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柱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104017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墙柱加固装置,包括一个圆形柱模块和两个墙体模块;圆形柱模块包括圆形柱侧模、水平木卡、第一竖向背楞和对拉螺栓,水平木卡设置在圆形柱侧模的外侧,第一竖向背楞设置在水平木卡的外侧,对拉螺栓穿过第一竖向背楞和圆形柱侧模、将圆形柱模块固定。墙体模块均包括墙体侧模、第二竖向背楞、水平背楞和对拉螺栓,第二竖向背楞设置在墙体侧模的外侧,水平背楞设置在第二竖向背楞的外侧,对拉螺栓穿过水平背楞和墙体侧模、将墙体模块固定。该装置用于墙柱混凝土的浇筑,材料简单易得,成本低,易于施工,保证施工质量,提高了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墙柱加固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墙柱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现代建筑的不断进步,建筑物造型已开始多元化发展,开始出现大量的异型构件。圆形柱与墙体节点处往往需要加固,目前采用钢管外抱箍配合对拉螺栓的方式进行加固,这种操作方法工序繁琐,钢筋交叉密集,混凝土浇筑难度较大,易涨模,而且墙柱成型质量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墙柱加固装置,以解决钢管外抱箍配合对拉螺栓的加固方式存在操作方法工序繁琐,钢筋交叉密集,混凝土浇筑难度较大,易涨模,而且墙柱成型质量差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墙柱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圆形柱模块和两个墙体模块;所述圆形柱模块包括圆形柱侧模、水平木卡、第一竖向背楞和对拉螺栓,所述水平木卡设置在圆形柱侧模的外侧,所述第一竖向背楞设置在水平木卡的外侧,所述对拉螺栓穿过第一竖向背楞和圆形柱侧模、将圆形柱模块固定;所述墙体模块均包括墙体侧模、第二竖向背楞、水平背楞和对拉螺栓,所述第二竖向背楞设置在墙体侧模的外侧,所述水平背楞设置在第二竖向背楞的外侧,所述对拉螺栓穿过水平背楞和墙体侧模、将墙体模块固定。优选地,所述圆形柱侧模由多个竖向的小模板拼合而成,包括第一圆形柱侧模和第二圆形柱侧模。优选地,所述水平木卡沿竖直方向等间距设置,包括第一水平木卡和第二水平木卡。优选地,所述第一竖向背楞为一组双钢管,双钢管的规格为48.0mm×3.2mm。优选地,所述对拉螺栓沿竖直方向设置,最底部的两道对拉螺栓的间距为200mm。优选地,所述对拉螺栓为高强螺栓,直径为14mm,所述对拉螺栓的外侧壁套有PVC管。优选地,所述墙体模块包括一块直行墙体模块和一块弧形墙体模块。优选地,所述直行墙体模块(8)的一端和弧形墙体模块(9)的一端均与圆形柱侧模连接,所述直行墙体模块(8)和弧形墙体模块(9)所形成的夹角为0°~180°。优选地,所述第二竖向背楞沿水平方向等间距设置,所述第二竖向背楞为单钢管,规格为48.0mm×3.2mm,间距为225mm。优选地,所述水平背楞沿竖直方向等间距设置,所述水平背楞为一组双钢管或光圆钢筋,双钢管的规格为48.0mm×3.2mm,光圆钢筋的直径为2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特点和有益效果为:(1)墙柱加固装置的圆形柱侧模采用等规格的小模板拼接而成,墙柱侧模采用等规格的大模板拼接而成,使得圆形柱侧模所形成的圆形的直径与圆形柱的外径相适应,墙柱侧模紧紧贴合在墙体两侧,提高圆形柱和墙体的成型质量。(2)墙柱加固装置的水平木卡可以增强圆形柱侧模的侧向刚度,通过水平木卡将结构转变规则的方正结构,便于对拉螺栓的安装。(3)墙柱加固装置的材料简单易得,成本低,所使用的模板均可提前批量制作,提高施工效率。施工方法简单,加固效果良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墙柱加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墙柱加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墙柱加固装置的水平木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注:11-第一圆形柱侧模、12-第二圆形柱侧模、21-第一水平木卡、22-第二水平木卡、3-第一竖向背楞、4-对拉螺栓、5-墙体侧模、6-第二竖向背楞、7-水平背楞、8-直行墙体模块、9-弧形墙体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新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专利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及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如图1-3所示,一种墙柱加固装置,包括圆形柱模块和墙体模块;圆形柱模块包括圆形柱侧模、水平木卡、第一竖向背楞(3)和对拉螺栓(4),水平木卡设置在圆形柱侧模的外侧,第一竖向背楞(3)设置在水平木卡的外侧,对拉螺栓(4)穿过第一竖向背楞(3)和圆形柱侧模、将圆形柱模块固定。圆形柱侧模由多个竖向的100mm~150mm宽的小模板拼合而成,同时在模板内侧粘贴胶合板,保证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柱子侧面光滑。