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与接头的连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16921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13:50
本申请涉及一种管与接头的连接系统,属于专门适用于有变形或无变形零件或物品的装配、连接、分离或卸下靠压配合技术领域。由接头和管件装配而成,所述的接头的连接端依次设置台阶段、外撑件和斜接段,管件的外端顺次设置配接段、收口和承接口,配接段为截面为梯形的结构,且其末端为大端,配接段的末端扩形成收口,该收口小端是由配接段末端收缩而成,大端则向外水平延伸形成承接口;接头的斜接段接入管件的配接段内,并使外撑件卡在配接段的末端处,即完成接头与管件的装配。将本申请应用于管件连接,具有气密完全、连接稳定、无需胶水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与接头的连接系统
本申请涉及一种管与接头的连接系统,属于专门适用于有变形或无变形零件或物品的装配、连接、分离或卸下靠压配合

技术介绍
在管与接头连接中,常规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管与接头的承口处安装密封圈,再在两者的承口连接处加套螺母,这种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胶水的使用,然而仅适用于密封性要求不高的场合,且这种方式由于连接配件较多,对拆接时间要求不高,因此,多适用于低精密度要求的场合;另一种做法是如图1所示方式,将接头1a与管2a直接插接,接头1a的连接端设置有一个斜面段11a和一个台阶段12a,管2a的连接端则依次设置前接段21a、中连接段22a和后接段23a三段,安装时,利用斜面段11a与前接段21a、中连接段22a的过盈配合实现接头1a与管2a的连接,而后再以胶水进行密封,这种方式装配快捷,然而缺陷同样明显:安装后,接头1a与管2a连接处为台阶段12a,胶水易在此处汇集,导致胶水滞留,影响气密性的稳定;管1a连接端中,前接段21a、中连接段22a与后接段23a分作三段,且三段的倾斜角度均不相同,虽然实现了连接牢度的保证,然而,由于该三段与接头1a的配合作用不佳,胶水渗入过程中会出现分布不匀,导致胶水无法实现完全密封。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管件或者管与接头连接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安装便捷、无需胶水使用、可实现完全密封的管与接头的连接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管与接头的连接系统,由接头和管件装配而成,所述的接头的连接端依次设置台阶段、外撑件和斜接段,接头外径变小形成台阶段,台阶段末端外扩形成平锥形外撑件,且该外撑件的大端朝向台阶段;外撑件末端继续收缩形成斜接段,该斜接段的大端为外撑件末端,且外撑件的斜面较斜接段的斜面倾角大;管件的外端顺次设置配接段、收口和承接口,配接段为截面为梯形的结构,且其末端为大端,配接段的末端扩形成收口,该收口小端是由配接段末端收缩而成,大端则向外水平延伸形成承接口;接头的斜接段接入管件的配接段内,并使外撑件卡在配接段的末端处,即完成接头与管件的装配。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所述的配接段与收口之间设置过渡段,过渡段是设置在配接段与收口之间的柱状结构,该外径与收口小端相同,且不大于配接段的末端外径。过渡段的设置方便了接头的进入,提高其连接牢固度。所述的台阶段长度不小于配接段末端与承接口末端之间的距离。台阶段是接头与管件连接的区域,也是两者连接后的卡扣缓冲区域,台阶段与接头之间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区域,也避免了接头过度嵌入管件所造成的管件外端损坏。所述的外撑件结构中,其外扩角度θ为64°,小端直径D12为22.30mm,大端直径D13为22.70mm。外撑件是密封的核心件之一,其尺寸的选择,是管件与接头连接实现完全密封的关键所在。所述的配接段结构中,其斜面角度β为1.43°。配接段为接头的主要容纳空间,其角度的设置,既要满足密封性的要求,又要确保接头的嵌入。所述的管件为伸缩管或者直管。将本申请应用于管件连接,如管与接头的连接,以及类似结构的连接中,通过接头与管件的配合,实现两者的卡扣连接,安装便捷;而外撑件、斜接段与配接段的设置,既方便了安装稳定性,又有利于密封性的保障,无需进行胶水粘合,即可达到气密性要求;在配接段外端设置过渡段和扩口,在安装过程中,外撑件将收口直接撑实,并最终定位于配接段末端的台阶槽内,从连接关系上直接克服了密封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常规管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管2a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接头1a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连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中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中管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中接头的主要尺寸标注图;图8为本申请中管件的主要尺寸标注图。