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型耳用吸引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5176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0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型耳用吸引头,包括呈空心结构的负压腔体,负压腔体的一端插入有导管,负压腔体的另一端设有进气口,并安装有用于调节进气口大小的调节组件,负压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连接抽气泵的抽气口;所述导管的前端弯折,且弯折处的轴线夹角为125~145℃;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相互滑动配合的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第二挡板远离第一挡板的一端穿过并伸出负压腔体,所述第一挡板与负压腔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与负压腔体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携带方便,使用时可快捷调整吸引速度,不易损伤外耳道皮肤,避免交叉感染,节省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

An adjustable ear suction head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djustable ear suction head, which includes a negative pressure cavity with hollow structure, one end of the negative pressure cavity is inserted with a catheter, the other end of the negative pressure cavity is provided with a intake port, and an adjusting assembly for adjusting the size of the air intake is installed, and a suction outlet for the suction pump is provided on the side wall of the negative pressure cavity. The front end of the catheter is bent, and the axis angle of the axis of the bend is 125~145 C; the adjusting assembly includes a first baffle and a two baffle with each other sliding together, the second baffle is far away from one end of the first baffle and extends the negative pressure cavity, the first baffl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negative pressure cavity, the second baffle and the negative pressure chamber. Body sliding connection. The utility model is convenient to carry, can quickly adjust the speed of attraction, not easily damage the skin of the outer ear canal, avoid cross infection, and save the working time of the medical and nursing staf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型耳用吸引头
本技术属于医疗用品
,具体涉及一种可调型耳用吸引头。
技术介绍
耳科手术和耳科检查,以及耳道内吸除脓液时,均需要使用吸引器进行操作。目前,临床上常用一次性冲洗针代替耳用吸引头,这样存在以下缺陷:1.冲洗针头的金属针头易碰伤外耳道皮肤,引起患者疼痛及感染;2.无法调节负压,负压过大易引起患者外耳道损伤及患者眩晕发生意外,负压过小则无法吸出外耳道分泌物。虽然申请号为201220097726.8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软头耳科吸引器,该吸引器的吸引头为软头,避免了冲洗针头的金属针头易碰伤外耳道皮肤,但是该吸引头与管体为一条直线上的设计,在耳道内不能够对耳道侧壁进行有效的吸引操作。申请号为201420381474.0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耳科用吸引器,包括管体和管体左端的吸引头,吸引头端部设有圆形的吸引罩,管体的右端与负压管连通;虽然这样方便手持吸引头进行吸引操作,但难以同时控制管体内的负压。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便捷有效地进行耳部吸引操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调型耳用吸引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调型耳用吸引头,包括呈空心结构的负压腔体,负压腔体的一端插入有导管,负压腔体的另一端设有进气口,并安装有用于调节进气口大小的调节组件,负压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连接抽气泵的抽气口;所述导管的前端弯折,且弯折处的轴线夹角为125~145℃;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相互滑动配合的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第二挡板远离第一挡板的一端穿过并伸出负压腔体,所述第一挡板与负压腔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与负压腔体滑动连接。优选地,所述导管为透明的,且导管前端的管口采用圆角过渡。优选地,负压腔体的外壁上设有防滑凸纹。优选地,第二挡板与第一挡板相接处的侧面上设有滑槽,第一挡板上设有与滑槽相适配的凸起。优选地,第二挡板伸出负压腔体的一端设有长孔。进一步,所述导管由聚氯乙烯管制成,所述负压腔体由橡胶制成。本技术使用医用聚氯乙烯(PVC)材质制成全透明的导管,可清晰看到导管中间流经的吸引物质,避免使用时遮挡光线以及医生的视线;导管前端采用圆角达到钝化目的,不易损伤外耳道皮肤,避免不良并发症的发生;通过负压腔体一端的调节组件,可用手推拉第二挡板来控制负压大小,可快捷调整吸引速度。本技术方便携带,通过更换导管可以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结构设计合理,大大节省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实用性强,易于大规模推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负压腔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沿A-A线的剖面图;图5是图4中第一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中第二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一种可调型耳用吸引头,包括呈空心结构的负压腔体2,负压腔体2的上端设有连接口201,并插入有导管1,负压腔体2的下端设有进气口203,并安装有用于调节进气口203大小的调节组件,负压腔体2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连接抽气泵的抽气口202;负压腔体2下部的外壁上设有防滑凸纹204。所述导管1的前端呈圆弧弯折104,导管1被圆弧弯折104分成两段,即第一管部101及第二管部102,第一管部101的轴向中心线与第二管部102的轴向中心线的夹角约为135℃。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相互滑动配合的第一挡板3及第二挡板4,所述第一挡板3包括呈圆形的第一板部301,第一板部301的左侧设有矩形的缺口304,第一板部301的外圆侧面与负压腔体2的内壁无缝连接,第一板部301的右侧延伸有矩形的连接部302,所述连接部302插入负压腔体2的侧壁,并与负压腔体2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4包括呈矩形的第二板部401,且第二板部401的右部插入缺口304中且与缺口304相适配,第二板部401的左端穿过并伸出负压腔体2,并与负压腔体2的侧壁滑动连接,第二板部401左端设有方便手指拉/推的长孔402;第二板部401的两侧沿第二板部401的滑动方向设有滑槽403,第一挡板3的缺口304上设有与滑槽403相适配的凸起303。其中,所述导管1为透明的,且第一管部101前端的管口采用圆角103过渡;所述导管1由聚氯乙烯管制成,所述负压腔体2由橡胶制成。本技术使用时,先向外拉动第二挡板4,使进气口203尽量打开,将抽气口202连接抽气泵,打开抽气泵,将导管1放入耳道,向内缓慢推到第二挡板4,观察到导管1中流经的吸引物质;吸引结束后,关闭抽气泵,同时移动导管1。通过调节第二板部401遮挡缺口304的大小来调节负压大小,避免了负压过大,引起患者外耳道损伤及患者眩晕发生意外,也可以避免负压过小,导致的无法吸出外耳道分泌物。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调型耳用吸引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型耳用吸引头,包括呈空心结构的负压腔体,负压腔体的一端插入有导管,其特征在于:负压腔体的另一端设有进气口,并安装有用于调节进气口大小的调节组件,负压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连接抽气泵的抽气口;所述导管的前端弯折,且弯折处的轴线夹角为125~145℃;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相互滑动配合的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第二挡板远离第一挡板的一端穿过并伸出负压腔体,所述第一挡板与负压腔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与负压腔体滑动连接;所述导管由聚氯乙烯管制成,所述负压腔体由橡胶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型耳用吸引头,包括呈空心结构的负压腔体,负压腔体的一端插入有导管,其特征在于:负压腔体的另一端设有进气口,并安装有用于调节进气口大小的调节组件,负压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连接抽气泵的抽气口;所述导管的前端弯折,且弯折处的轴线夹角为125~145℃;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相互滑动配合的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第二挡板远离第一挡板的一端穿过并伸出负压腔体,所述第一挡板与负压腔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与负压腔体滑动连接;所述导管由聚氯乙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琳底瑞青王巧苏王鑫郭晨辉王璐萍林小琦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