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志泓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08667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15: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包括能源模块,智能控制模块,储电模块以及转换模块;其中所述逆变器包括内部设置有电子元件和散热元器件的壳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一是通过防雷安装组件能够通过安装支架减小在雷雨天气中雷电对发电稳定性的干扰,增加发电系统的稳定性,二是通过设置接头组件与外接头相连接,外接头能够在接头组件的快捷拆卸安装的作用下,实现外接头与光伏逆变器之间的快捷对接和拆卸,从而使得光伏逆变器在与外接器件之间连接使用时更加的方便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光伏供电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光伏防雷安装支架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不可再生能源将逐渐接近枯竭,不管人类采取多么先进的节能技术,矿物能源仍旧会不断消耗,人类正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增加能源持续供给能力、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逐步恢复自然环境的重要措施,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些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得到大力发展。向太阳能包括其衍生的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索取电力是人类对电力需求的最终归宿。可再生能源发电会成为将来电力来源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优点已众所周知。而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永续、用之不尽的自然能源受到人们的青睐,它的应用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还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目前,大多数家庭利用太阳能主要是聚热,而少有的太阳能给家庭供电主要针对家庭中的一些大型交流用电器,供电方式单一,不能够同时给一些电子产品提供便捷的电源。然而,可再生能源发电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由季节、时段、环境瞬间突变造成发电、供电的间歇和不稳定,其对电网的影响不言而喻。尤其是将来以分布式电源形式存在的诸如家庭光伏发电、住宅小区光伏发电、企事业办公大楼光伏发电、企业厂房(包括加油站顶棚等)光伏发电的大面积普及推广后,其对大电网的影响度也势必上升。例如:在恶劣的雷雨天气中雷电对光伏组件的干扰,导致发电、供电的间歇和不稳定,对居民正常用电的生活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鉴于上述现有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因此,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能够通过安装支架减小在雷雨天气中雷电对发电稳定性的干扰以及便于拆卸更换和维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包括能源模块,其通过防雷安装组件设置于家庭屋顶端,能够接收太阳能且将其转化为电能用于家庭电能的供应源;且所述能源模块为若干太阳能板之间、以及所述太阳能板与所述防雷安装组件之间均通过节点依次排列形成,且所述节点还包括边缘节点、中节点和底节点,三者之间配合作用将若干所述太阳能板排列连接后安装于所述防雷安装组件上;智能控制模块,其输入端与所述能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能够将来源于所述能源模块转化的电能控制输出,且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还包括充电模块、放电模块、计量模块,三者均作为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的输出模块;储电模块,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且通过所述充电模块将所述智能控制模块中接收的电能存储备用;以及转换模块,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还包括直流转换器以及逆变器,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将所述储电模块中存储的电能通过所述放电模块分别输送至所述直流转换器以及所述逆变器中对应供给直流用电器和交流用电器使用;其中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还包括监控模块,其还包括互感器、载波脉冲信号检测装置、载波脉冲信号发送装置和电流检测装置,由所述智能控制模块母线上的信号通过所述互感器后,一方面流入所述载波脉冲信号检测装置中用以接收及解析直流载波信号,另一方面流入所述电流检测装置用以测量直流母线的直流电流值;且直流母线信号通过互感器后,再一方面流入拉弧信号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直流母线上是否出现拉弧现象;其中,所述逆变器包括内部设置有电子元件和散热元器件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一侧端面向内方向切除后形成凹槽、盖合于所述壳体上的壳盖以及与设置于所述凹槽内的接孔对接的接头组件,且所述接头组件的另一端与外接头连接;其中所述接头组件包括接线本体,其包括线端头和旋接件,所述线端头设置于所述接线本体一端,所述旋接件与所述线端头连接;以及套管,套设于所述接线本体外侧,其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两端对称的所述第一套管分别与所述接孔和所述外接头连接;所述第二套管位于所述线端头处,且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的外侧。