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组合生化与污泥静态沉淀分离处理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10103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污水组合生化与污泥静态沉淀分离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有潜水推流器和池体,池体左侧上方的主进水管,池体内部的缺氧生化区,厌氧生化区及次进水管,池体内部中间的MBBR生化区及装填的悬浮填料,导流板,空气曝气器,池体内部的沉淀分离区及斜板填料;在后端集成了生物膜接触氧化与间歇式静态沉淀工艺,包括有生物膜填料,空气曝气器,以及末端的间歇式静态沉淀分离区。在前端采用缺氧、厌氧,移动床生物膜(MBBR)与活性污泥混合的A2O生化处理工艺,以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进行污水的大流量循环回流粗略高速处理;在后端采用生物膜接触氧化处理工艺,污水以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较小流量进行直流精细延时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水组合生化与污泥静态沉淀分离处理一体化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污水组合生化与污泥静态沉淀分离处理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污水生化处理方法中,采用厌氧一缺氧一好氧活性污泥法,进行生物去碳脱氮除磷的A2O(Anaerobic-Anoxic-Oxic)污水处理工艺,是现有污水处理常用的工艺,其A2O工艺的优点,是在反硝化过程中充分利用硝化液中的硝态氧来氧化BOD5,回收了部分硝化反应的需氧量,反硝化反应所产生的碱度可以部分补偿硝化反应消耗的碱度,因此对含氮浓度不高的污水可以不用另外加碱调节pH。该工艺在系统上是最简单的除磷脱氮工艺,总的水力停留时间小于其它同类工艺(如巴登甫除磷脱氮工艺);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的条件下,丝状菌不能大量繁殖,无污泥膨胀之虞,SVI-值小于100,利于处理后污水与污泥的分离;运行中在厌氧段和缺氧段内只需轻缓搅拌,运行费用低。由于厌氧、缺氧、好氧反应池分设置,因此其除磷脱氮效果较高而稳定。但是现有的污水处理工艺处理时间长,处理效率低,能耗大,不利于节能减排的实现,仍然存在污水去碳、脱氮和除磷的处理效率低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污水组合生化与污泥静态沉淀分离处理一体化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污水组合生化与污泥静态沉淀分离处理一体化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污水处理时间长,处理效率低,能耗大,不利于节能减排的实现,污水去碳、脱氮和除磷的处理效率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污水组合生化与污泥静态沉淀分离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潜水推流器和池体,所述池体的左侧上方设置有主进水管,所述池体的内部第一流道设置有缺氧生化区,所述潜水推流器安装在缺氧生化区的内部,所述缺氧生化区的右侧设置有厌氧生化区,所述池体上靠近厌氧生化区的上方设置有次进水管,所述池体的内部第二流道厌氧生化区的左侧设置有MBBR生化区,所述MBBR生化区的两侧均设置有导流板,所述MBBR生化区的内部装填有悬浮填料,所述MBBR生化区的内部导流板的左侧设置有空气曝气器,所述池体的内部第二流道左侧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斜板填料,所述池体的内部第三流道设置有接触氧化区,所述接触氧化区的右侧设置有沉淀溢流区,所述接触氧化区与沉淀溢流区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流孔洞,所述沉淀溢流区的右上方设置有污泥井,所述沉淀溢流区的右侧设置有出水管。优选的,所述沉淀溢流区分为两个或多个沉淀溢流室。优选的,所述出水管至少设置有两个,且出水管分别安装在两个沉淀溢流室的右侧。优选的,所述厌氧生化区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厌氧生化区均匀安装在池体的内部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右侧。优选的,所述缺氧生化区与厌氧生化区通过过流孔洞连接。优选的,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控制阀。优选的,所述空气曝气器至少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空气曝气器分别安装在MBBR生化区和接触氧化区的内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在污水A2O2组合生化处理工艺中,在前端采用缺氧、厌氧,移动床生物膜(MBBR)与活性污泥混合的A2O生化处理工艺,以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进行污水的大流量循环回流粗略处理,形成具有较高和稳定的污水去碳、脱氮和除磷的处理效率的高负荷处理区;而在后端的O2段采用固定床生物膜接触氧化工艺,以较长的水力停留和生物降解时间,进行污水小流量单向精细延时处理,形成具有很高的碳、氮、磷等污水中污染物去除率的低负荷区;在污水A2O2组合生化处理工艺中,由于将污水处理去除污染物需求的高、低负荷工艺功能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并进行了工艺装置的优化组合和系统一体化集成,从而实现了以较低的投资成本建造污水处理装置,和在低能耗、低运行费用条件下,高效去除污染物的同时,保证了较高的污染物去除率;(2)在污水A2O2组合生化处理工艺中,由相互连通的活性污泥生化缺氧生化区、厌氧生化区,第一、第二移动床生物膜(MBBR)与活性污泥氧化区,中间污泥分离区构成的类似O形的环状回转流道,将污泥污水混合液沉淀分离,与污水A2O生化处理工艺集成为一体化的装置,可进行污水的大流量循环回流处理,大大增强了装置的污水处理效率和耐冲击负荷能力,而且将污泥回流与污泥污水混合液回流设备合二为一,可减少污泥回流设备的投资和节省污泥回流设备运行能耗;(3)在污水A2O2组合生化处理工艺中,由于在前端的O1段采用集聚磷、碳化和硝化等好氧生化和同时缺氧反硝化的移动床生物膜(MBBR)工艺,具有更高更稳定的污水去碳、脱氮和除磷的处理效率;(4)在污水连续流A2O2组合生化处理工艺中,由于在后端的O2段采用产生污泥较少的固定床生物膜接触氧化工艺,和污泥污水混合液间歇静态沉淀一体化的分离装置,进行少量悬