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能采集设备电源自动投切装置控制电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233184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6 2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能采集设备电源自动投切装置控制电路,包括逻辑判断模块、取样转换模块、输入端子模块、输出端子模块、继电器切换模块一、继电器切换模块二、电源供电模块与设备指示模块,所述逻辑判断模块一端与取样转换模块相连,辑判断模块另一端与输入端子模块、继电器切换模块均相连;所述继电器切换模块一一端与输入端子模块相连,继电器切换模块一另一端与输出端子模块相连;继电器切换模块二、电源供电模块、设备指示模块均与逻辑判断模块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电表数值远程自动采集的功能,无需抄表员人工采集,有效提高了采集系统上线率和采集指标,为抄表工作人员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能采集设备电源自动投切装置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电能采集设备电源自动投切装置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现行的10KV计量柜设计方案中,从安全角度出发,除计量回路外未设置其他电源接入柜内;对于高压双电源用户,备用电源的计量表计和终端就无法从其他回路供给电源,处于备用状态时电表和终端无电,无法上线招测,导致安装在备用电源的电表数值和终端无法采集,直接影响了采集系统上线率和采集率指标。因无法实现电表的远程采集,目前只能由抄表员到达每个现场进行人工抄表,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能采集设备电源自动投切装置控制电路,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抄表员人工对电表逐一抄表、无法远程采集电表数值、费时费力的难题,可以实现电表数值远程自动采集的功能,无需抄表员人工采集,有效提高了采集系统上线率和采集指标,为抄表工作人员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能采集设备电源自动投切装置控制电路,包括逻辑判断模块、取样转换模块、输入端子模块、输出端子模块、继电器切换模块一、继电器切换模块二、电源供电模块与设备指示模块,所述逻辑判断模块一端与取样转换模块相连,辑判断模块另一端与输入端子模块、继电器切换模块均相连;所述继电器切换模块一一端与输入端子模块相连,继电器切换模块一另一端与输出端子模块相连;继电器切换模块二、电源供电模块、设备指示模块均与逻辑判断模块相连。所述逻辑判断模块包括单片机、一号与非门、异或门和二号与非门,所述一号与非门的输出端Y与单片机的3脚、4脚、6脚相连,所述异或门的输出端Y与单片机的5脚相连,所述二号与非门的输出端Y与单片机的1脚、2脚、7脚相连,单片机的8脚接地,单片机的9脚与副电源VCC2相连;一号与非门用于判断电源进线是否有电压,其判断条件是当与一号开关、二号开关、三号开关相连的三路电源进线都没有电时,则判断电源进线失电,同时通过单片机启动一号继电器、二号继电器以及一号发光二级管进行灯光指示;二号与非门用于判断电源进线是否有电压,其判断条件是当与十号开关、十一号开关与十二号开关相连的三路电源进线都没有电时,则判断电源进线失电,同时通过单片机启动三号继电器、四号继电器以及二号发光二级管进行灯光指示;异或门其功能为用于判断是否存在切换状态,即当有且只有一路电源进线失电时,异或门的输出端Y输出高电平,并驱动单片机点亮六号发光二级管,用于指示当前状态为切换状态。所述取样转换模块包括第一交流电压整流器、第二交流电压整流器、第三交流电压整流器、第四交流电压整流器、一号上电阻、一号互感器、一号下电阻、二号上电阻、二号互感器、二号下电阻、三号上电阻、三号互感器、三号下电阻、四号上电阻、四号互感器、四号下电阻、一号电容、五号电阻、六号电阻、一号三极管、二号电容、七号电阻、八号电阻、二号三极管、五号电容、二十五号电阻、三十五号电阻、三号三极管、六号电容、九号电阻、十号电阻与四号三极管,所述第一交流电压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正极通过五号电阻与一号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一交流电压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负极与一号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一号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且第一交流电压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正极与第一交流电压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负极之间还连接有一号电容,一号三极管的集电极与一号与非门的输入端A、六号电阻的一端均相连,六号电阻的另一端与主电源VCC1相连,第一交流电压整流器的两个交流输入端与一号互感器的两个输出端相连,且第一交流电压整流器的两个交流输入端还与一号下电阻的两端相连,一号互感器的输入端正极与一号上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交流电压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正极通过七号电阻与二号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二交流电压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负极与二号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二号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且第二交流电压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正极与第二