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能源模块为设置于屋顶端的所述太阳能板阵列组成,并通过防雷安装组件防雷固定;所述智能控制模块为控制器,且控制芯片是为单片机;且所述计量模块能够与外接检测装置连接测量供电参数。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防雷安装组件还包括基座、立柱以及梁,所述基座内埋设置有对称的螺栓,且若干不同长度的所述立柱通过所述螺栓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并通过螺母锁紧;以及,所述梁包括斜梁和横梁,所述斜梁与所述立柱的顶端连接,且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若干所述横梁通过螺栓与设置于所述斜梁的上表面;所述立柱与所述斜梁之间通过角钢件连接,且由螺栓完成所述角钢件与所述斜梁之间的锁紧。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横梁延伸的方向与所述斜梁倾斜方向垂直,且所述横梁为“U”字型梁件;以及所述边缘节点还包括压件、螺钉、螺帽以及垫片,所述压件的顶端将所述太阳能板下压,其下端通过所述螺钉、所述螺帽以及所述垫片之间配合与所述横梁连接构成所述边缘节点;所述中节点为相邻两块所述太阳能板之间通过对称的两个所述压件分别压住后,通过所述螺钉、所述螺帽以及所述垫片配合与所述横梁连接构成;所述底节点还包括接套和套孔,所述套孔设置于所述接套上与所述横梁上的开口对应,且通过螺栓实现连接,能够将相邻所述横梁之间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基座的底面与屋面相接触,且其底面还设置防水卷材;其中所述太阳能板通过所述横梁平行所述斜梁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线端头为所述接线本体一端上沿内径向外扩张的部分,其还包括第一凹槽、凸块、固定销、限位块以及弹片;若干所述第一凹槽环形排列设置于所述线端头的边缘环面上,所述固定销与所述凸块设置于所述端头的侧面,且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固定销连接,所述弹片与所述凸块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旋接件与所述线端头相适应,其还包括第二凹槽、旋转空间、固定孔、限位槽以及对钩件,所述第二凹槽环形排列设置于所述旋接件的边缘环面上,所述旋转空间设置于所述旋接件的一侧面,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对钩件均设置于所述旋接件的另一侧面,且所述固定孔设置于所述旋接件的中心,贯穿并连通所述旋转空间与所述限位槽。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散热发生装置,所述散热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壳体内部散热元器件相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通风口,所述通风口设置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能源模块(100),其通过防雷安装组件(101)设置于家庭屋顶端,能够接收太阳能且将其转化为电能用于家庭电能的供应源;且所述能源模块(100)为若干太阳能板(102)之间、以及所述太阳能板(102)与所述防雷安装组件(101)之间均通过节点(103)依次排列形成,且所述节点(103)还包括边缘节点(103a)、中节点(103b)和底节点(103c),三者之间配合作用将若干所述太阳能板(102)排列连接后安装于所述防雷安装组件(101)上;智能控制模块(200),其输入端与所述能源模块(100)的输出端连接,能够将来源于所述能源模块(100)转化的电能控制输出,且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还包括充电模块(201)、放电模块(202)、计量模块(203),三者均作为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的输出模块;储电模块(300),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的输出端连接,且通过所述充电模块(201)将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中接收的电能存储备用;以及,转换模块(400),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的输出端连接,还包括直流转换器(401)以及逆变器(402),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将所述储电模块(300)中存储的电能通过所述放电模块(202)分别输送至所述直流转换器(401)以及所述逆变器(402)中对应供给直流用电器(401a)和交流用电器(402a)使用;其中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还包括监控模块(204),其还包括互感器(204a)、载波脉冲信号检测装置(204b)、载波脉冲信号发送装置(204c)和电