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17138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15: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包括:传热罐:包括底盖、罐身与顶盖,罐身为中空柱状结构,罐身的下端与底盖固定连接,罐身的上端与顶盖固定连接,底盖、罐身和顶盖围合成内腔;顶盖中心设有通孔,通孔自上而下垂直贯穿顶盖;挤压部:包括压台,连接杆和尖端,尖端为椎体结构,尖端的顶点朝下,尖端的底面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压台底面与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压台底面盖合于通孔处,连接杆与尖端位于内腔中,压台的中心线、连接杆的中心线与尖端的顶点位于同一铅垂线;吸热管:吸热管设置于罐身外表面,吸热管内装有吸热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煤与罐身的接触面积大,传热面积增大,传热效率增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
本技术涉及余热利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煤燃烧后用于加热,加热完毕后的煤带有余温,这部分热量约占煤燃烧总热量的10%-20%,由于煤燃烧后表面产生高温,且煤块的形状不同,现今的余热吸收利用装置一般将煤置于储罐中,储罐的四周设置吸热装置,由于煤块通过储罐传热,煤块因自身形状,无法充分与储罐壁接触,导致传热面积小,传热效率低。因此,亟需一种高效的煤的余热利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余热吸收利用装置传热面积小,传热效率低,本技术提供一种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包括:传热罐:包括底盖、罐身与顶盖,罐身为中空柱状结构,罐身的下端与底盖固定连接,罐身的上端与顶盖固定连接,底盖、罐身和顶盖围合成内腔;顶盖中心设有通孔,通孔自上而下垂直贯穿顶盖;挤压部:包括压台,连接杆和尖端,尖端为椎体结构,尖端的顶点朝下,尖端的底面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压台底面与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压台底面盖合于通孔处,连接杆与尖端位于内腔中,压台的中心线、连接杆的中心线与尖端的顶点位于同一铅垂线;吸热管:吸热管设置于罐身外表面,吸热管内装有吸热液。吸热液为现有技术的吸热液。将燃烧后的煤放置于内腔中,压台受压力,尖端易被压入煤中,从而压碎细化煤,采用下小上大的椎体结构,被挤压的煤易往传热罐的四周移动,从而在罐身内侧面形成密实的煤层,煤之间的间隙变小,煤的颗粒变小,从而增大煤与罐身的接触面积,即传热面积增大,传热效率增高,吸热管内的吸热液更快的吸热。优选的,尖端为圆锥体。圆锥体的尖端,同一轴线截面的受力平衡,挤压形成的煤层厚度均匀,传热均匀,保证装置整体传热的一致性。优选的,尖端的侧面设有半球状突起。设置半球状的突起,相对于小于半球的突起,对煤具有更好的压碎效果,相对于大于半球的突起,突起与尖端侧面的连接处不易堆积煤,不影响传热。优选的,连接杆为圆台状,连接杆下底面径向截面面积小于上底面径向截面面积。连接杆为下小上大的圆台状,配合尖端,压台受到向下的压力,内腔底部的煤容易沿着连接杆下小上大的外侧面向四周分散,降低煤沿罐身四周分散的难度,从而提高传热效率。优选的,吸热管逐圈密绕于罐身外表面。。吸热管逐圈密绕于罐身外表面,最大限度利用罐身外表面进行传热,此时传热面积为整个罐身外表面,传热效率高。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所提供的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将燃烧后的煤放置于内腔中,压台受压力,尖端易被压入煤中,从而压碎细化煤,采用下小上大的椎体结构,被挤压的煤易往传热罐的四周移动,从而在罐身内侧面形成密实的煤层,煤之间的间隙变小,煤的颗粒变小,从而增大煤与罐身的接触面积,即传热面积增大,传热效率增高,吸热管内的吸热液更快的吸热。2.本技术所提供的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圆锥体的尖端,同一轴线截面的受力平衡,挤压形成的煤层厚度均匀,传热均匀,保证装置整体传热的一致性。3.本技术所提供的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设置半球状的突起,相对于小于半球的突起,对煤具有更好的压碎效果,相对于大于半球的突起,突起与尖端侧面的连接处不易堆积煤,不影响传热。4.