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河岸面源污染的护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29649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6 1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治理河岸面源污染的护岸,包括设置在回填土层上的防渗层,防渗层上设有排水沟和雨水处理单元,雨水处理单元位于排水沟和河道之间;排水沟内设有与河道连通的分流装置,排水沟的底部设有第一砾石层,第一砾石层位于防渗层的上方;雨水处理单元包括位于防渗层上方的过滤层,过滤层上方设有耕植土层,过滤层与第一砾石层抵接,过滤层内设有布水管,布水管延伸进第一砾石层内;雨水处理单元的下游设有集水装置,集水装置上设有多根将水排向河道的出水管,还包括导梁结构,所述导梁结构的下方设有支撑板桩,所述支撑板桩的下部插设在所述河道内。本发明专利技术应用范围广,受力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工期短。 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治理河岸面源污染的护岸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护岸,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理河岸面源污染的护岸。
技术介绍
传统的河道护岸结构主要以维护岸坡的稳定性为设计原则,强调趋利避害,特别是安全性这一基本功能。其结构形式多为单一的浆砌石、钢筋混凝土直立式挡土墙、干砌块石或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等,有些甚至是全断面衬砌。这些传统的硬质护岸结构形式,在保持岸坡结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对河道两岸面源污染的控制没有明显效果,此外,传统护岸施工时,大多不能水上施工,需设置临时围堰挡水,临时费用较高。随着点源污染的逐步控制,面源污染成为影响河道水质的关键因素,而传统护岸形式无法消纳或拦截面源污染,特别是初期雨水形成的面源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治理河岸面源污染的护岸,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治理河岸面源污染的护岸,设置于河道岸边,岸边设有回填土层,包括设置在所述回填土层上的防渗层,所述防渗层上设有排水沟和雨水处理单元,所述雨水处理单元位于所述排水沟和所述河道之间;所述排水沟内设有分流装置,所述分流装置与河道连通,所述排水沟的底部设有第一砾石层,所述第一砾石层位于所述防渗层的上方;所述雨水处理单元包括位于所述防渗层上方的过滤层,所述过滤层上方设有耕植土层,所述过滤层与所述第一砾石层抵接,所述过滤层内设有布水管,所述布水管延伸进所述第一砾石层内;所述雨水处理单元的下游设有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上设有多根将水排向河道的出水管;还包括固定所述集水装置的导梁结构,所述导梁结构的下方设有支撑板桩,所述支撑板桩的下部插设在所述河道内。优选地,所述分流装置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从所述排水沟伸入进回填土层中,并水平延伸至所述河道内。优选地,所述排水管的进水口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进水孔,且进水口上套有滤网。优选地,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水井,所述集水井的上方开口处设有渗水顶板,所述集水装置还包括设在所述渗水顶板上方的第二砾石层,所述第二砾石层与所述过滤层抵接,所述出水管设置在靠近第二砾石层侧边底部的位置,且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伸入所述河道内。优选地,所述第二砾石层上种植有藤本植物。优选地,所述过滤层由多孔吸附材料制成。优选地,所述耕植土层上种植有植物群落。优选地,所述第一砾石层上种植有湿生植物。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治理河岸面源污染的护岸,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污染物含量最高的初期雨水经过排水沟、雨水处理单元得到净化处理;处理后的雨水经过集水装置实现雨水资源化,超过需求的雨水自流进入河道;水量大,污染物浓度低的径流通过分流装置进入河道。本专利技术应用范围广,受力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工期短。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断面布置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雨水利用单元详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分流装置详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桩位布置示意图。