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诚专利>正文

集装箱车辆空重混装智能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23408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6 2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装箱车辆空重混装智能检测装置,包括有传感器固定支架,顺次连接的压力传感器、模拟信号处理器、A/D转换器、主机数据处理器和报警装置;传感器固定支架包括有两个平行的轨枕支架以及传感器安装板,轨枕支架为弯折板结构,轨枕支架的中部为U形板结构,轨枕支架的两端部分别架设于相邻的两个轨枕A和B上,传感器安装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轨枕支架中部的U形槽底面上,传感器安装板的中部设置有压力调节螺栓,压力传感器架设于压力调节螺栓的顶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压力传感器采集通过压力传感器上钢轨的车轮压力,并通过转换分析处理得到集装箱车辆是否空重或混装的结果,检测精度高,检测结果准确。 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装箱车辆空重混装智能检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集装箱装载检测领域,具体是一种集装箱车辆空重混装智能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铁路集装箱运输一般由集装箱专用平车或敞车车辆(以下简称平车)作为运输集装箱的主要载体。为了保证铁路运输安全,严禁在一辆平车上分别装载两只20尺集装箱空箱和重箱混装,否则会导致偏重的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列车出轨事故。目前铁路集装箱货场为了防止集装箱空重混装,在集装箱门吊上安装有空重检测传感器或集装箱超偏载检测装置。但由于货场的管理及门吊司机、货运员工作疏忽和设备故障等各个环节,导致集装箱空重混装事故经常发生。而集装箱装上平车后货场无法再次检测空重混装情况,集装箱装上平车拖出货场至超偏载检测点的过程中是没有任何手段进行检测的。只有当列车运行至数百公里有超偏载检测装置的检测点时,才能被检测发现。在这段时间内极易发生列车出轨颠覆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装箱车辆空重混装智能检测装置,通过压力传感器采集通过压力传感器上钢轨的车轮压力,并通过转换分析处理得到集装箱车辆是否空重或混装的结果,检测精度高,检测结果准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集装箱车辆空重混装智能检测装置,包括有传感器固定支架,安装于传感器固定支架上的压力传感器,顺次连接的模拟信号处理器、A/D转换器、主机数据处理器和报警装置;所述的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模拟信号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的传感器固定支架包括有两个平行的轨枕支架以及传感器安装板,轨枕支架为弯折板结构,轨枕支架的中部为U形板结构,轨枕支架的两端部为倒L形板状结构,轨枕支架的两端部分别架设于相邻的两个轨枕A和B上,传感器安装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轨枕支架中部的U形槽底面上,传感器安装板的中部设置有压力调节螺栓,压力传感器架设于压力调节螺栓的顶端且压力传感器的顶端高度满足架设于压力传感器上的钢轨与轨枕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的压力传感器选用轮辐式压力传感器。所述的集装箱车辆空重混装智能检测装置还包括有两个分别设置于传感器固定支架前、后端的轨道调节装置,且两个轨道调节装置分别架设于轨枕A和轨枕B外侧的相邻轨枕上,所述的两个轨道调节装置均包括有两个平行的轨枕支撑板和两个平行且连接于两个轨枕支撑板之间的钢轨支撑板,两个轨枕支撑板均为弹簧钢板结构,两个轨枕支撑板的中部均为倒U形板结构,两个轨枕支撑板的两端部均为水平板结构,其中一个钢轨支撑板通过轨道调节螺栓连接于两个轨枕支撑板一同侧端部之间,另一个钢轨支撑板通过轨道调节螺栓连接于两个轨枕支撑板另一同侧端部之间,且两个钢轨支撑板的顶端高度满足架设于钢轨支撑板上的钢轨与轨枕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的压力传感器架设于压力调节螺栓的顶端且压力传感器的顶端高度满足架设于压力传感器上的钢轨与轨枕之间留有2mm的间隙,所述的轨道调节装置两个钢轨支撑板的顶端高度满足架设于钢轨支撑板上的钢轨与轨枕之间留有2-5mm的间隙。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专利技术安装于轨枕与钢轨之间,安装简便,不需要打水泥基坑、切断钢轨或在钢轨上进行打孔改动等;本专利技术通过压力传感器采集通过压力传感器上钢轨的车轮压力,并通过转换分析处理得到集装箱车辆是否空重或混装的结果,检测精度高,检测结果准确;本专利技术设置有轨道调节装置,将压力传感器前后两端轨枕上的钢轨略微抬高2-5mm,使钢轨悬空,在压力传感器前后3-5米处形成测量空间,提高测量精度;本专利技术轨道调节装置两个轨枕支撑板均为弹簧钢板结构,保证了钢轨压力小于10kN(也就是没有车辆通过时)时,弹簧钢板的反弹力将钢轨抬高2-5mm;当有车辆通过时,钢轨被超过10kN的车轮压力压回到轨枕台面上,钢轨底面与轨枕台面间隙为零,此时车轮重力通过钢轨传递到下面的压力传感器上。车辆驶离传感器时,轨道调节装置的弹簧钢板又将钢轨抬高,等待下一个车轮的到来。