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线式沉降观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076829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6: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沉降观测系统的技术领域,公开了拉线式沉降观测系统,包括呈垂直布置的拉线、位于工作面上方的观测部件、固定在硬岩层中的锚固体、布置在待测位置上的沉降板以及呈垂直布置的拉线套;拉线的下端固定在锚固体上,拉线的上端延伸至工作面的上方,且活动连接于观测部件;拉线套活动套设在拉线的外部,拉线套的下端与沉降板固定连接,观测部件抵接在拉线套的上端,观测部件监测由拉线套的上端拉伸出来的拉线的长度,通过沉降板的沉降,带动拉线套的下降,通过观测部件监测由拉线套拉伸出来的拉线的长度,得到待测位置的沉降量以及沉降速率等信息,监测数据直接准确,降低工作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拉线式沉降观测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沉降观测系统的
,尤其涉及拉线式沉降观测系统。
技术介绍
在大面积地基进行软基处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淤泥及淤泥质土等高含水率、高孔隙比的高压缩性土层进行排水固结处理,排水固结主要处理方法主要采用真空预压、堆载预压或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进行处理。软基处理过程中,需要对软土层的沉降速率及累计沉降量(总压缩量)进行全过程监测,以控制堆载加载速率、推算工后沉降、提出卸载时间以及评价处理效果。目前,软基处理过程中,软土层沉降监测通常采用在地表放置沉降标,并采用影响区域外的工作基点对沉降标进行水准测量的方法。现有技术中,对于大面积地基的软基处理工程,采用上述常规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加载过程中导致沉降杆偏斜的情况时有发生,水准测量精度难以保证。2、引测距离远,人工观测工作量大。3、难以进行自动化实时监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拉线式沉降观测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软土层的沉降观测,存在测量精度低以及工作量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拉线式沉降观测系统,包括呈垂直布置的拉线、位于工作面上方的观测部件、固定在硬岩层中的锚固体、布置在待测位置上的沉降板以及呈垂直布置的拉线套;所述拉线的下端固定在锚固体上,所述拉线的上端延伸至工作面的上方,且活动连接于所述观测部件;所述拉线套活动套设在拉线的外部,所述拉线套的下端与所述沉降板固定连接,所述观测部件抵接在所述拉线套的上端,所述观测部件监测由所述拉线套的上端拉伸出来的拉线的长度。进一步的,所述拉线套的上端延伸至填土层的上方。进一步的,所述沉降板的下方设置下套管,所述沉降板的上方设置有上套管,所述上套管及下套管分别呈垂直布置;所述沉降板中设有垂直布置的通孔,所述拉线活动穿过所述通孔、所述上套管的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所述上套管的下端抵接在沉降板上,所述上套管活动布置在拉线套的外周;所述下套管的直径小于通孔的直径,所述下套管的下端抵接在硬岩层上,所述下套管的上端活动穿设在沉降板的通孔中,且所述上套管、通孔以及下套管呈同轴布置。进一步的,所述拉线套的上端延伸出所述上套管,且延伸至所述上套管的上方。进一步的,所述拉线套与置于所述拉线套内的拉线之间滑动配合。进一步的,置于所述拉线套内的拉线长度与拉线套的长度一致。进一步的,所述观测部件包括支撑架以及呈垂直布置的弹簧,所述支撑架抵接在所述拉线套的上端,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拉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且所述弹簧处于预压状态。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的下端设置有观测标志。进一步的,所述拉线上设置有刻度或标记。进一步的,所述拉线套为极低压缩性柔性材料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拉线式沉降观测系统,通过沉降板的沉降,带动拉线套的下降,进而通过观测部件监测由拉线套拉伸出来的拉线的长度,得到待测位置的沉降量以及沉降速率等信息,监测数据直接准确,大大减少误差源,保证测量准确,且测量量程不受限制,消除复杂施工工况的扰动影响,方便测量,降低施工的保护要求,大大降低工作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拉线式沉降观测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参照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提供较佳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拉线式沉降观测系统,用于大面积地基的软基处理过程,用于对软土层22的沉降量监测。地基包括硬岩层23、软土层22以及填土层21,沿自下而上的布置方向,硬岩层23、软土层22以及填土层21依序布置。