浮污泥沉降分离,因此不必单独设置具有一定沉降区域和保持足够停留时间能使悬浮污泥沉降下来的澄清沉淀池,因而可以减少污水处理装置的容积空间尺寸和占地面积,节省工程建造投资成本;(5)在污水A2O2组合生化处理工艺中,由于污泥污水混合液间歇静态沉淀分离装置可以获得较好的澄清洁净出水品质,因此可以将污水进行连续的生化净化处理与污泥污水混合液间歇静态沉淀与分离净化处理进行系统的组合与集成,实现了在污水连续流进行生化反应净化处理条件下,以间歇式静态沉淀方式进行污泥污水混合液沉淀与分离的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a-a面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b-b面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c-c面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d-d面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流程图。图中:1-主进水管、2-潜水推流器、3-缺氧生化区、4-导流板、5-次进水管、6-厌氧生化区、7-污泥井、8-出水管、9-沉淀溢流区、10-过流孔洞、11-MBBR生化区、12-空气曝气器、13-接触氧化区、14-悬浮填料、15-斜板填料、16-池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污水组合生化与污泥静态沉淀分离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潜水推流器2和池体16,池体16的左侧上方设置有主进水管1,池体16的内部第一流道设置有缺氧生化区3,潜水推流器2安装在缺氧生化区3的内部,缺氧生化区3的右侧设置有厌氧生化区6,池体16上靠近厌氧生化区6的上方设置有次进水管5,池体16的内部第二流道厌氧生化区6的左侧设置有MBBR生化区11,MBBR生化区11的两侧均设置有导流板4,MBBR生化区11的内部装填有悬浮填料14,MBBR生化区11的内部导流板4的左侧设置有空气曝气器12,池体16的内部第二流道左侧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斜板填料15,池体16的内部第三流道设置有接触氧化区13,接触氧化区13的右侧设置有沉淀溢流区9,接触氧化区13与沉淀溢流区9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流孔洞10,沉淀溢流区9的右上方设置有污泥井7,沉淀溢流区9的右侧设置有出水管8。为了分别控制沉淀溢流区9的沉淀溢流室出水,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沉淀溢流区9分为两个或多个沉淀溢流室;为了提高处理效率,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污水组合生化与污泥静态沉淀分离处理一体化装置

【技术保护点】
污水组合生化与污泥静态沉淀分离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潜水推流器(2)和池体(16),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6)的左侧上方设置有主进水管(1),所述池体(16)的内部第一流道设置有缺氧生化区(3),所述潜水推流器(2)安装在缺氧生化区(3)的内部,所述缺氧生化区(3)的右侧设置有厌氧生化区(6),所述池体(16)上靠近厌氧生化区(6)的上方设置有次进水管(5),所述池体(16)的内部第二流道厌氧生化区(6)的左侧设置有MBBR生化区(11),所述MBBR生化区(11)的两侧均设置有导流板(4),所述MBBR生化区(11)的内部装填有悬浮填料(14),所述MBBR生化区(11)的内部导流板(4)的左侧设置有空气曝气器(12),所述池体(16)的内部第二流道左侧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斜板填料(15),所述池体(16)的内部第三流道设置有接触氧化区(13),所述接触氧化区(13)的右侧设置有沉淀溢流区(9),所述接触氧化区(13)与沉淀溢流区(9)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流孔洞(10),所述沉淀溢流区(9)的右上方设置有污泥井(7),所述沉淀溢流区(9)的右侧设置有出水管(8)。

【技术特征摘要】
1.污水组合生化与污泥静态沉淀分离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潜水推流器(2)和池体(16),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6)的左侧上方设置有主进水管(1),所述池体(16)的内部第一流道设置有缺氧生化区(3),所述潜水推流器(2)安装在缺氧生化区(3)的内部,所述缺氧生化区(3)的右侧设置有厌氧生化区(6),所述池体(16)上靠近厌氧生化区(6)的上方设置有次进水管(5),所述池体(16)的内部第二流道厌氧生化区(6)的左侧设置有MBBR生化区(11),所述MBBR生化区(11)的两侧均设置有导流板(4),所述MBBR生化区(11)的内部装填有悬浮填料(14),所述MBBR生化区(11)的内部导流板(4)的左侧设置有空气曝气器(12),所述池体(16)的内部第二流道左侧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斜板填料(15),所述池体(16)的内部第三流道设置有接触氧化区(13),所述接触氧化区(13)的右侧设置有沉淀溢流区(9),所述接触氧化区(13)与沉淀溢流区(9)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流孔洞(10),所述沉淀溢流区(9)的右上方设置有污泥井(7),所述沉淀溢流区(9)的右侧设置有出水管(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组合生化与污泥静态沉淀分离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溢流区(9)分为两个或多个沉淀溢流室。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组合生化与污泥静态沉淀分离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8)至少设置有两个,且出水管(8)分别安装在两个沉淀溢流室的右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组合生化与污泥静态沉淀分离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雷杨洪文叶威杨艳华徐小兰杨广杨易宋凯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水云涧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