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享单车的车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62481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0 1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共享单车的车轮结构,包括轮框和设置在轮框上的轮胎,轮胎为一体成型的热可塑性材料轮胎,轮胎包括与轮框连接的连接部、对应地面设置的支撑部以及形成在连接部与支撑部之间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还包括形成在轮胎上的多个减震孔,多个减震孔沿轮胎的周向布设,还包括包覆在轮胎外的胎套,胎套以可拆卸的方式卡套在轮胎外,胎套呈环状。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轮胎为一体成型的热可塑性材料轮胎,无需进行充气,不存在爆胎风险,胎套对轮胎起到保护作用,避免轮胎的磨损,同时也避免了砂石和雨水等杂质进入减震孔造成轮胎变重的问题,在换胎时,仅需要更换胎套即可,能够减小回收处理的工作量,更加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共享单车的车轮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共享单车的车轮结构。
技术介绍
共享单车投放至市场后,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这类共享单车的车轮结构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采用充气轮胎,另一类是采用实心轮胎,充气轮胎具有重量轻,减震效果好的优点,但是其维护相对麻烦,存在爆胎风险。实心轮胎不存在爆胎风险,可减少工作人员的维护修补轮胎等工作,但是目前市面的实心轮胎材料使用量较大,回收后处理工作量较大。为了降低实心轮胎的重量,通常会选择热塑性TPR材料,并在实心轮胎上开设孔洞以减轻轮胎的重量,目前市面上的这类共享单车每个轮胎的重量约在1.22-1.25kg,比重在0.89左右,还是相对较重。而且在轮胎上开设孔洞,灰尘、砂石以及雨水等易进入孔洞,并增加轮胎的重量,而且还可能对轮胎造成破坏。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量轻、减震效果好、能够消除爆胎风险的共享单车的车轮结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一种共享单车的车轮结构,包括轮框和设置在轮框上的轮胎,轮胎为一体成型的热可塑性材料轮胎,轮胎包括与轮框连接的连接部、对应地面设置的支撑部以及形成在连接部与支撑部之间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还包括形成在轮胎上的多个减震孔,多个减震孔沿轮胎的周向布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包覆在轮胎外的胎套,胎套以可拆卸的方式卡套在轮胎外,胎套呈环状。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胎套对应所述第一侧面处形成第一薄壁部,所述胎套对应所述第二侧面处形成第二薄壁部,所述胎套对应所述支撑部处形成加厚部,加厚部的厚度大于第一薄壁部的厚度,加厚部的厚度大于第二薄壁部的厚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轮框包括框体,框体上形成有第一卡持部和第二卡持部,第一卡持部与第二卡持部之间设有抵靠部,所述连接部包括与第一卡持部配合的第一卡环和与第二卡持部配合的第二卡环,第一卡环与第二卡环之间形成与抵靠部配合的抵靠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热可塑性材料为经发泡的TPR、TPU、TPV、TPEE、TPA或EVA。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轮胎的比重在0.2至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热可塑性材料为经发泡的TPU,比重在0.2至0.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减震孔的孔壁、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以及所述支撑部共同形成实心胎体。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多个所述减震孔排成两圈,设为第一圈和第二圈,第一圈所在直径小于第二圈所在直径,第一圈的所述减震孔与第二圈的所述减震孔错位设置。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减震孔从所述第一侧面贯穿至所述第二侧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胎套为橡胶胎套或者TPU胎套,所述胎套的内壁设有多个卡块,所述轮胎的外表面设有多个与卡块配合的卡槽。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轮胎为一体成型的热可塑性材料轮胎,无需进行充气,不存在爆胎风险,本技术通过在轮胎上设置减震孔,将轮胎掏空,一方面节省材料,减轻了轮胎的重量,另一方面减震孔的开设增加了轮胎整体的弹性和减震效果,使得骑行更加舒适,同时本技术还设置了胎套,胎套对轮胎起到保护作用,避免轮胎的磨损,同时也避免了砂石和雨水等杂质进入减震孔造成轮胎变重的问题,在换胎时,仅需要更换胎套即可,能够减小回收处理的工作量,更加节能环保。