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振动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70152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振动盘,其包括底座、水雾产生装置和烘干鼓风机,所述底座上设有料斗,料斗的内壁设有螺旋轨道,水雾产生装置的水雾出口朝着料斗的内部;料斗与底座之间设有振动驱动装置,振动驱动装置包括振动机构,振动机构包括电磁铁、弹性构件、衔铁,电磁铁与底座连接衔铁与料斗底部连接,弹性构件的一端与底座连接,弹性构件的另一端与料斗底部连接,电磁铁的铁芯朝着衔铁的方向;所述烘干鼓风机的出风口朝着螺旋轨道的出料处。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振动柔和,并使水雾在零件表面和螺旋轨道表面产生一层水膜,减少零件表面损伤,提高了合格率,降低了材料消耗和成本;零件经过烘干后输出,减小了对后道工序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振动盘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自动化
,尤其涉及一种振动盘。
技术介绍
在五金、塑胶、电子、机械、玩具、文具、电池、食品、连接器、医药、日常用品等行业制造过程中,需要用振动盘把无序工件自动有序定向排列整齐、准确地输送到下道工序,在此过程中,工件需要从料斗底部运动到出料口,工件和工件会相互摩擦,工件和螺旋轨道会相互摩擦,这种摩擦会损伤零件表面,从而让部分产品返工或者报废,浪费人工,浪费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振动盘,大大减少了对零件表面的损伤,提高了合格率,降低了材料消耗和成本。对此,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振动盘,其包括底座、水雾产生装置和烘干鼓风机,所述底座上设有料斗,所述料斗的内壁设有螺旋轨道,所述水雾产生装置的水雾出口朝着料斗的内部;所述料斗与底座之间设有振动驱动装置,所述振动驱动装置包括振动机构,所述振动机构包括电磁铁、弹性构件、衔铁,所述电磁铁与底座连接,所述衔铁与料斗底部连接,所述弹性构件的一端与底座连接,所述弹性构件的另一端与料斗底部连接,所述电磁铁的铁芯朝着衔铁的方向。优选的,还包括烘干鼓风机,所述烘干鼓风机的出风口朝着螺旋轨道的出料处。进一步的,所述电磁铁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衔铁与料斗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构件的一端与固定底座连接,所述弹性构件的另一端与料斗固定底部连接。其中,所述振动机构优选为至少两套,进一步优选三套以上。优选的,振动机构对称的位于料斗与底座之间。采用此技术方案,水雾产生装置产生水雾,水雾会在零件表面和螺旋轨道表面产生一层水膜,此水膜可以充当零件与零件,零件与螺旋轨道之间的润滑剂,减少零件与零件,零件与轨道之间摩擦来减少零件表面损伤。振动部分的工作原理为:通过给电磁铁通电,电磁铁产生磁力时吸合衔铁,断电时磁力消失,这个过程中衔铁带动料斗底部转动,同时板弹簧不断伸缩,从而驱动料斗的运动。通过对电磁铁循环往复的通电和断电控制使料斗绕其垂直轴做扭摆振动,这个振动使零件沿着螺旋轨道往前运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振动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振动机构、第二振动机构、第三振动机构和第四振动机构;所述第一振动机构、第二振动机构、第三振动机构和第四振动机构依次设置在底座的四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构件为板弹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振动机构包括第一电磁铁EMA、第一弹性构件、第一衔铁,所述第二振动机构包括第二电磁铁EMB、第二弹性构件、第二衔铁,所述第三振动机构包括第三电磁铁EMC、第三弹性构件、第三衔铁,所述第四振动机构包括第四电磁铁EMD、第四弹性构件、第四衔铁,所述第一电磁铁的铁芯延伸方向、第二电磁铁的铁芯延伸方向、第三电磁铁的铁芯延伸方向、第四电磁铁的铁芯延伸方向形成正方形、长方形或菱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振动驱动装置包括振动驱动电路,所述振动驱动电路包括电源模块和驱动控制芯片U1,所述电源模块包括5V输出口和48V输出口,所述驱动控制芯片U1包括第一控制接口、第二控制接口、第三控制接口、第四控制接口、电源接口和接地接口,所述第一控制接口与电阻R6串联后与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电感L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同时与电容C8的一端、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电磁铁EMA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二极管D1的负极、第一电磁铁EMA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48V输出口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接口与电阻R11串联后与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电感L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4的另一端同时与电容C9的一端、二极管D2的正极、第二电磁铁EMB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电磁铁EMB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8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48V输出口连接;所述第三控制接口与电阻R18串联后与三极管Q1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1的集电极与电阻R1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0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与电感L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5的另一端同时与电容C12的一端、二极管D3的正极、第三电磁铁EMC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二极管D3的负极、第三电磁铁EMC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与48V输出口连接;所述第四控制接口与电阻R20串联后与三极管Q13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与电阻R1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2的发射极与电感L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6的另一端同时与电容C13的一端、二极管D4的正极、第四电磁铁EMD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3的另一端、二极管D4的负极、第四电磁铁EMD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3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2的发射极与48V输出口连接。