配件。如图1所示,为登山扣座的结构示意图,由框形调节扣主体和可活动连接在框形调节扣主体内框上的调节扣配件。使用时,绳子缠绕在调节扣配件上,当拉紧绳子时,调节扣配件会抵接在框形调节扣主体上,从而限死绳子的松紧程度。但是,由于调节扣配件的长度大于框形调节扣主体的长度,在现有的加工成型工艺是先将该框形调节扣主体分成两部分分别进行浇注,然后再放入调节扣配件,最后再将两个的驳接件焊接在一起,形成最终的成品,但是该工艺存在以下缺陷:(1)需要三个加工模具,加工工序繁琐;(2)由于最后的工艺是焊接而成的,所以会削弱整个登山扣座的强度,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登山扣座制作工艺。本专利技术通过将框形调节扣主体压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将变形的框形调节扣主体压回原形,这样就免去了需要多个加工模具,并且还需要焊接等繁琐工序,同时也极大地保护了登山扣座的硬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登山扣座制作工艺,包括:制作调节扣主体及调节扣配件的步骤:分别采用模具浇注框形调节扣主体以及调节扣配件;框形调节扣主体变形的步骤:将成型的框形调节扣主体放入变形模具中,使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对角线与垂直方向相同;利用框架油压机,沿着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对角线向下压,将框形调节扣主体压成平行四边形;放入调节扣配件的步骤:将调节扣配件从平行四边形的最长对角线放入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内框中;压回原形的步骤:再将框形调节扣主体放入矫正模具中,使框形调节扣主体的最长对角线与垂直方向相同;利用框架油压机,沿着框形调节扣主体的最长对角线向下压,将平行四边形的框形调节扣主体压回原形,即得登山扣座。进一步地,在框形调节扣主体变形的步骤中所述下压的高度与在压回原形的步骤中所述下压的高度相同。进一步地,在框形调节扣主体变形的步骤中,所述变形模具包括下模和上模;所述下模凹设一条安置框形调节扣主体的下容置槽;下容置槽内凸设有一个用于防止框形调节扣主体移位的限位座,该限位座上设有与框形调节扣主体第一拐角形状匹配的下弧形槽;所述上模凹设一条安置框形调节扣主体的上容置槽;上容置槽内设有第二拐角形状匹配的上弧形槽;第一拐角与第二拐角为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对角,第一拐角与第二拐角的对角线设置在垂直方向上;在所述下容置槽的左右两侧分别对应设有用于从水平方向夹紧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左弹性压片和右弹性压片;所述左弹性压片和右弹性压片内壁形状均与框形调节扣主体外轮廓形状相匹配。进一步地,在框形调节扣主体变形的步骤中,所述下压的高度等于框形调节扣主体对角线的距离与下弧形槽与上弧形槽之间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进一步地,在压回原形的步骤中,所述矫正模具包括下模和上模;所述下模凹设一条安置框形调节扣主体的下容置槽;下容置槽内凸设有一个用于防止框形调节扣主体移位的限位座,该限位座上设有与框形调节扣主体第一拐角形状匹配的下弧形槽;所述上模凹设一条安置框形调节扣主体的上容置槽;上容置槽内设有第二拐角形状匹配的上弧形槽;第一拐角与第二拐角为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对角,第一拐角与第二拐角的对角线设置在垂直方向上;在所述下容置槽的左右两侧分别对应设有用于从水平方向夹紧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左弹性压片和右弹性压片;所述左弹性压片和右弹性压片内壁形状均与框形调节扣主体外轮廓形状相匹配;所述左弹性压片的高度为上容置槽与下容置槽之间的高度与所述下压的高度之和;所述右弹性压片的高度小于或等于下容置槽的高度。进一步地,所述下容置槽和上容置槽的中部均设有放置调节扣配件的配件容置槽。进一步地,在制作调节扣主体及调节扣配件的步骤中,所述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外框长度为53mm,外框宽度为40mm,所述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内框长度为39mm,外框宽度为24.7mm;所述调节扣配件的长度为46-50mm。进一步地,在框形调节扣主体变形的步骤中,所述下压的高度为4mm;在压回原形的步骤中,所述下压的高度为4mm。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将框形调节扣主体压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将变形的框形调节扣主体压回原形,这样就免去了需要多个加工模具,并且还需要焊接等繁琐工序,同时也极大地保护了登山扣座的硬度。附图说明图1为框形调节扣主体与调节扣配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登山扣座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变形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矫正模具下压前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变形模具下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第二下模的俯视图。图中:1、第一下模;11、第一下容置槽;12、第一限位座;13、第一下弧形槽;2、第一上模;21、第一上容置槽;22、第一上弧形槽;3、第一左弹性压片;4、第一右弹性压片;5、第二下模;51、第二下容置槽;52、第二限位座;53、第二下弧形槽;54、配件容置槽;6、第二上模;61、第二上容置槽;62、第二上弧形槽;7、第二左弹性压片;8、第二右弹性压片;A、框形调节扣主体;B、调节扣配件;L、第二左弹性压片的高度;L1、第二下容置槽的高度;L2、第二上容置槽的高度;L3、下压的高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制作的登山扣座包括框形调节扣主体A和调节扣配件B,其中,所述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外框长度为53mm,外框宽度为40mm,所述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内框长度为39mm,外框宽度为24.7mm;所述调节扣配件的最大长度长度为50mm,最小长度为46mm。