本技术中,由于内胎发泡后对地耐磨耗性能会大幅降低,通过设置胎套,一方面可以避免杂质进入减震孔中,另一方面对内胎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内胎接触地面,因TPU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同时内胎无需考虑耐磨性问题,本技术能尽可能地提高发泡倍率达到减重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轮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轮胎11-连接部111-第一卡环112-第二卡环113-抵靠面121-第一侧面122-第二侧面13-支撑部14-减震孔15-卡槽16-第一限位槽17-第二限位槽18-抵靠面20-胎套21-第一薄壁部22-第二薄壁部23-加厚部24-第一限位部25-第二限位部26-卡块30-轮框31-第一卡持部32-第二卡持部33-抵靠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阐述。参照图1至图2,一种共享单车的车轮结构,包括轮框30和设置在轮框30上的轮胎,轮胎为一体成型的热可塑性材料轮胎,轮胎包括与轮框30连接的连接部11、对应地面设置的支撑部13以及形成在连接部11与支撑部13之间的第一侧面121和第二侧面122,还包括形成在轮胎10上的多个减震孔14,多个减震孔14沿轮胎10的周向布设,减震孔14从所述第一侧面121贯穿至所述第二侧面122,在实施例中,减震孔14沿水平方向开设(即车轮正常工作时,减震孔14沿水平方向延伸)。本技术中,连接部11、支撑部13、第一侧面121和第二侧面122通过模具直接成型,模具采用三板模。本技术还包括包覆在轮胎10外的胎套20,胎套20以可拆卸的方式卡套在轮胎10外,胎套20呈环状。本技术中胎套20可以采用橡胶套或者TPU套,利用胎套20自身的弹性实现对轮胎10的抱紧。胎套20沿周向的截面大体为圆弧形,圆弧为优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胎套20对应所述第一侧面121处形成第一薄壁部21,所述胎套20对应所述第二侧面122处形成第二薄壁部22,所述胎套20对应所述支撑部13处形成加厚部23,加厚部23的厚度大于第一薄壁部21的厚度,加厚部23的厚度大于第二薄壁部22的厚度。由于在行驶中,主要是加厚部23与地面接触,在此处增加加厚部23的厚度,能够提升胎套20的使用寿命,而第一薄壁部21和第二薄壁部22厚度相对较薄,能够减轻整个胎套20的重量。为了使得胎套20能够更好地包覆在轮胎10上,在胎套20的内壁设有多个卡块26,在轮胎10的表面上设有多个卡槽15,卡块26和卡槽15的配合能够进一步地减小胎套20相对轮胎10的滑动。为了使得胎套20能够更好地包覆在轮胎10上,胎套20设有第一限位部24和第二限位部25,在轮胎10上设有第一限位槽16和第二限位槽17,利用胎套20自身的弹性,第一限位部24和第二限位部25能够嵌入第一限位槽16和第二限位槽17中。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轮框30包括框体,框体上形成有第一卡持部31和第二卡持部32,第一卡持部31与第二卡持部32之间设有抵靠部33,第一卡持部31向第二卡持部32方向延伸,第二卡持部32向第一卡持部31方向延伸,从而在第一卡持部31与抵靠部33之间形成卡槽结构,在第二卡持部32与抵靠部33之间形成卡槽结构,该轮框结构可以采用现有共享单车的轮框结构。本技术中,所述连接部11包括与第一卡持部31配合的第一卡环111和与第二卡持部32配合的第二卡环112,第一卡环111与第二卡环112之间形成与抵靠部33配合的抵靠面113。在组装时,利用热可塑性材料的弹性,将轮胎10卡入卡槽中。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热可塑性材料为TPR、TPU、TPV、TPEE、TPA或EVA,以性价比而言,优选TPU。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轮胎的比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共享单车的车轮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共享单车的车轮结构,包括轮框和设置在轮框上的轮胎,轮胎为一体成型的热可塑性材料轮胎,轮胎包括与轮框连接的连接部、对应地面设置的支撑部以及形成在连接部与支撑部之间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还包括形成在轮胎上的多个减震孔,多个减震孔沿轮胎的周向布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包覆在轮胎外的胎套,胎套以可拆卸的方式卡套在轮胎外,胎套呈环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享单车的车轮结构,包括轮框和设置在轮框上的轮胎,轮胎为一体成型的热可塑性材料轮胎,轮胎包括与轮框连接的连接部、对应地面设置的支撑部以及形成在连接部与支撑部之间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还包括形成在轮胎上的多个减震孔,多个减震孔沿轮胎的周向布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包覆在轮胎外的胎套,胎套以可拆卸的方式卡套在轮胎外,胎套呈环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享单车的车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套对应所述第一侧面处形成第一薄壁部,所述胎套对应所述第二侧面处形成第二薄壁部,所述胎套对应所述支撑部处形成加厚部,加厚部的厚度大于第一薄壁部的厚度,加厚部的厚度大于第二薄壁部的厚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享单车的车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框包括框体,框体上形成有第一卡持部和第二卡持部,第一卡持部与第二卡持部之间设有抵靠部,所述连接部包括与第一卡持部配合的第一卡环和与第二卡持部配合的第二卡环,第一卡环与第二卡环之间形成与抵靠部配合的抵靠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享单车的车轮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伟华
申请(专利权)人:普立优高分子福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