交流电压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负极之间还连接有二号电容,二号三极管的集电极与一号与非门的输入端B、八号电阻的一端均相连,八号电阻的另一端与主电源VCC1相连,第二交流电压整流器的两个交流输入端与二号互感器的两个输出端相连,且第二交流电压整流器的两个交流输入端还与二号下电阻的两端相连,一号互感器的输入端正极与二号上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交流电压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正极通过二十五号电阻与三号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三交流电压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负极与三号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三号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且第三交流电压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正极与第三交流电压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负极之间还连接有五号电容,三号三极管的集电极与二号与非门的输入端A、三十五号电阻的一端均相连,三十五号电阻的另一端与主电源VCC1相连,第三交流电压整流器的两个交流输入端与三号互感器的两个输出端相连,且第三交流电压整流器的两个交流输入端还与三号下电阻的两端相连,三号互感器的输入端正极与三号上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交流电压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正极通过九号电阻与四号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四交流电压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负极与四号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四号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且第四交流电压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正极与第四交流电压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负极之间还连接有六号电容,四号三极管的集电极与二号与非门的输入端B、十号电阻的一端均相连,十号电阻的另一端与主电源VCC1相连,第四交流电压整流器的两个交流输入端与四号互感器的两个输出端相连,且第四交流电压整流器的两个交流输入端还与四号下电阻的两端相连,四号互感器的输入端正极与四号上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一交流电压整流器、第二交流电压整流器、第三交流电压整流器、第四交流电压整流器将取样信号经过整流后变换成直流信号,并通过一号三极管、二号三极管、三号三极管、四号三极管等三极管转换成逻辑电平供逻辑判断模块使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输入端子模块的1脚与一号上电阻的另一端相连,输入端子模块的3脚与一号互感器的输入端负极、二号互感器输入端负极均相连,输入端子模块的5脚与二号上电阻的另一端相连,输入端子模块的9脚与三号上电阻的另一端相连,输入端子模块的11脚与三号互感器的输入端负极、四号上电阻的另一端均相连,输入端子模块的13脚与四号互感器的输入端负极相连,输入端子模块作为电压输入端子。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继电器切换模块一包括一号开关、二号开关、三号开关、十号开关、十一号开关与十二号开关,所述一号开关的一端与输入端子模块的1脚的相连,所述二号开关与输入端子模块的3脚相连,所述三号开关与输入端子模块的5脚相连,所述十号开关与输入端子模块的9脚相连,所述十一号开关与输入端子模块的11脚相连,所述十二号开关与输入端子模块的13脚相连。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输出端子模块的1脚与一号开关相连,输出端子模块的3脚与二号开关相连,输出端子模块的5脚与三号开关相连,输出端子模块的9脚与十号开关相连,输出端子模块的11脚与十一号开关相连,输出端子模块的13脚与十二号开关相连,输出端子模块为电压切换后的输出电压端子。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源供电模块包括一号端子排、二号端子排、降压芯片、三号电容、四号电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能采集设备电源自动投切装置控制电路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能采集设备电源自动投切装置控制电路,包括逻辑判断模块(2)、取样转换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能采集设备电源自动投切装置控制电路,包括逻辑判断模块(2)、取样转换模块(1)、输入端子模块(31)、输出端子模块(32)、继电器切换模块一(41)、继电器切换模块二(42)、电源供电模块(5)与设备指示模块(6),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判断模块(2)一端与取样转换模块(1)相连,辑判断模块(2)另一端与输入端子模块(31)、继电器切换模块(4)均相连;所述继电器切换模块一(41)一端与输入端子模块(31)相连,继电器切换模块一(41)另一端与输出端子模块(32)相连;继电器切换模块二(42)、电源供电模块(5)、设备指示模块(6)均与逻辑判断模块(2)相连;所述逻辑判断模块(2)包括单片机(D1)、一号与非门(D11A)、异或门(D12B)和二号与非门(D11B),所述一号与非门(D11A)的输出端Y与单片机(D1)的3脚、4脚、6脚相连,所述异或门(D12B)的输出端Y与单片机(D1)的5脚相连,所述二号与非门(D11B)的输出