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压力传感器安装于钢轨下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压力传感器安装于传感器固定支架上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轨道调节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轨道调节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安装组装后的主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安装组装后的俯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压力传感器的受力示意图。图8是一副转向架通过本专利技术检测装置上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压力传感器的力学模型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压力传感器的应力分布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压力传感器中惠斯通电桥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见图1-图6,集装箱车辆空重混装智能检测装置,包括有传感器固定支架2,安装于传感器固定支架2上的压力传感器1,两个分别设置于传感器固定支架2前、后端的轨道调节装置3,顺次连接的模拟信号处理器、A/D转换器、主机数据处理器和报警装置;压力传感器1的信号输出端与模拟信号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传感器固定支架2包括有两个平行的轨枕支架21以及传感器安装板22,轨枕支架21为弯折板结构,轨枕支架21的中部为U形板结构,轨枕支架21的两端部为倒L形板状结构,轨枕支架21的两端部分别架设于相邻的两个轨枕A和B上,传感器安装板2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轨枕支架21中部的U形槽底面上,传感器安装板22的中部设置有压力调节螺栓23,压力传感器1架设于压力调节螺栓23的顶端且压力传感器1的顶端高度满足架设于压力传感器1上的钢轨4与轨枕5之间留有2mm的间隙;两个轨道调节装置3分别架设于轨枕A和轨枕B外侧的相邻轨枕5上,两个轨道调节装置3均包括有两个平行的轨枕支撑板31和两个平行且连接于两个轨枕支撑板31之间的钢轨支撑板32,两个轨枕支撑板31均为弹簧钢板结构,两个轨枕支撑板31的中部均为倒U形板结构,两个轨枕支撑板31的两端部均为水平板结构,其中一个钢轨支撑板32通过轨道调节螺栓33连接于两个轨枕支撑板31一同侧端部之间,另一个钢轨支撑板32通过轨道调节螺栓33连接于两个轨枕支撑板31另一同侧端部之间,且两个钢轨支撑板32的顶端高度满足架设于钢轨支撑板32上的钢轨4与轨枕5之间留有2-5mm的间隙,在压力传感器1预置力的作用下,钢轨支撑板32与钢轨4有5kN左右的压力。见图5和图6,压力传感器1顶端紧贴钢轨5底面,传感器固定支架2上的压力调节螺栓,可调节压力传感器1与钢轨4接触压力,使压力传感器始终保持10kN的压力,将钢轨4抬起约2mm,在调节压力传感器1压力前应将轨枕A和B上的两侧螺栓松动一圈,在压力传感器10kN的支撑力作用下,轨枕A和B上的两侧螺栓仍然会保持扣紧力。车轮压上压力传感器1上方的钢轨4时,钢轨4会发生向下的压力,导致机械变形。紧贴在钢轨4下面的压力传感器1检测到钢轨的变形压力,输出相应的压力信号。压力传感器1架设于压力调节螺栓23的顶端且压力传感器1的顶端高度满足架设于压力传感器1上的钢轨4与轨枕5之间留有2mm的间隙,静止状态下压力传感器1两侧的轨枕A和B上的钢轨4脱离轨枕2mm,确保压力传感器1有预应压力10kN左右(需要通过压力检测),当车辆通过该检测点时,使车轮压力能够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集装箱车辆空重混装智能检测装置

【技术保护点】
1.集装箱车辆空重混装智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传感器固定支架,安装于传

【技术特征摘要】
1.集装箱车辆空重混装智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传感器固定支架,安装于传感器固定支架上的压力传感器,顺次连接的模拟信号处理器、A/D转换器、主机数据处理器和报警装置;所述的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模拟信号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的传感器固定支架包括有两个平行的轨枕支架以及传感器安装板,轨枕支架为弯折板结构,轨枕支架的中部为U形板结构,轨枕支架的两端部为倒L形板状结构,轨枕支架的两端部分别架设于相邻的两个轨枕A和B上,传感器安装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轨枕支架中部的U形槽底面上,传感器安装板的中部设置有压力调节螺栓,压力传感器架设于压力调节螺栓的顶端且压力传感器的顶端高度满足架设于压力传感器上的钢轨与轨枕之间留有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车辆空重混装智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力传感器选用轮辐式压力传感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车辆空重混装智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装箱车辆空重混装智能检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诚李建华徐莉
申请(专利权)人:李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