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船两用放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10044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船两用放灰系统,包括电厂中转灰库,电厂中转灰库的顶部设置有厂区输灰管卸料终端,电厂中转灰库上还设置有压缩空气进气管道、真空释放阀、电加热器以及气化风机,所述电厂中转灰库的底部设置有出料端,所述出料端上设置有双侧卸料器,双侧卸料器的一侧通过第一放灰管道与驳船相连,双侧卸料器的另一侧通过第二放灰管道与汽车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只需要建立一座较小的电厂中转灰库,就可以实现水陆两种运输方式,大大减低了运输成本,也扩展了粉煤灰的客户半径,提高了锅炉煤灰的利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船两用放灰系统
本技术涉及燃煤发电厂的
,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临江/临河电厂的灰渣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大部分我国南方的的电厂和少数北方的电厂建在江边或者河边,临江/临河发电厂的灰渣外运时,一般采用汽车或者驳船来运输,两种运输方式各有优缺点。汽车运输灰渣,缺点是成本高,污染大,劳动强度大,运输距离短,单次运量小等,优点是运输及时,受外界和天气影响较少,不用建很大的中转灰库,节省投资;而驳船灰渣运输,缺点是受外界气象及河流水文情况影响大,社会驳船数量相对汽车较少,不利于及时调度,需要建最大间隔时间的灰库,一次土建投资很大,优点是,运输成本低,运运输距离长,单次运量大。这两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均很明显,显然用单一的运输方式运输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生产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临江/临河电厂的车船两用放灰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临江电厂汽车运输和驳船运输灰渣存在不足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车船两用放灰系统,包括电厂中转灰库,电厂中转灰库的顶部设置有厂区输灰管卸料终端,电厂中转灰库上还设置有压缩空气进气管道、真空释放阀、电加热器以及气化风机,电厂中转灰库的底部设置有出料端,所述出料端上设置有双侧卸料器,双侧卸料器的一侧通过第一放灰管道与驳船相连,双侧卸料器的另一侧通过第二放灰管道与汽车相连。优选的是,还包括车用收尘风机,车用收尘风机的输入端与所述汽车相连,车用收尘风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厂中转灰库相连通。优选的是,还包括船用收尘风机,船用收尘风机的输入端与所述驳船相连,船用收尘风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厂中转灰库相连通。优选的是,第一放灰管道靠近所述驳船的一端为金属软管。优选的是,所述船用收尘风机的输入端与所述驳船通过金属软管相连通。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1)用简单的技术实现了水陆两种运输方式本技术在中转灰库的出料端设置双侧卸料器,这样采用一座较小的中转灰库,就可以实现水陆两种运输方式,大大减低了运输成本,也扩展了粉煤灰的客户半径,提高了锅炉煤灰的利润;(2)减少放灰过程中的溢尘问题本技术解决了卸灰过程中的溢尘问题,现有技术船运灰时,溢尘管一般通往河底,污染河道,对河流生态造成了危害,本系统通过增设船用收尘风机解决了这一问题,把装船过程中的溢尘,通过风机送回中转灰库内;本技术还设置有车用收尘风机,还能将装车过程中的溢尘通过风机送回中转灰库,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附图说明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内容,并且随着对本技术的更全面理解,本技术的其它目的及结果将更加明白及易于理解。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标号指示相似或相应的特征或功能。其中,电厂中转灰库1,厂区输灰管卸料终端2,压缩空气进气管道3,真空释放阀4,电加热器5,气化风机6,出料端7,双侧卸料器8,驳船9,汽车10,库顶扁布袋除尘器11,库底流化槽12,车用干灰散装机13,车用收尘风机14,船用收尘风机15,金属软管16。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一种车船两用放灰系统,包括电厂中转灰库1,电厂中转灰库1的顶部设置有厂区输灰管卸料终端2,电厂中转灰库1上还设置有压缩空气进气管道3、真空释放阀4、电加热器5以及气化风机6,电厂中转灰库1的底部设置有出料端7,出料端7上设置有双侧卸料器8,双侧卸料器8的一侧通过第一放灰管道与驳船9相连,双侧卸料器8的另一侧通过第二放灰管道与汽车10相连。