流检测装置(204d),由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母线上的信号通过所述互感器(204a)后,一方面流入所述载波脉冲信号检测装置(204b)中用以接收及解析直流载波信号,另一方面流入所述电流检测装置(204d)用以测量直流母线的直流电流值;且直流母线信号通过互感器(204c)后,再一方面流入拉弧信号检测装置(204e)用以检测直流母线上是否出现拉弧现象;其中所述逆变器(402)包括内部设置有电子元件和散热元器件的壳体(500),所述壳体(500)的一侧端面向内方向切除后形成凹槽(501)、盖合于所述壳体(500)上的壳盖(600)以及与设置于所述凹槽(501)内的接孔(501a)对接的接头组件(A),且所述接头组件(A)的另一端与外接头(B)连接;其中所述接头组件(A)包括接线本体(700),其包括线端头(701)和旋接件(702),所述线端头(701)设置于所述接线本体(700)一端,所述旋接件(702)与所述线端头(701)连接;以及套管(400),套设于所述接线本体(700)外侧,其包括第一套管(401)和第二套管(402),两端对称的所述第一套管(401)分别与所述接孔(501a)和所述外接头(B)连接;所述第二套管(402)位于所述线端头(701)处,且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401)的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能源模块(100),其通过防雷安装组件(101)设置于家庭屋顶端,能够接收太阳能且将其转化为电能用于家庭电能的供应源;且所述能源模块(100)为若干太阳能板(102)之间、以及所述太阳能板(102)与所述防雷安装组件(101)之间均通过节点(103)依次排列形成,且所述节点(103)还包括边缘节点(103a)、中节点(103b)和底节点(103c),三者之间配合作用将若干所述太阳能板(102)排列连接后安装于所述防雷安装组件(101)上;智能控制模块(200),其输入端与所述能源模块(100)的输出端连接,能够将来源于所述能源模块(100)转化的电能控制输出,且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还包括充电模块(201)、放电模块(202)、计量模块(203),三者均作为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的输出模块;储电模块(300),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的输出端连接,且通过所述充电模块(201)将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中接收的电能存储备用;以及,转换模块(400),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的输出端连接,还包括直流转换器(401)以及逆变器(402),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将所述储电模块(300)中存储的电能通过所述放电模块(202)分别输送至所述直流转换器(401)以及所述逆变器(402)中对应供给直流用电器(401a)和交流用电器(402a)使用;其中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还包括监控模块(204),其还包括互感器(204a)、载波脉冲信号检测装置(204b)、载波脉冲信号发送装置(204c)和电流检测装置(204d),由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母线上的信号通过所述互感器(204a)后,一方面流入所述载波脉冲信号检测装置(204b)中用以接收及解析直流载波信号,另一方面流入所述电流检测装置(204d)用以测量直流母线的直流电流值;且直流母线信号通过互感器(204c)后,再一方面流入拉弧信号检测装置(204e)用以检测直流母线上是否出现拉弧现象;其中所述逆变器(402)包括内部设置有电子元件和散热元器件的壳体(500),所述壳体(500)的一侧端面向内方向切除后形成凹槽(501)、盖合于所述壳体(500)上的壳盖(600)以及与设置于所述凹槽(501)内的接孔(501a)对接的接头组件(A),且所述接头组件(A)的另一端与外接头(B)连接;其中所述接头组件(A)包括接线本体(700),其包括线端头(701)和旋接件(702),所述线端头(701)设置于所述接线本体(700)一端,所述旋接件(702)与所述线端头(701)连接;以及套管(400),套设于所述接线本体(700)外侧,其包括第一套管(401)和第二套管(402),两端对称的所述第一套管(401)分别与所述接孔(501a)和所述外接头(B)连接;所述第二套管(402)位于所述线端头(701)处,且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401)的外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源模块(100)为设置于屋顶端的所述太阳能板(102)阵列组成,并通过防雷安装组件(101)防雷固定;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为控制器,且控制芯片是为单片机;且所述计量模块(203)能够与外接检测装置连接测量供电参数。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雷安装组件(101)还包括基座(101a)、立柱(101b)以及梁(101c),所述基座(101a)内埋设置有对称的螺栓(101a-1),且若干不同长度的所述立柱(101b)通过所述螺栓(101a-1)设置于所述基座(101a)上并通过螺母锁紧;以及,所述梁(101c)包括斜梁(101c-1)和横梁(101c-2),所述斜梁(101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志泓
申请(专利权)人:赵志泓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