图中标号:1.接头;11.斜接段;12.台阶段;13.外撑件;2.管件;21.承接口;22.配接段;23.过渡段;24.收口。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一种管与接头的连接系统,结合图4,由接头1和管件2装配而成,其中,结合图5,接头1的连接端依次设置台阶段12、外撑件13和斜接段11,接头1外径变小形成台阶段12,台阶段12末端外扩形成平锥形结构的外撑件13,且该外撑件13的大端朝向台阶段12;外撑件13末端继续收缩形成斜接段11,该斜接段11的大端为外撑件13末端,且外撑件13的斜面较斜接段11的斜面倾角大;结合图6,管件2的外端顺次设置配接段22、收口24和承接口21,配接段22为截面为梯形的结构,且其末端为大端,配接段22的末端扩形成收口24,该收口24小端是由配接段末端收缩而成,大端则向外水平延伸形成承接口21。安装时,接头1的斜接段11接入管件2的配接段22内,并使外撑件13卡在配接段22的末端处,即完成接头1与管件2的装配。其中,结合图7,外撑件13外扩角度θ为64°,小端直径D12为22.30mm,大端直径D13为22.70mm。结合图8,配接段22的斜面角度β为1.43°。配接段22为接头1的主要容纳空间,其角度的设置,既要满足密封性的要求,又要确保接头1的嵌入,而外撑件13是密封的核心件之一,其尺寸的选择,是管件1与接头2连接实现完全密封的关键所在。为实现进一步的使用需求,上述方案还可以继续增加设置如下:配接段22与收口24之间设置过渡段23,过渡段23是设置在配接段22与收口24之间的柱状结构,该外径与收口24小端相同,且不大于配接段22的末端外径。过渡段23的设置方便了接头1的进入,提高其连接牢固度。为实现进一步的使用需求,上述方案还可以继续增加设置如下:台阶段12长度不小于配接段22末端与承接口21末端之间的距离。台阶段12是接头1与管件2连接的区域,也是两者连接后的卡扣缓冲区域,台阶段12与接头1之间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区域,也避免了接头1过度嵌入管件2所造成的管件2外端损坏。上述方案中,结合图7,斜接段11的外扩角度σ为2°;台阶段的外径D11为20.4mm,长L11为5mm;外撑件13外扩角度θ为64°,小端直径D12为22.30mm,大端直径D13为22.70mm。结合图8,承接口21的外径D21为24mm,长L21为1mm;配接段22的斜面角度β为1.43°,其长L22为18mm,其中小端外径D22为22.7mm,大端外径D24为23.2mm;过渡段23的外径D23为22mm,长L23为0.5mm;扩口24的长L24为2mm;承接口21外侧开口的长L25为0.8mm,外径D25为23.5mm。上述各方案中,管件1可以为伸缩管或者直管。将本申请应用于管件连接,如管与接头的连接,以及类似结构的连接中,通过接头1与管件2的配合,实现两者的卡扣连接,安装便捷;而外撑件13、斜接段11与配接段22的设置,既方便了安装稳定性,又有利于密封性的保障,无需进行胶水粘合,即可达到气密性要求(具体标准为:在6kPa压力条件下,泄漏速率≦25ml/min);在配接段22外端设置过渡段23和扩口24,在安装过程中,外撑件13将收口24直接撑实,并最终定位于配接段22末端的台阶槽内,从连接关系上直接克服了密封问题。以上内容是结合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管与接头的连接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与接头的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接头和管件装配而成,所述的接头的连接端依次设置台阶段、外撑件和斜接段,接头外径变小形成台阶段,台阶段末端外扩形成平锥形外撑件,且该外撑件的大端朝向台阶段;外撑件末端继续收缩形成斜接段,该斜接段的大端为外撑件末端,且外撑件的斜面较斜接段的斜面倾角大;管件的外端顺次设置配接段、收口和承接口,配接段为截面为梯形的结构,且其末端为大端,配接段的末端扩形成收口,该收口小端是由配接段末端收缩而成,大端则向外水平延伸形成承接口;接头的斜接段接入管件的配接段内,并使外撑件卡在配接段的末端处,即完成接头与管件的装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与接头的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接头和管件装配而成,所述的接头的连接端依次设置台阶段、外撑件和斜接段,接头外径变小形成台阶段,台阶段末端外扩形成平锥形外撑件,且该外撑件的大端朝向台阶段;外撑件末端继续收缩形成斜接段,该斜接段的大端为外撑件末端,且外撑件的斜面较斜接段的斜面倾角大;管件的外端顺次设置配接段、收口和承接口,配接段为截面为梯形的结构,且其末端为大端,配接段的末端扩形成收口,该收口小端是由配接段末端收缩而成,大端则向外水平延伸形成承接口;接头的斜接段接入管件的配接段内,并使外撑件卡在配接段的末端处,即完成接头与管件的装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与接头的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小坚刘文博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安迪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