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头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056367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0 1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针头保护装置,包括包覆在针头外的针头套及拉动针头套的外管套,所述针头套为后端开口、前端封闭的柔性套,所述外管套为两端开口的硬质套;所述外管套套装在柔性套外且柔性套的前端与外管套的前端相连接,所述外管套的后端内壁上设有与针头塑料部相固定的扣合体;通过针头保护装置与针头连接,使用时将外管套上拉固定即可完全露出针头,用完后复位针头套及外管套即可有效防止针刺伤,并能避免针头污染。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头保护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卫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头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针刺伤在临床工作中发生较多,且很多医务工作者因被患者使用过的针头刺伤而导致了感染。现有的注射器针头只有一个分离的针帽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针帽在回套时如用单手回套不容易套上,而且容易污染针头;(2)因为针帽口径较小,用双手回套时容易刺伤手。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头保护装置,使其既能有效的预防针头二次分离(用完后从注射器取下针头),又能避免给医务工作者造成伤害。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针头保护装置,包括包覆在针头外的针头套及拉动针头套的外管套,所述针头套为后端开口、前端封闭的柔性套,所述外管套为两端开口的硬质套;所述外管套套装在柔性套外且柔性套的前端与外管套的前端相连接,所述外管套的后端内壁上设有与针头塑料部相固定的扣合体。进一步,所述针头套的前端设有易开口。进一步,所述针头套的厚度为0.5~1.0mm,所述外管套长为2~2.5cm,直径0.8~1.2c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针头保护装置与针头连接,使用时将外管套上拉固定即可完全露出针头,用完后复位针头套及外管套即可有效防止针刺伤,并能避免针头污染。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技术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的收缩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所示,本技术中的针头保护装置,包括包覆在针头1外的针头套2及拉动针头套的外管套3,所述针头套2为后端开口、前端封闭的柔性套,所述外管套3为两端开口的硬质套;所述外管套套装在柔性套外且柔性套的前端与外管套的前端相连接,所述外管套的后端内壁上设有与针头塑料部4相固定的扣合体5。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针头套2的前端设有易开口,易于针头刺破针头套2,外管套前端与针头套2前端相连,可在外管套向针头塑料部4侧移动时带动针头套2上移,从而露出针头;外管套的后端内壁上的扣合体5与针头塑料部4相固定,可防止针头套2复位。使用时,先上拉外管套,针头刺破针头套并暴露出针头;将外管套固定于针头塑料部上,防止针头套2复位;用完后,解脱外管套与针头塑料部,将针头套与外管套复位,盖住针头。该结构不仅能有效防止针刺伤,还能避免针头污染。本实施例中的针头套的厚度为0.5~1.0mm,所述外管套长为2~2.5cm(与针头塑料部长度相当),直径0.8~1.2cm,外管套前端1/3与针头套前端相连且两端头处留有部分空隙,防止意外造成针头刺破针头套。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技术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针头保护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头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覆在针头外的针头套及拉动针头套的外管套,所述针头套为后端开口、前端封闭的柔性套,所述外管套为两端开口的硬质套;所述外管套套装在柔性套外且柔性套的前端与外管套的前端相连接,所述外管套的后端内壁上设有与针头塑料部相固定的扣合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头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覆在针头外的针头套及拉动针头套的外管套,所述针头套为后端开口、前端封闭的柔性套,所述外管套为两端开口的硬质套;所述外管套套装在柔性套外且柔性套的前端与外管套的前端相连接,所述外管套的后端内壁上设有与针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燕琼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