端Y与单片机(D1)的1脚、2脚、7脚相连,单片机(D1)的8脚接地,单片机(D1)的9脚与副电源VCC2相连;所述取样转换模块(1)包括第一交流电压整流器(VB1)、第二交流电压整流器(VB2)、第三交流电压整流器(VB5)、第四交流电压整流器(VB6)、一号上电阻(R1a)、一号互感器(TV1)、一号下电阻(R1b)、二号上电阻(R2a)、二号互感器(TV2)、二号下电阻(R2b)、三号上电阻(R3a)、三号互感器(TV3)、三号下电阻(R3b)、四号上电阻(R4a)、四号互感器(TV4)、四号下电阻(R4b)、一号电容(C1)、五号电阻(R21)、六号电阻(R31)、一号三极管(Q1)、二号电容(C2)、七号电阻(R22)、八号电阻(R32)、二号三极管(Q2)、五号电容(C5)、二十五号电阻(R25)、三十五号电阻(R35)、三号三极管(Q5)、六号电容(C6)、九号电阻(R26)、十号电阻(R36)与四号三极管(Q6),所述第一交流电压整流器(VB1)的直流输出端正极通过五号电阻(R21)与一号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第一交流电压整流器(VB1)的直流输出端负极与一号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一号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且第一交流电压整流器(VB1)的直流输出端正极与第一交流电压整流器(VB1)的直流输出端负极之间还连接有一号电容(C1),一号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一号与非门(D11A)的输入端A、六号电阻(R31)的一端均相连,六号电阻(R31)的另一端与主电源VCC1相连,第一交流电压整流器(VB1)的两个交流输入端与一号互感器(TV1)的两个输出端相连,且第一交流电压整流器(VB1)的两个交流输入端还与一号下电阻(R1b)的两端相连,一号互感器(TV1)的输入端正极与一号上电阻(R1a)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交流电压整流器(VB2)的直流输出端正极通过七号电阻(R22)与二号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第二交流电压整流器(VB2)的直流输出端负极与二号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二号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且第二交流电压整流器(VB2)的直流输出端正极与第二交流电压整流器(VB2)的直流输出端负极之间还连接有二号电容(C2),二号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一号与非门(D11A)的输入端B、八号电阻(R32)的一端均相连,八号电阻(R32)的另一端与主电源VCC1相连,第二交流电压整流器(VB2)的两个交流输入端与二号互感器(TV2)的两个输出端相连,且第二交流电压整流器(VB2)的两个交流输入端还与二号下电阻(R2b)的两端相连,一号互感器(TV1)的输入端正极与二号上电阻(R2a)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交流电压整流器(VB5)的直流输出端正极通过二十五号电阻(R25)与三号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第三交流电压整流器(VB5)的直流输出端负极与三号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三号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且第三交流电压整流器(VB5)的直流输出端正极与第三交流电压整流器(VB5)的直流输出端负极之间还连接有五号电容(C5),三号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二号与非门(D11B)的输入端A、三十五号电阻(R35)的一端均相连,三十五号电阻(R35)的另一端与主电源VCC1相连,第三交流电压整流器(VB5)的两个交流输入端与三号互感器(TV3)的两个输出端相连,且第三交流电压整流器(VB5)的两个交流输入端还与三号下电阻(R3b)的两端相连,三号互感器(TV3)的输入端正极与三号上电阻(R3a)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交流电压整流器(VB6)的直流输出端正极通过九号电阻(R26)与四号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第四交流电压整流器(VB6)的直流输出端负极与四号三极管(Q6)的发射极相连,四号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且第四交流电压整流器(VB6)的直流输出端正极与第四交流电压整流器(VB6)的直流输出端负极之间还连接有六号电容(C6),四号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二号与非门(D11B)的输入端B、十号电阻(R36)的一端均相连,十号电阻(R36)的另一端与主电源VCC1相连,第四交流电压整流器(VB6)的两个交流输入端与四号互感器(TV4)的两个输出端相连,且第四交流电压整流器(VB6)的两个交流输入端还与四号下电阻(R4b)的两端相连,四号互感器(TV4)的输入端正极与四号上电阻(R4a)的一端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能采集设备电源自动投切装置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子模块(31)的1脚与一号上电阻(R1a)的另一端相连,输入端子模块(31)的3脚与一号互感器(TV1)的输入端负极、二号互感器(TV2)输入端负极均相连,输入端子模块(31)的5脚与二号上电阻(R2a)的另一端相连,输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松林杨劲松杨俊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新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