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换热器系统及其换热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200027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3 04: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高效换热器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控制泵、电解槽、去沉淀单元、除气泡单元、换热器以及储水罐,去沉淀单元包括第一动力泵和第一水力旋流器,除气泡单元包括第二动力泵和第二水力旋流器,该高效换热系统还包括一个控制系统,进水控制泵、电解槽、第一动力泵以及第二动力泵均与控制系统连接,循环水通过电解槽去除其中的钙镁离子,再通过去沉淀单元分离掉沉淀,通过除气泡单元去除循环水中的气泡,这种高效换热器系统避免了换热器经常遇到的结垢问题,也避免了使用阻垢剂对设备造成腐蚀的情况发生,不易损坏设备,从而实现了换热器高效工作和长寿命工作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换热器系统及其换热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化工装备
,尤其是涉及高效换热器系统及其换热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的换热器使用循环冷却水来换热,由于水质本身硬度以及蒸发浓缩的原因,循环过程中钙镁离子浓度会逐渐升高,容易在换热器内结垢,这样不仅影响换热器的效率,还会降低换热器的使用寿命。目前市场上对换热器除垢主要通过阻垢剂来减少阻垢,但阻垢剂会对换热器本身造成腐蚀,损坏换热器,这就造成换热器寿命减短,被当做生产耗材的情况,造成了成本严重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阻垢、不易损坏,并且提高寿命的高效换热器系统。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高效换热器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控制泵、电解槽、去沉淀单元、除气泡单元、换热器以及储水罐,去沉淀单元包括第一动力泵和第一水力旋流器,除气泡单元包括第二动力泵和第二水力旋流器,该高效换热系统还包括一个控制系统,进水控制泵、电解槽、第一动力泵以及第二动力泵均与控制系统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循环水通过电解槽去除其中的钙镁离子,再通过去沉淀单元分离掉沉淀,通过除气泡单元去除循环水中的气泡,这种高效换热器系统避免了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高效换热器系统及其换热方法

【技术保护点】
高效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控制泵(2)、电解槽(3)、去沉淀单元(4)、除气泡单元(5)、换热器(6)以及储水罐(7),去沉淀单元(4)包括第一动力泵(8)和第一水力旋流器(9),除气泡单元(5)包括第二动力泵(10)和第二水力旋流器(11),所述高效换热系统还包括一个控制系统(1),进水控制泵(2)、电解槽(3)、第一动力泵(8)以及第二动力泵(9)均与控制系统(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控制泵(2)、电解槽(3)、去沉淀单元(4)、除气泡单元(5)、换热器(6)以及储水罐(7),去沉淀单元(4)包括第一动力泵(8)和第一水力旋流器(9),除气泡单元(5)包括第二动力泵(10)和第二水力旋流器(11),所述高效换热系统还包括一个控制系统(1),进水控制泵(2)、电解槽(3)、第一动力泵(8)以及第二动力泵(9)均与控制系统(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解槽(3)为U型结构,电解槽(3)壁面上分别对称设置有阴极(23)和阳极(2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水力旋流器(9)包括第一旋流器本体(12)以及与第一旋流器本体(12)连接的循环水溢出通道(13),第一旋流器本体(12)包括一个供沉淀排出的第一出口(14),循环水溢出通道(13)包括一个供循环水流出的第二出口(1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循环水溢出通道(13)还包括开设在通道壁上的若干通孔(2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水力旋流器(11)包括第二旋流器本体(16),第二旋流器本体(16)包括开设在第二旋流器本体(16)上供气体排出的气体排放管(17)以及开设在第二旋流器本体(16)上供循环水流出的第三出口(18)。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水力旋流器(9)包括一个蝶形阀门,蝶形阀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民吴礼彬林纬喻九阳郑小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