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分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0275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3 05: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分液器,包括进液管、分液室以及出液管,进液管的输出端通入分液室内部,出液管的输入端位于分液室的内部,进液管以及出液管位于分液室的两端,分液室包括第一腔室以及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包括第一导流管以及第二导流管,进液管与第一导流管连通,出液管与第二导流管连通,第一导流管与分液室轴向平行设置,第二导流管与分液室轴向垂直设置,第二导流管连通第一导流管与第二腔室,第二腔室包括第一挡板以及第二挡板,第一挡板的上端与第二腔室固定,下端与第二腔室形成开口,第二挡板的上端与第二腔室形成开口,下端与第二腔室固定,第一挡板以及第二挡板在靠近进液管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凸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调分液器
本技术涉及制冷
,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分液器。
技术介绍
在制冷系统中,干式蒸发器通常有多路盘管组成,有膨胀阀节流后流出的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分液器分配到蒸发器各路盘管中,分液器设计不好时,各路盘管的制冷剂流量常常会有较大的差别,流量少的支路换热面积过大,流量大的支路换热面积不足。这样,一方面造成原材料的浪费和生产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引起蒸发器的换热恶化、膨胀阀误动作、不均匀结霜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到整个制冷系统的工作性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引起蒸发器各路盘管供液量的差别,一是各支路的阻力不同,二是气液两相制冷剂在分液器内混合不均匀。根据对气水两相流的研究,雾状流型是使气液两相流体混合均匀的理想状态。雾状流型在较高的气体流速和液体流速时形成,并且需要流型充分发展所需的流道长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空调分液器,能够有效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涉及的问题。技术方案:一种空调分液器,包括进液管、分液室以及出液管,所述进液管的输出端通入所述分液室内部,所述出液管的输入端位于所述分液室的内部,所述进液管以及所述出液管位于所述分液室的两端,所述分液室包括第一腔室以及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包括第一导流管以及第二导流管,所述进液管与所述第一导流管连通,所述出液管与所述第二导流管连通,所述第一导流管与所述分液室轴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导流管与所述分液室轴向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导流管表面设置有若干对称的通孔,一侧的通孔与所述第一导流管连通,另一侧的通孔通向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包括第一挡板以及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以及所述第二挡板呈间隔设置且板长均小于第二腔室的高度,所述第一挡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腔室固定,下端与所述第二腔室形成开口,所述第二挡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腔室形成开口,下端与所述第二腔室固定,所述第一挡板以及所述第二挡板在靠近所述进液管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凸起。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管包括第一扰流柱以及第二扰流柱,所述第一扰流柱以及所述第二扰流柱与所述第一导流管的轴向垂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扰流柱与所述第二扰流柱间隔分布,所述第一扰流柱与所述第二扰流柱保持垂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扰流柱以及所述第二扰流柱内部中空且两端开放,所述第一扰流柱以及所述第二扰流柱在所述第一导流管内部形成通孔。进一步地,所述分液室还包括吸音棉,所述吸音棉位于所述分液室的夹层内,用于吸收所述分液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进一步地,所述分液室还包括过滤孔板,所述过滤孔板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的交界处。本技术实现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第一腔室内设置若干第一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内部的第一扰流柱以及第二扰流柱在两个方向往复切割重组流经所述第一导流管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提高混合均匀度;第二腔室内设置第一挡板以及第二挡板间隔安装,提供了足够的流道长度,使得气液两相制冷剂能够混合均匀;所述第一挡板以及所述第二挡板表面设置若干凸起,增加流体间的相互运动,再次提高气液两相混合均匀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调分液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一导流管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一导流管的左视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一挡板以及第二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一种空调分液器,包括进液管1、分液室2以及出液管3,所述进液管1的输出端通入所述分液室2内部,所述出液管3的输入端位于所述分液室2的内部,所述进液管1以及所述出液管3位于所述分液室2的两端,所述分液室2包括第一腔室4以及第二腔室5,所述第一腔室4包括第一导流管6以及第二导流管7,所述进液管1与所述第一导流管6连通,所述出液管3与所述第二导流管7连通,所述第一导流管6与所述分液室2轴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导流管7与所述分液室2轴向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导流管7表面设置有若干对称的通孔,一侧的通孔与所述第一导流管6连通,另一侧的通孔通向所述第二腔室5,所述第二腔室5包括第一挡板8以及第二挡板9,所述第一挡板8以及所述第二挡板9呈间隔设置且板长均小于第二腔室5的高度,所述第一挡板8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腔室5固定,下端与所述第二腔室5形成开口,所述第二挡板9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腔室5形成开口,下端与所述第二腔室5固定,所述第一挡板8以及所述第二挡板9在靠近所述进液管1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凸起。