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环境保护净化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13722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6 1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水体环境保护净化处理装置,包括滚轮、支撑杆、漏斗、涡轮、第一进水管、筒体、过滤网、弹簧、活性炭层、弹性柱、把手、第二进水管、筒盖、卡扣、凹槽、限位孔、水管、喷头、水阀、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和观察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筒体的内部安装涡轮,污水进入筒体中,经过过滤网、活性炭层的初步过滤,再打开涡轮,将污水搅拌,将水与污染物质快速搅拌分离,沉淀后,密度较大的污染物质落入漏斗中,密度较小的污染物质被活性炭层吸附,有效的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筒体的侧壁设有环形的水管,水管侧壁设有等距分布的喷头,使用结束后,打开水管,喷头喷水将筒体与漏斗清理干净,方便下次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体环境保护净化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净化处理装置,具体为水体环境保护净化处理装置,属于环保应用

技术介绍
水净化处理装置就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手段去除水中一些对生产、生活不需要的有害物质的一种工具,是为了适用于特定的用途而对水进行的沉降、过滤、混凝、絮凝、缓蚀以及阻垢等水质调理的过程。由于社会生产、生活与水密切相关,因此,水处理领域涉及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应用。现有的一些水净化处理装置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进行污水处理时,首先对污水进行沉淀,将污水中的一些杂质沉淀去除,但是有些污染与水结合的十分密切,且密度比水小,导致这些污染物质不能通过沉降与水分离或污染物质留在污水上层,从而不能有效处理的污水中污染物质,降低了污水的处理质量;且有些水净化处理装置将沉淀后的有害物质留在沉淀池底,难以清理,不方便再次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水体环境保护净化处理装置,本装置处理污水效果好,能有效的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且便于清理。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水体环境保护净化处理装置,包括筒体和筒盖,所述筒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漏斗,所述漏斗的底端固定连接三个支撑杆,且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安装滚轮;所述筒盖的外侧转动连接多个卡扣,且所述筒盖通过所述卡扣固定在所述筒体的顶端;所述筒体的顶端侧壁设有第二进水管,所述筒体的内侧壁对称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的内部设有限位孔;所述筒体的内侧壁滑动连接过滤网,且所述过滤网的底端安装活性炭层;所述过滤网的侧壁设有对称设有把手,所述把手的底端安装弹簧,且所述把手的底端侧壁设有弹性柱;所述弹簧与所述凹槽的底端连接,且所述弹性柱卡合所述限位孔;所述筒体的一侧连接第一进水管,所述筒体的内部安装环形水管;所述水管与所述第一进水管连通,且所述水管的侧壁设有等距分布的喷头;所述筒体的底端侧壁设有第一排水管,所述漏斗的底端居中处设有第二排水管,且所述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的侧壁设有水阀;所述筒体的底端内部设有涡轮,且所述筒体的侧壁设有观察窗。优选的,为了方便向所述筒体内部放入所述过滤网,所述把手位于所述凹槽内部。优选的,为了方便排水、进水,且有效的处理污水,所述第二进水管位于所述过滤网的上方,所述过滤网位于所述水管的上方,且所述水管位于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上方。优选的,为了方便从所述筒体中拿出所述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直径等于所述筒体的内径,所述筒体与筒盖连接时,所述把手的一端位于所述筒盖的内部,且不与筒盖抵触。优选的,为了方便排出漏斗中的污染物质,所述涡轮位于所述漏斗的内部,且所述漏斗与所述第二排水管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筒体的内部安装涡轮,污水进入筒体中,经过过滤网、活性炭层的初步过滤,再打开涡轮,将污水搅拌,将水与污染物质快速搅拌分离,沉淀后,密度较大的污染物质落入漏斗中,密度较小的污染物质被活性炭层吸附,有效的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筒体的侧壁设有环形的水管,水管侧壁设有等距分布的喷头,使用结束后,打开水管,喷头喷水将筒体与漏斗清理干净,方便下次使用;过滤网与凹槽滑动连接,且把手的底端安装弹簧,清理过滤网时,弹簧伸长,将过滤网弹出,方便人们从筒体中拿出过滤网,清理便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过滤网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凹槽结构示意图。图中:1、滚轮,2、支撑杆,3、漏斗,4、涡轮,5、第一进水管,6、筒体,7、过滤网,71、弹簧,72、活性炭层,73、弹性柱,74、把手,8、第二进水管,9、筒盖,10、卡扣,11、凹槽,111、限位孔,12、水管,13、喷头,14、水阀,15、第一排水管,16、第二排水管,17、观察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所示,水体环境保护净化处理装置,包括筒体6和筒盖9,所述筒体6的底端固定连接漏斗3,所述漏斗3的底端固定连接三个支撑杆2,且所述支撑杆2的底端安装滚轮1;所述筒盖9的外侧转动连接多个卡扣10,且所述筒盖9通过所述卡扣10固定在所述筒体6的顶端;所述筒体6的顶端侧壁设有第二进水管8,所述筒体6的内侧壁对称设有凹槽11,且所述凹槽11的内部设有限位孔111;所述筒体6的内侧壁滑动连接过滤网7,且所述过滤网7的底端安装活性炭层72;所述过滤网7的侧壁设有对称设有把手74,所述把手74的底端安装弹簧71,且所述把手74的底端侧壁设有弹性柱73;所述弹簧71与所述凹槽11的底端连接,且所述弹性柱73卡合所述限位孔111;所述筒体6的一侧连接第一进水管5,所述筒体6的内部安装环形水管12;所述水管12与所述第一进水管5连通,且所述水管12的侧壁设有等距分布的喷头13;所述筒体6的底端侧壁设有第一排水管15,所述漏斗3的底端居中处设有第二排水管16,且所述第一排水管15、所述第二排水管16的侧壁设有水阀14;所述筒体6的底端内部设有涡轮4,且所述筒体6的侧壁设有观察窗1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把手74位于所述凹槽11内部,且当所述弹性柱73卡合所述限位孔111时,所述弹簧71处于压缩状态。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第二进水管8位于所述过滤网7的上方,所述过滤网7位于所述水管12的上方,且所述水管12位于所述第一排水管15的上方。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过滤网7的直径等于所述筒体6的内径,所述筒体6与筒盖9连接时,所述把手74的一端位于所述筒盖9的内部,且不与筒盖9抵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涡轮4位于所述漏斗3的内部,且所述漏斗3与所述第二排水管16连通。本技术在使用时,将本装置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将筒盖9通过卡扣10固定在筒体6的顶端,从第二进水管8中向筒体6中加入适量的污水,将涡轮4接入电源,涡轮4转动,从而使污水在筒体4的内部快速转动,使水与污染物质快速分离,搅拌一端时间后,关闭涡轮4,使污水沉淀,密度较大的污染物质落入漏斗3中,密度较小的污染物质被活性炭层72吸附,沉淀一端时间后,打开第一排水管15侧壁的水阀14,将处理后的水排出;水排尽后,关闭第一排水管15侧壁的水阀14,再打开第二排水管16侧壁上的水阀14,将沉淀在漏斗3里的污染物质排出,再将第一进水管5接入水源,使水从喷头13中喷出,清理筒体6、漏斗3内壁,清理后的水从第二排水管16排出,关闭第二排水管16侧壁上的水阀14,方便人们下次使用本装置;当清理过滤网7时,先将筒体6与筒盖9分开,向上拉把手74,使弹性柱73与限位孔111分开,弹簧71伸长从而使过滤网7从筒体6内部弹出,再清理过滤网7、活性炭层72中的垃圾;清理结束后,将过滤网7放入筒体6中,把手74在凹槽11中滑动,向下压把手74压缩弹簧71,从而使弹性柱73与限位孔111卡合,再松开把手74,最后将筒盖9通过卡扣10连接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水体环境保护净化处理装置