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元件标号说明1河道2防渗层3排水沟31分流装置311排水管312进水孔313滤网32第一砾石层321湿生植物4雨水处理单元41过滤层42耕植土层421植物群落43布水管5集水装置51出水管52集水井53渗水顶板54第二砾石层541藤本植物6导梁结构61支撑板桩611连接臂612连接部613凸起614嵌入槽7地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治理河岸面源污染的护岸,设置于河道1岸边,岸边设有回填土层,包括设置在所述回填土层上的防渗层2,所述防渗层2用于阻断地下水与雨水的交换。所述防渗层2上设有排水沟3,所述排水沟3内设有分流装置31,所述分流装置31与河道1连通,所述排水沟3的底部设有第一砾石层32,第一砾石层32为级配砾石层,所述第一砾石层32位于所述防渗层2的上方,所述第一砾石层32上可设有水土保持毯,在水土保持毯上种植有湿生植物321。湿生植物321为根系发达、适生性强、生物量大、株型优美的植物,如灯芯草、美人蕉和芦苇。分流装置31的尺寸根据当地暴雨强度公式和排水沟汇水面积确定。水土保持毯的规格根据抗剪强度计算公式和冲刷强度计算公式确定。第一砾石层32为植物生长提供载体,由粒径大小不一的砾石组成,砾石的粒径自上而下依次增大。如图1和2所示,所述防渗层2上设有雨水处理单元4,所述雨水处理单元4位于所述排水沟3与所述河道1之间,所述雨水处理单元4包括位于所述防渗层2上方的过滤层41,优选地,所述过滤层41由多孔吸附材料制成,多孔吸附材料7可由改性沸石组成。所述过滤层41与所述第一砾石层32抵接,所述过滤层41内设有布水管43,所述布水管43延伸进所述第一砾石层32内,布水管网43分布于过滤层41中,由干管和支管组成,一般选用PVC管,管径可根据排水沟的尺寸确定,布设密度以利于均匀配水为宜,布水管网43中的支管为穿孔管,孔径和密度以利于均匀配水和不易堵塞为宜,一般推荐近干管端孔小、孔疏,远端孔大、孔密。优选地,所述过滤层41上方设有耕植土层42,所述耕植土层42上种植有植物群落421,植物群落421由乔灌草合理搭配而成,如香樟、垂柳+红花檵木、六月雪+麦冬、狗牙根,耕植土层42为植物群落421内的植物提供生长载体。耕植土层42的顶部可有两个相交的斜面,左侧的斜面朝向河道倾斜,利于雨水流动,右侧的斜面可朝向排水沟3倾斜,且倾斜角度较小,利于雨水向排水沟3汇流。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雨水处理单元4的下游设有集水装置5,所述集水装置5上设有多根将水排向河道1的出水管51,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固定所述集水装置5的导梁结构6,所述导梁结构6的下方设有支撑板桩61,所述支撑板桩61的下部插设在所述河道1内。优选地,所述集水装置5包括集水井52,集水井52的井壁和底座为护岸基础的一部分,所述集水井52的上方开口处设有透水材料制成的渗水顶板53,所述集水装置5还包括设在所述渗水顶板53上方的第二砾石层54,所述第二砾石层54与所述过滤层41抵接,所述出水管51设置在靠近第二砾石层54侧边底部的位置,且所述出水管51的出水口伸入所述河道1内。集水井53规格可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计算确定,出水管51的规格和材质无特别要求,以利于过量雨水排出为宜。优选地,所述第二砾石层54上种植有藤本植物541,藤本植物541为云南黄馨、常青藤等对基质要求不严的植物如图2和图4所示,优选地,所述分流装置31包括排水管311,所述排水管311从所述排水沟3伸入进回填土层中,并水平延伸至所述河道1内,所述排水管311的进水口的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治理河岸面源污染的护岸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理河岸面源污染的护岸,设置于河道(1)岸边,岸边设有回填土层,其特征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理河岸面源污染的护岸,设置于河道(1)岸边,岸边设有回填土层,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所述回填土层上的防渗层(2),所述防渗层(2)上设有排水沟(3)和雨水处理单元(4),所述雨水处理单元(4)位于所述排水沟(3)和所述河道(1)之间;所述排水沟(3)内设有分流装置(31),所述分流装置(31)与河道(1)连通,所述排水沟(3)的底部设有第一砾石层(32),所述第一砾石层(32)位于所述防渗层(2)的上方;所述雨水处理单元(4)包括位于所述防渗层(2)上方的过滤层(41),所述过滤层(41)上方设有耕植土层(42),所述过滤层(41)与所述第一砾石层(32)抵接,所述过滤层(41)内设有布水管(43),所述布水管(43)延伸进所述第一砾石层(32)内;所述雨水处理单元(4)的下游设有集水装置(5),所述集水装置(5)上设有多根将水排向河道(1)的出水管(51);还包括固定所述集水装置(5)的导梁结构(6),所述导梁结构(6)的下方设有支撑板桩(61),所述支撑板桩(61)的下部插设在所述河道(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理河岸面源污染的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31)包括排水管(311),所述排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阳卓元午张晶朱雪诞宣雍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