拉线式沉降观测系统包括呈垂直布置的拉线106、观测部件、布置在待测位置上的沉降板100以及呈垂直布置的拉线套103,拉线套103固定在硬岩层23中,拉线106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拉线套103上,拉线106的上端朝上垂直布置,穿过软土层22以及填土层21,延伸至填土层21的上方,延伸至工作面的上方;在待测位置上布置有布置的沉降板100,拉线106活动穿过沉降板100;拉线套103布置在观测部件与沉降板100之间,且拉线套103的下端与沉降板100固定连接,拉线套103活动套设在拉线106的外周。在实际运用中,观测部件布置在工作面上方的基准位20,拉线106处于绷直状态,在软基处理过程中,待测位置沉降,沉降板100也随之下降,拉线套103随之沉降板100下降,这样,原先置于拉线套103内的拉线106则由拉线套103的上端拉伸出来,观测部件则可以监测该部分被拉伸出来的拉线106的长度,进而获取软土层22的沉降量。上述提供的拉线式沉降观测系统,通过沉降板100的沉降,带动拉线套103的下降,进而通过观测部件监测由拉线套103拉伸出来的拉线106的长度,得到待测位置的沉降量以及沉降速率等信息,监测数据直接准确,大大减少误差源,保证测量准确,且测量量程不受限制,消除复杂施工工况的扰动影响,方便测量,降低施工的保护要求,大大降低工作量。将沉降板100位置的沉降或位移量传导至拉线套103的另一端,以方便测量,且便于实现自动化监测。不仅适用于堆载预压的软基处理工程,而且适用于基坑水平位移或边坡水平位移的传导。本实施例中,拉线106采用高强度高刚度的专用测量拉线106,设刻度或标记。拉线108可采用混凝土等表面粗糙且方便埋设的材料,可采用插入浇筑式埋设,埋设深度深入稳定的不受工程影响的硬岩土层,确保锚固固定不松动。拉线套103采用极低压缩性柔性线材料,内径尽量保持与拉线106接近,使拉线套103与拉线106紧密贴合,但可自由纵向滑动。拉线套103的下端置于填土层21中,拉线套103的上端延伸至填土层21的上方,这样,便于观测部件对由拉线套103的上端拉伸出来的拉线106的长度进行监测。置于拉线套103内的拉线106长度与拉线套103的长度一致。本实施例中,沉降板100中设有垂直布置的通孔,拉线106活动穿过该通孔。在沉降板100的下方设置下套管101,在沉降板100的上方设置有上套管102,且上套管102及下套管101分别呈垂直布置,上套管102的直径大于通孔的直径,上套管102的下端抵接在沉降板100上,且上套管102活动布置在拉线套103的外周;下套管101的直径小于通孔的直径,下套管101的下端抵接在硬岩层23上,下套管101的上端活动穿设在沉降板100的通孔中,且上套管102、通孔以及下套管101呈同轴布置。这样,当沉降板100沉降时,随之沉降板100的下降,下套管101的上端通过沉降板100的通孔,逐渐插入上套管102中。通过设置上套管102以及下套管101,便于拉线106的布置,且便于拉线套103随着沉降板100的沉降而下降。本实施例中,拉线套103保证合适的内径,且拉线套103与置于拉线套103内部的拉线106之间滑动连接,这样,使拉线106具有横向相对移动空间,以减小或消除部分软土侧向位移导致的观测误差。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拉线套103的上端延伸出上套管102,且延伸至上套管102的上方,这样,便于对拉伸出拉线套103上端的拉线106的长度进行监测。本实施例中,观测部件包括弹簧105以及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拉线式沉降观测系统

【技术保护点】
拉线式沉降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垂直布置的拉线、位于工作面上方的观测部件、固定在硬岩层中的锚固体、布置在待测位置上的沉降板以及呈垂直布置的拉线套;所述拉线的下端固定在锚固体上,所述拉线的上端延伸至工作面的上方,且活动连接于所述观测部件;所述拉线套活动套设在拉线的外部,所述拉线套的下端与所述沉降板固定连接,所述观测部件抵接在所述拉线套的上端,所述观测部件监测由所述拉线套的上端拉伸出来的拉线的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1.拉线式沉降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垂直布置的拉线、位于工作面上方的观测部件、固定在硬岩层中的锚固体、布置在待测位置上的沉降板以及呈垂直布置的拉线套;所述拉线的下端固定在锚固体上,所述拉线的上端延伸至工作面的上方,且活动连接于所述观测部件;所述拉线套活动套设在拉线的外部,所述拉线套的下端与所述沉降板固定连接,所述观测部件抵接在所述拉线套的上端,所述观测部件监测由所述拉线套的上端拉伸出来的拉线的长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拉线式沉降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套的上端延伸至填土层的上方。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拉线式沉降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板的下方设置下套管,所述沉降板的上方设置有上套管,所述上套管及下套管分别呈垂直布置;所述沉降板中设有垂直布置的通孔,所述拉线活动穿过所述通孔、所述上套管的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所述上套管的下端抵接在沉降板上,所述上套管活动布置在拉线套的外周;所述下套管的直径小于通孔的直径,所述下套管的下端抵接在硬岩层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锦华余锦洲汪旭伟陆钊焦育峰孙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工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