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每台锅炉设置一台电厂中转灰库1,该电厂中转灰库1可储存锅炉连续运行48h以上的灰量即可,电厂中转灰库1临江/临河建设,扩建方向平行于河道。电厂的灰渣通过厂区输灰管卸料终端2进入到电厂中转灰库1中,压缩空气进气管道3上靠近电厂中转灰库1的一端还设置有库顶扁布袋除尘器11,厂区压缩空气从压缩空气进气管道3中进入,经过库顶扁布袋除尘器11除尘再进入到电厂中转灰库1中,压缩空气不断的补入,有利于灰渣从厂区输灰管卸料终端2输送到电厂中转灰库1再从电厂中转灰库1中输出。电厂中转灰库1上还设置有真空释放阀4,当电厂中转灰库1内压强过大,可打开真空释放阀4进行泄压。由于灰渣容易在电厂中转灰库1中结块,电厂中转灰库1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库底流化槽12,气化风机6的出气端与电加热器5相连,此处的风机优选为罗茨气化风机,电加热器5再分别多个库底流化槽12连通,这样从气化风机6出来的风经过电加热器5加热,从多个库底流化槽12送入到电厂中转灰库1中用以对灰渣进行加热,防止灰渣结块。电厂中转灰库1的底部设置有出料端7,出料端7上设置有双侧卸料器8,双侧卸料器8与出料端7垂直设置,双侧卸料器8的一侧朝向河/江设置且通过第一放灰管道与驳船9相连,当采用驳船9运输时,打开双侧卸料器7的此侧出口将灰渣输送至驳船9中进行运输;双侧卸料器7的另一侧与通过第二放灰管道与车用干灰散装机13相连,车用干灰散装机13再与汽车10相连,当采用汽车10运输时,打开双侧卸料器7的该侧出口将灰渣输送至车用干灰散装机13中,再从车用干灰散装机13中将灰渣卸至汽车10中进行运输。本技术只需要建立一座较小的电厂中转灰库,就可以实现水陆两种运输方式,大大减低了运输成本,也扩展了粉煤灰的客户半径,提高了锅炉煤灰的利润。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车用收尘风机14,车用收尘风机14的输入端与汽车10相连,车用收尘风机14的输出端与电厂中转灰库1相连通,这样在灰渣装车时产生的溢尘就可以通过车用收尘风机14吸入到电厂中转灰库1中,防止溢尘污染空气。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船用收尘风机15,船用收尘风机15的输入端与驳船9相连通,船用收尘风机15的输出端与电厂中转灰库1相连通。现有技术船运灰时,溢尘管一般通往河底,污染河道,对河流生态造成了危害。本技术在灰渣装船时产生的溢尘通过船用收尘风机15吸入到电厂中转灰库1中,避免了灰渣对河流的污染,符合环保的要求。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第一放灰管道靠近驳船的一端为金属软管16,金属软管16解决了驳船在装载时容易发生轻微位移而影响装载的问题,可以很好适应船的位置移动。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船用收尘风机15的输入端与驳船9通过金属软管16相连通,这样即使驳船发生轻微位移也不影响船用收尘风机吸入溢尘。如上参照附图以示例的方式描述根据本技术的车船两用放灰系统。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于上述本技术所提出的车船两用放灰系统,还可以在不脱离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基础上做出各种改进。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内容确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船两用放灰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船两用放灰系统,包括电厂中转灰库,电厂中转灰库的顶部设置有厂区输灰管卸料终端,电厂中转灰库上还设置有压缩空气进气管道、真空释放阀、电加热器以及气化风机,其特征在于,电厂中转灰库的底部设置有出料端,所述出料端上设置有双侧卸料器,双侧卸料器的一侧通过第一放灰管道与驳船相连,双侧卸料器的另一侧通过第二放灰管道与汽车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船两用放灰系统,包括电厂中转灰库,电厂中转灰库的顶部设置有厂区输灰管卸料终端,电厂中转灰库上还设置有压缩空气进气管道、真空释放阀、电加热器以及气化风机,其特征在于,电厂中转灰库的底部设置有出料端,所述出料端上设置有双侧卸料器,双侧卸料器的一侧通过第一放灰管道与驳船相连,双侧卸料器的另一侧通过第二放灰管道与汽车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船两用放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用收尘风机,车用收尘风机的输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亮王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华冶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