圆形柱侧模包括第一圆形柱侧模(11)和第二圆形柱侧模(12)。水平木卡沿竖直方向等间距设置,间距为200mm左右,包括第一水平木卡(21)和第二水平木卡(22)。第一竖向背楞(3)为一组双钢管,双钢管的规格为48.0mm×3.2mm。对拉螺栓(4)沿竖直方向设置,最底部的两道对拉螺栓(4)的间距为200mm。对拉螺栓(4)为高强螺栓,直径为14mm,对拉螺栓(4)的外侧壁套有PVC管。墙体模块包括一块直行墙体模块(8)和一块弧形墙体模块(9)。直行墙体模块(8)和弧形墙体模块(9)均包括墙体侧模(5)、第二竖向背楞(6)、水平背楞(7)和对拉螺栓(4),第二竖向背楞(6)设置在墙体侧模(5)的外侧,水平背楞(7)设置在第二竖向背楞(6)的外侧,对拉螺栓(4)穿过水平背楞(7)和墙体侧模(5)、将墙体模块固定。直行墙体模块(8)的一端和弧形墙体模块(9)的一端均与圆形柱侧模连接,直行墙体模块(8)和弧形墙体模块(9)所形成的夹角为0°~180°。第二竖向背楞(6)沿水平方向等间距设置,第二竖向背楞(6)为单钢管,规格为48.0mm×3.2mm,间距为225mm。水平背楞(7)沿竖直方向等间距设置,水平背楞(7)为一组双钢管或光圆钢筋,双钢管的规格为48.0mm×3.2mm,光圆钢筋的直径为20mm。墙柱加固装置具体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墙柱侧模板的设计→水平木卡的设计→对拉螺杆的设计→竖向背楞、水平背楞的设计。(1)墙柱侧模板的设计。根据墙柱交接尺寸,将圆形柱侧模分别切为多块,各板块可采用成品模板切割而成,或者采用将模板切割成100mm~150mm宽左右小模板拼接而成,同时在模板内侧粘贴胶合板,保证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柱子侧面光滑。当墙体为直行墙时,从圆形柱与墙体交接处开始排版,由于常用模板尺寸为915mm×1830mm×18mm,尽量将排版尺寸设为915mm,减少模板切割。当墙体为弧形墙时,从柱子交接处开始排版,由于常用模板尺寸为915mm×1830mm×18mm,尽量将排版尺寸设为915mm,减少模板切割,同时在模板上按照间距100mm左右切缝,缝深10mm,缝宽3mm,将模板按照弧形墙角度进行弯曲。(2)水平木卡的设计。由于混凝土进行浇筑时,对模板有较大的侧向压力,所以需要在模板侧面设置水平木卡,增强模板的侧向刚度。水平木卡的块数和尺寸可以根据墙柱交接位置实际尺寸而定,圆弧处模板弯折为直线,通过水平木卡将异型结构转变为方正结构,以便对拉螺杆安装,同时在侧面钉一块竖向模板,将所有水平木卡连成整体,水平木卡安装与柱子侧模外边,竖向间距以200mm左右为宜。(3)对拉螺栓的设计。墙柱对拉螺杆采用直径为14mm的高强螺杆,最底端的对拉螺栓距离地面200mm,对拉螺栓外面套有PVC管,待拆模后取出对拉螺杆重复使用,并将螺栓孔堵塞,下部三排对拉螺杆加双螺帽固定。由于墙柱底部受力较大,墙柱模板最底部两道拉螺杆按照200m×450mm间距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墙柱加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墙柱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圆形柱模块和两个墙体模块;所述圆形柱模块包括圆形柱侧模、水平木卡、第一竖向背楞(3)和对拉螺栓(4),所述水平木卡设置在圆形柱侧模的外侧,所述第一竖向背楞(3)设置在水平木卡的外侧,所述对拉螺栓(4)穿过第一竖向背楞(3)和圆形柱侧模、将圆形柱模块固定;所述墙体模块均包括墙体侧模(5)、第二竖向背楞(6)、水平背楞(7)和对拉螺栓(4),所述第二竖向背楞(6)设置在墙体侧模(5)的外侧,所述水平背楞(7)设置在第二竖向背楞(6)的外侧,所述对拉螺栓(4)穿过水平背楞(7)和墙体侧模(5)、将墙体模块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墙柱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圆形柱模块和两个墙体模块;所述圆形柱模块包括圆形柱侧模、水平木卡、第一竖向背楞(3)和对拉螺栓(4),所述水平木卡设置在圆形柱侧模的外侧,所述第一竖向背楞(3)设置在水平木卡的外侧,所述对拉螺栓(4)穿过第一竖向背楞(3)和圆形柱侧模、将圆形柱模块固定;所述墙体模块均包括墙体侧模(5)、第二竖向背楞(6)、水平背楞(7)和对拉螺栓(4),所述第二竖向背楞(6)设置在墙体侧模(5)的外侧,所述水平背楞(7)设置在第二竖向背楞(6)的外侧,所述对拉螺栓(4)穿过水平背楞(7)和墙体侧模(5)、将墙体模块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墙柱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柱侧模由多个竖向的小模板拼合而成,包括第一圆形柱侧模(11)和第二圆形柱侧模(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墙柱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木卡沿竖直方向等间距设置,包括第一水平木卡(21)和第二水平木卡(2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墙柱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向背楞(3)为一组双钢管,双钢管的规格为48.0mm×3.2mm。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俊黄奇荣刘曦郭利伟刘辉辉秦湜刘勇郭振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