上述登山扣座制作工艺,包括:制作调节扣主体及调节扣配件的步骤:分别采用模具浇注框形调节扣主体以及调节扣配件;框形调节扣主体变形的步骤:将成型的框形调节扣主体放入变形模具中,使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对角线与垂直方向相同;利用框架油压机,沿着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对角线向下压,将框形调节扣主体压成平行四边形;放入调节扣配件的步骤:将调节扣配件从平行四边形的最长对角线放入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内框中;压回原形的步骤:再将框形调节扣主体放入矫正模具中,使框形调节扣主体的最长对角线与垂直方向相同;利用框架油压机,沿着框形调节扣主体的最长对角线向下压,将平行四边形的框形调节扣主体压回原形,即得登山扣座。作为优选地方案,为了保证变形后与变形前的形状基本一致,在框形调节扣主体变形的步骤中所述下压的高度与在压回原形的步骤中所述下压的高度相同。经过多次试验验证,下压距离为4mm时,既能保证调节扣配件能够顺利安装在框形调节扣主体内,又能尽可能减少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变形幅度,避免过度变形降低框形调节扣主体强度的风险。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框形调节扣主体变形的步骤中,所述变形模具包括第一下模1和第一上模2;所述第一下模凹设一条安置框形调节扣主体的第一下容置槽11;第一下容置槽内凸设有一个用于防止框形调节扣主体移位的第一限位座12,该第一限位座上设有与框形调节扣主体第一拐角形状匹配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登山扣座制作工艺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登山扣座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制作调节扣主体及调节扣配件的步骤:分别采用模具浇注框形调节扣主体以及调节扣配件;框形调节扣主体变形的步骤:将成型的框形调节扣主体放入变形模具中,使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对角线与垂直方向相同;利用框架油压机,沿着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对角线向下压,将框形调节扣主体压成平行四边形;放入调节扣配件的步骤:将调节扣配件从平行四边形的最长对角线放入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内框中;压回原形的步骤:再将框形调节扣主体放入矫正模具中,使框形调节扣主体的最长对角线与垂直方向相同;利用框架油压机,沿着框形调节扣主体的最长对角线向下压,将平行四边形的框形调节扣主体压回原形,即得登山扣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登山扣座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制作调节扣主体及调节扣配件的步骤:分别采用模具浇注框形调节扣主体以及调节扣配件;框形调节扣主体变形的步骤:将成型的框形调节扣主体放入变形模具中,使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对角线与垂直方向相同;利用框架油压机,沿着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对角线向下压,将框形调节扣主体压成平行四边形;放入调节扣配件的步骤:将调节扣配件从平行四边形的最长对角线放入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内框中;压回原形的步骤:再将框形调节扣主体放入矫正模具中,使框形调节扣主体的最长对角线与垂直方向相同;利用框架油压机,沿着框形调节扣主体的最长对角线向下压,将平行四边形的框形调节扣主体压回原形,即得登山扣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山扣座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框形调节扣主体变形的步骤中所述下压的高度与在压回原形的步骤中所述下压的高度相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山扣座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框形调节扣主体变形的步骤中,所述变形模具包括下模和上模;所述下模凹设一条安置框形调节扣主体的下容置槽;下容置槽内凸设有一个用于防止框形调节扣主体移位的限位座,该限位座上设有与框形调节扣主体第一拐角形状匹配的下弧形槽;所述上模凹设一条安置框形调节扣主体的上容置槽;上容置槽内设有第二拐角形状匹配的上弧形槽;第一拐角与第二拐角为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对角,第一拐角与第二拐角的对角线设置在垂直方向上;在所述下容置槽的左右两侧分别对应设有用于从水平方向夹紧框形调节扣主体的左弹性压片和右弹性压片;所述左弹性压片和右弹性压片内壁形状均与框形调节扣主体外轮廓形状相匹配。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登山扣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峰吴月庆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高明利钢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