所述第一导流管6包括第一扰流柱10以及第二扰流柱11,所述第一扰流柱10以及所述第二扰流柱11与所述第一导流管6的轴向垂直。所述第一扰流柱10与所述第二扰流柱11间隔分布,所述第一扰流柱10与所述第二扰流柱11保持垂直。所述第一扰流柱10以及所述第二扰流柱11内部中空且两端开放,所述第一扰流柱10以及所述第二扰流柱11在所述第一导流管6内部形成通孔。所述分液室2还包括吸音棉12,所述吸音棉12位于所述分液室2的夹层内,用于吸收所述分液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所述分液室2还包括过滤孔板13,所述过滤孔板13位于所述第一腔室4与所述第二腔室5的交界处。如图1、2、3、4所示,本技术在使用时,气液两相制冷剂从所述进液管1进入所述第一导流管6,所述第一导流管6的长度决定了气液两相流体混合均匀度,所述第一导流管6可设置有两端大小不一的柱体结构,具体为入口大,出口小,在制冷剂流向所述第二导流管7的过程中,由于所述第一导流管6的内径逐渐减小,制冷剂被逐渐压缩,有利于气液混合均匀。所述第一导流管6内部设置第一扰流柱10以及第二扰流柱11,其中,所述第一扰流柱10与所述第二扰流柱11间隔且互相垂直,所述垂直为空间垂直,气液两相制冷剂在流经所述第一导流管6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扰流柱10以及所述第二扰流柱11在两个方向将流体切割重组,实现进一步均匀混合。所述第一扰流柱10以及所述第二扰流柱11在所述第一导流管6内部形成若干通孔,气体可在所述通孔内流通,改善了换热效果。大量制冷剂进入所述第二导流管7后,造成所述第二导流管7内部压强增大,对进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再次提高气液混合均匀度,此时的液两相制冷剂的混合均匀度已经较为理想。本技术在所述第一腔室4与所述第二腔室5的交界处设置有过滤孔板13,制冷剂从所述第二导流管7的通孔流出后通过所述过滤孔板13,由于截面突然收缩,使制冷剂的动能提高,流速增加,在通过所述过滤孔板13时两侧形成压力差,高速的制冷剂在进入所述第二腔室5时产生了涡流,从而使制冷剂气液两相充分混合,制冷剂进入后经所述第一挡板8以及所述第二挡板9的引流后呈‘S’型运动轨迹通过所述第二腔室5,所述第一挡板8以及所述第二挡板9两侧均可设置凸起,所述凸起可以在局部改变流体的运动轨迹,增加流体间的相互运动,再次提高气液两相混合均匀度,制冷液完成上述步骤后最终从出液管3流出。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空调分液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分液器,包括进液管(1)、分液室(2)以及出液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1)的输出端通入所述分液室(2)内部,所述出液管(3)的输入端位于所述分液室(2)的内部,所述进液管(1)以及所述出液管(3)位于所述分液室(2)的两端,所述分液室(2)包括第一腔室(4)以及第二腔室(5),所述第一腔室(4)包括第一导流管(6)以及第二导流管(7),所述进液管(1)与所述第一导流管(6)连通,所述出液管(3)与所述第二导流管(7)连通,所述第一导流管(6)与所述分液室(2)轴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导流管(7)与所述分液室(2)轴向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导流管(7)表面设置有若干对称的通孔,一侧的通孔与所述第一导流管(6)连通,另一侧的通孔通向所述第二腔室(5),所述第二腔室(5)包括第一挡板(8)以及第二挡板(9),所述第一挡板(8)以及所述第二挡板(9)呈间隔设置且板长均小于第二腔室(5)的高度,所述第一挡板(8)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腔室(5)固定,下端与所述第二腔室(5)形成开口,所述第二挡板(9)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腔室(5)形成开口,下端与所述第二腔室(5)固定,所述第一挡板(8)以及所述第二挡板(9)在靠近所述进液管(1)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凸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分液器,包括进液管(1)、分液室(2)以及出液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1)的输出端通入所述分液室(2)内部,所述出液管(3)的输入端位于所述分液室(2)的内部,所述进液管(1)以及所述出液管(3)位于所述分液室(2)的两端,所述分液室(2)包括第一腔室(4)以及第二腔室(5),所述第一腔室(4)包括第一导流管(6)以及第二导流管(7),所述进液管(1)与所述第一导流管(6)连通,所述出液管(3)与所述第二导流管(7)连通,所述第一导流管(6)与所述分液室(2)轴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导流管(7)与所述分液室(2)轴向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导流管(7)表面设置有若干对称的通孔,一侧的通孔与所述第一导流管(6)连通,另一侧的通孔通向所述第二腔室(5),所述第二腔室(5)包括第一挡板(8)以及第二挡板(9),所述第一挡板(8)以及所述第二挡板(9)呈间隔设置且板长均小于第二腔室(5)的高度,所述第一挡板(8)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腔室(5)固定,下端与所述第二腔室(5)形成开口,所述第二挡板(9)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腔室(5)形成开口,下端与所述第二腔室(5)固定,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甄益林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新昌晶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