本技术所提供的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连接杆为下小上大的圆台状,配合尖端,压台受到向下的压力,内腔底部的煤容易沿着连接杆下小上大的外侧面向四周分散,降低煤沿罐身四周分散的难度,从而提高传热效率。5.本技术所提供的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吸热管逐圈密绕于罐身外表面,最大限度利用罐身外表面进行传热,此时传热面积为整个罐身外表面,传热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具体实施例的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具体实施例的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的A-A面剖视图;附图说明:101-底盖101;102-罐身102;103-顶盖103;1031-通孔1031;201-压台201;202-连接杆202;203-尖端203;30-吸热管30;40-半球状突起40。具体实施例为便于本领域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包括:传热罐:包括底盖101、罐身102与顶盖103,罐身102为中空柱状结构,罐身102的下端与底盖101固定连接,罐身102的上端与顶盖103固定连接,底盖101、罐身102和顶盖103围合成内腔;顶盖103中心设有通孔1031,通孔1031自上而下垂直贯穿顶盖103;挤压部:包括压台201,连接杆202和尖端203,尖端203为椎体结构,尖端203的顶点朝下,尖端203的底面与连接杆202的一端固定连接,压台201底面与连接杆202的另一端固定连,压台201底面盖合于通孔1031处,连接杆202与尖端203位于内腔中,压台201的中心线、连接杆202的中心线与尖端203的顶点位于同一铅垂线;吸热管30:吸热管30设置于罐身102外表面,吸热管30内装有吸热液。吸热液为现有技术的吸热液。将燃烧后的煤放置于内腔中,压台201受压力,尖端203易被压入煤中,从而压碎细化煤,采用下小上大的椎体结构,被挤压的煤易往传热罐的四周移动,从而在罐身102内侧面形成密实的煤层,煤之间的间隙变小,煤的颗粒变小,从而增大煤与罐身102的接触面积,即传热面积增大,传热效率增高,吸热管30内的吸热液更快的吸热。优选的,尖端203为圆锥体。圆锥体的尖端203,同一轴线截面的受力平衡,挤压形成的煤层厚度均匀,传热均匀,保证装置整体传热的一致性。优选的,尖端203的侧面设有半球状突起40。设置半球状的突起,相对于小于半球的突起,对煤具有更好的压碎效果,相对于大于半球的突起,突起与尖端203侧面的连接处不易堆积煤,不影响传热。优选的,连接杆202为圆台状,连接杆202下底面径向截面面积小于上底面径向截面面积。连接杆202为下小上大的圆台状,配合尖端203,压台201受到向下的压力,内腔底部的煤容易沿着连接杆202下小上大的外侧面向四周分散,降低煤沿罐身102四周分散的难度,从而提高传热效率。优选的,吸热管30逐圈密绕于罐身102外表面。。吸热管30逐圈密绕于罐身102外表面,最大限度利用罐身102外表面进行传热,此时传热面积为整个罐身102外表面,传热效率高。以上为本技术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传热罐:包括底盖、罐身与顶盖,罐身为中空柱状结构,罐身的下端与底盖固定连接,罐身的上端与顶盖固定连接,底盖、罐身和顶盖围合成内腔;顶盖中心设有通孔,通孔自上而下垂直贯穿顶盖;挤压部:包括压台,连接杆和尖端,尖端为椎体结构,尖端的顶点朝下,尖端的底面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压台底面与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压台底面盖合于通孔处,连接杆与尖端位于内腔中,压台的中心线、连接杆的中心线与尖端的顶点位于同一铅垂线;吸热管:吸热管设置于罐身外表面,吸热管内装有吸热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的余热高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传热罐:包括底盖、罐身与顶盖,罐身为中空柱状结构,罐身的下端与底盖固定连接,罐身的上端与顶盖固定连接,底盖、罐身和顶盖围合成内腔;顶盖中心设有通孔,通孔自上而下垂直贯穿顶盖;挤压部:包括压台,连接杆和尖端,尖端为椎体结构,尖端的顶点朝下,尖端的底面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压台底面与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压台底面盖合于通孔处,连接杆与尖端位于内腔中,压台的中心线、连接杆的中心线与尖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达
申请(专利权)人:博罗县罗浮山林场振基木器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