硐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67689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1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硐室,所述硐室限定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巷道,所述巷道包括连通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所述上部空间位于所述下部空间的上方,所述上部空间的宽度大于所述下部空间的宽度,所述巷道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于所述上部空间和所述下部空间的连接处分别形成向上的台阶面,所述硐室内的吊车梁和起重机设在所述上部空间内,且所述吊车梁的两端分别支撑在两侧的所述台阶面上。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硐室,通过巷道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于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连接处分别形成向上的台阶面,这样,吊车梁的两端即可支撑在两侧的台阶面上,硐室内无需设置独立的支撑结构,提高了硐室空间的利用率,节省了围岩掘进量和支护材料消耗量,加快了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硐室
本技术涉及地下设有桥式起重机的硐室断面结构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硐室。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的硐室内设有立柱,地下起重机在硐室内,且支承于钢筋混凝土立柱/钢立柱上的吊车梁上,吊车梁沿着硐室纵向运动,起重机上的小车在硐室的横向方向上运动,进而完成起吊重物的过程,该形式的硐室与地表厂房内起吊设备的布置形式类似。硐室的直墙段被立柱占去了一部分空间,使得硐室断面的利用率低,平面内的有效面积减小,起重机起吊范围小,无法充分利用硐室的整个断面宽度,且需要设置独立的吊车梁支撑立柱或牛腿满足吊车梁以及起重机的支撑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硐室,所述硐室不仅简化了硐室支护及吊车梁的支撑结构,且提高了硐室空间的利用率。根据本技术的硐室,所述硐室限定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巷道,所述巷道包括连通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所述上部空间位于所述下部空间的上方,所述上部空间的宽度大于所述下部空间的宽度,所述巷道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于所述上部空间和所述下部空间的连接处分别形成向上的台阶面,所述硐室内的吊车梁和起重机设在所述上部空间内,且所述吊车梁的两端分别支撑在两侧的所述台阶面上。根据本技术的硐室,通过巷道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于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连接处分别形成向上的台阶面,这样,吊车梁的两端即可支撑在两侧的台阶面上,硐室内无需设置独立的支撑结构,提高了硐室空间的利用率,节省了围岩掘进量和支护材料消耗量,加快了施工进度。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巷道在宽度方向上的侧壁包括:由上到下依次相连的第一竖直段、过渡段和第二竖直段,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段之间限定出所述上部空间,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二竖直段之间为所述下部空间,所述过渡段连接在所述第一竖直段和所述第二竖直段之间且构成所述台阶面,省去了相关技术中专门的支撑结构,简化了硐室的支护结构,且对起重机的支撑十分可靠。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可选的示例,所述第一竖直段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竖直段的高度。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可选的示例,所述巷道的顶壁向上拱起。根据本技术进一步的示例,所述巷道的顶壁的纵截面为拱形。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台阶面形成为平面,用于承载吊车梁和起重机的重量。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所述台阶面形成为凹面,可以避免吊车梁在巷道的宽度方向上活动,使得整个结构更加稳定、可靠。根据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所述巷道的所述上部空间和所述下部空间均由围岩挖空而成,所述台阶面由所述围岩构成,不仅用于支撑吊车梁和起重机结构可靠、稳定,且节省了独立的支撑结构,大大地简化了支撑结构。可选地,所述巷道的内壁面上设有混凝土支护层。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硐室断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硐室;10:巷道;10a:上部空间;10b:下部空间;10c:台阶面;11:第一竖直段;12:第二竖直段;13:顶壁;20:围岩;30:支护层;40:吊车梁;50:起重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硐室100。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硐室100,硐室100的内部限定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巷道10,巷道10包括上部空间10a和下部空间10b,上部空间10a与下部空间10b相互连通,上部空间10a位于下部空间10b的上方,上部空间10a的宽度大于下部空间10b的宽度。进一步地,巷道10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上部空间10a和下部空间10b之间分别通过连接处相连,在两个连接处分别形成有向上的台阶面10c,硐室100内的吊车梁40和起重机50设在上部空间10a内,吊车梁40的两端分别支撑在两侧的台阶面10c上,利用硐室100内下部空间10b侧墙段或围岩20作为起重机50的支撑,使得硐室100的空间被充分利用,提高了硐室100断面利用率,平面有效面积增大。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硐室100,通过巷道10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于上部空间10a和下部空间10b的连接处分别形成向上的台阶面10c,这样,吊车梁40的两端即可支撑在两侧的台阶面10c上,硐室100内无需设置独立的支撑结构,简化了硐室100内的支护结构,充分利用硐室100空间,此外,能够有效的减小硐室100的整体跨度,硐室100的开挖量和支护材料的消耗量减少,有利于加快硐室100工程施工进度。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巷道10在宽度方向上的侧壁包括第一竖直段11、过渡段和第二竖直段12,第一竖直段11、过渡段和第二竖直段12由上到下依次相连形成巷道10的侧壁,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第一竖直段11之间限定出上部空间10a,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第二竖直段12之间为下部空间10b,第一竖直段11和第二竖直段12之间通过过渡段相连,过渡段被构造成台阶面10c。由此,通过过渡段形成的台阶面10c,可以将吊车梁40的两端分别支撑在台阶面10c上即可,这样实现对起重机50的支撑,省去了相关技术中专门的支撑结构,简化了硐室100的支护结构,且对起重机50的支撑十分可靠。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可选的示例,第一竖直段11的高度小于第二竖直段12的高度,这样可以保证台阶面10c位于预定的高度,同时将起重机50支撑在预定的高度,便于吊起重物,此外,通过将第一竖直段11的高度设置成小于第二竖直段12高度,可以留出更多的下部空间10b便于人工进行操作。参照图1,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可选的示例,巷道10的顶壁13向上拱起形成拱形部,这样可以避免起重机50的下车紧贴巷道10的顶壁13,即起重机50的小车可以在拱形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硐室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硐室限定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巷道,所述巷道包括连通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所述上部空间位于所述下部空间的上方,所述上部空间的宽度大于所述下部空间的宽度,所述巷道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于所述上部空间和所述下部空间的连接处分别形成向上的台阶面,所述硐室内的吊车梁和起重机设在所述上部空间内,且所述吊车梁的两端分别支撑在两侧的所述台阶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硐室限定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巷道,所述巷道包括连通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所述上部空间位于所述下部空间的上方,所述上部空间的宽度大于所述下部空间的宽度,所述巷道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于所述上部空间和所述下部空间的连接处分别形成向上的台阶面,所述硐室内的吊车梁和起重机设在所述上部空间内,且所述吊车梁的两端分别支撑在两侧的所述台阶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在宽度方向上的侧壁包括:由上到下依次相连的第一竖直段、过渡段和第二竖直段,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段之间限定出所述上部空间,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二竖直段之间为所述下部空间,所述过渡段连接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建英王建中杜贵文过曾明崔传杰王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