采用此技术方案,给电磁铁两个接线端子施加50-100HZ左右的脉冲电压,通电产生磁力时吸合衔铁,断电时磁力消失,衔铁被板弹簧拉回原位。其通断电顺序是EMA通电→EMA断电→EMB通电→EMB断电→EMC通电→EMC断电→EMD通电→EMD断电,通过对4个电磁铁循环往复的通电和断电控制使料斗绕其垂直轴做扭摆振动,这个振动使零件沿着螺旋轨道往前运动。进一步的,芯片U1为MCU,型号优选为STC15W404AS。采用上述电路,保证振动是柔和的,所述振动驱动电路按机械运动规律产生合理的驱动波形,解决了传统的模拟电路很难产生合理的驱动波形的问题。进一步的,5V输出口与U1的电源接口、电容C4的一端、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接地。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雾产生装置包括热-超声波混合加湿器,所述热-超声波混合加湿器包含恒温控制电路,所述恒温控制电路包括发热丝R7、热敏电阻R9、比较器U3,所述发热丝R7的一端与48V输出口连接,所述发热丝R7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与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比较器U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比较器U3的负极与热敏电阻R9的一端、电容C10的一端、电阻R17的一端连接,所述比较器U3的正极与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5的一端、电容C1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热敏电阻R9的另一端与5V输出口连接,所述电容C10的另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电容C11的另一端、三极管Q9的发射极连接接地。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雾产生装置包括水雾鼓风机,所述热-超声波混合加湿器的出口与水雾鼓风机连接,所述热-超声波混合加湿器的水雾经过水雾鼓风机吹入到料斗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包括出料轨道,所述出料轨道与螺旋轨道连接,所述烘干鼓风机设在出料轨道的出口的一侧,所述烘干鼓风机的出风口朝着出料轨道。当零件从螺旋轨道出来时表面还会有水膜,会对后道工序造成负面影响,为此在出料口一侧设有烘干鼓风机,零件经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振动盘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振动盘,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座、水雾产生装置和烘干鼓风机,所述底座上设有料斗,所述料斗的内壁设有螺旋轨道,所述水雾产生装置的水雾出口朝着料斗的内部;所述料斗与底座之间设有振动驱动装置,所述振动驱动装置包括振动机构,所述振动机构包括电磁铁、弹性构件、衔铁,所述电磁铁与底座连接,所述衔铁与料斗底部连接,所述弹性构件的一端与底座连接,所述弹性构件的另一端与料斗底部连接,所述电磁铁的铁芯朝着衔铁的方向;所述烘干鼓风机的出风口朝着螺旋轨道的出料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振动盘,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座、水雾产生装置和烘干鼓风机,所述底座上设有料斗,所述料斗的内壁设有螺旋轨道,所述水雾产生装置的水雾出口朝着料斗的内部;所述料斗与底座之间设有振动驱动装置,所述振动驱动装置包括振动机构,所述振动机构包括电磁铁、弹性构件、衔铁,所述电磁铁与底座连接,所述衔铁与料斗底部连接,所述弹性构件的一端与底座连接,所述弹性构件的另一端与料斗底部连接,所述电磁铁的铁芯朝着衔铁的方向;所述烘干鼓风机的出风口朝着螺旋轨道的出料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振动机构、第二振动机构、第三振动机构和第四振动机构;所述第一振动机构、第二振动机构、第三振动机构和第四振动机构依次设置在底座的四侧;所述弹性构件为板弹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动机构包括第一电磁铁EMA、第一弹性构件、第一衔铁,所述第二振动机构包括第二电磁铁EMB、第二弹性构件、第二衔铁,所述第三振动机构包括第三电磁铁EMC、第三弹性构件、第三衔铁,所述第四振动机构包括第四电磁铁EMD、第四弹性构件、第四衔铁,所述第一电磁铁的铁芯延伸方向、第二电磁铁的铁芯延伸方向、第三电磁铁的铁芯延伸方向、第四电磁铁的铁芯延伸方向形成正方形、长方形或菱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驱动装置包括振动驱动电路,所述振动驱动电路包括电源模块和驱动控制芯片U1,所述电源模块包括5V输出口和48V输出口,所述驱动控制芯片U1包括第一控制接口、第二控制接口、第三控制接口、第四控制接口、电源接口和接地接口,所述第一控制接口与电阻R6串联后与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电感L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同时与电容C8的一端、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电磁铁EMA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二极管D1的负极、第一电磁铁EMA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48V输出口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接口与电阻R11串联后与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电感L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4的另一端同时与电容C9的一端、二极管D2的正极、第二电磁铁EMB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电磁铁EMB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8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48V输出口连接;所述第三控制接口与电阻R18串联后与三极管Q1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榜洪刘向东梁粹耀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宇星众鼎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