【技术保护点】
水体环境保护净化处理装置,包括筒体(6)和筒盖(9),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6)的底端固定连接漏斗(3),所述漏斗(3)的底端固定连接三个支撑杆(2),且所述支撑杆(2)的底端安装滚轮(1);所述筒盖(9)的外侧转动连接多个卡扣(10),且所述筒盖(9)通过所述卡扣(10)固定在所述筒体(6)的顶端;所述筒体(6)的顶端侧壁设有第二进水管(8),所述筒体(6)的内侧壁对称设有凹槽(11),且所述凹槽(11)的内部设有限位孔(111);所述筒体(6)的内侧壁滑动连接过滤网(7),且所述过滤网(7)的底端安装活性炭层(72);所述过滤网(7)的侧壁设有对称设有把手(74),所述把手(74)的底端安装弹簧(71),且所述把手(74)的底端侧壁设有弹性柱(73);所述弹簧(71)与所述凹槽(11)的底端连接,且所述弹性柱(73)卡合所述限位孔(111);所述筒体(6)的一侧连接第一进水管(5),所述筒体(6)的内部安装环形水管(12);所述水管(12)与所述第一进水管(5)连通,且所述水管(12)的侧壁设有等距分布的喷头(13);所述筒体(6)的底端侧壁设有第一排水管(15),所述漏斗(3)的底端居中处设有第二排水管(16),且所述第一排水管(15)、所述第二排水管(16)的侧壁设有水阀(14);所述筒体(6)的底端内部设有涡轮(4),且所述筒体(6)的侧壁设有观察窗(17)。...

【技术特征摘要】
1.水体环境保护净化处理装置,包括筒体(6)和筒盖(9),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6)的底端固定连接漏斗(3),所述漏斗(3)的底端固定连接三个支撑杆(2),且所述支撑杆(2)的底端安装滚轮(1);所述筒盖(9)的外侧转动连接多个卡扣(10),且所述筒盖(9)通过所述卡扣(10)固定在所述筒体(6)的顶端;所述筒体(6)的顶端侧壁设有第二进水管(8),所述筒体(6)的内侧壁对称设有凹槽(11),且所述凹槽(11)的内部设有限位孔(111);所述筒体(6)的内侧壁滑动连接过滤网(7),且所述过滤网(7)的底端安装活性炭层(72);所述过滤网(7)的侧壁设有对称设有把手(74),所述把手(74)的底端安装弹簧(71),且所述把手(74)的底端侧壁设有弹性柱(73);所述弹簧(71)与所述凹槽(11)的底端连接,且所述弹性柱(73)卡合所述限位孔(111);所述筒体(6)的一侧连接第一进水管(5),所述筒体(6)的内部安装环形水管(12);所述水管(12)与所述第一进水管(5)连通,且所述水管(12)的侧壁设有等距分布的喷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玉殷鹏飞廖心湄刘巧魏琦伍施帆樊江莉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