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量传感器防尘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4964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0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量传感器防尘罩,该防尘罩包括圆弧面盖、集水斗以及若干挡尘片;所述圆弧面盖的弧面内侧与集水斗顶部的导入口相对,且圆弧面盖的中心设有圆孔,该圆孔与集水斗底部的导出孔共轴心;该挡尘片以迷宫的方式设置在圆弧面盖、集水斗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容尘量大,防尘效果突出,有效提高了雨量传感器的测量精度;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能极大减轻传感器的日常维护工作量,节省了人力物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量传感器防尘罩
本技术属于气象降水量化
,尤其涉及一种可防尘土堵塞的雨量传感器防尘罩。
技术介绍
根据计量需要,SL-1雨量传感器内部呈漏斗型,漏斗底端出水孔直径仅2.5mm,其上覆盖有直径65mm、高10mm半球面塑质防尘罩10,如图1所示,防尘罩10边缘等间距设有3个高2mm的突起11,使漏斗壁与防尘罩10底边周围形成2mm的间隙,防尘罩10中心开有10mm的孔12,插有一根直到出水孔处直径9.5mm、长65mm柱型防尘网(图中省略视图),网孔2*2mm,用来防止尘土堵塞出水孔。从实际使用的情况看,由于西部地区风沙较大,加之时常出现的沙尘天气,SL-1雨量传感器内部出水孔经常被尘土堵塞,影响实时降雨量计量,造成降雨测量不准或缺测,不利于气象数据的记录,究其原因在于该防尘罩10设计存在缺陷。虽然漏斗壁与防尘罩10底边周围形成的2mm间隙挡住了大颗粒杂物,但细碎的尘土仍然能通过间隙堵住底端出水孔,或聚集在防尘罩10边缘,造成雨水下漏不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量传感器防尘罩,旨在解决现有雨量传感器防尘罩无法无法阻挡细小的尘土颗粒通过漏斗壁与防尘罩之间的间隙导致传感器底端出水孔堵塞,或者尘土颗粒聚集在防尘罩边缘造成雨水下漏不畅等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雨量传感器防尘罩,该防尘罩包括圆弧面盖、集水斗以及若干挡尘片;其中,所述圆弧面盖的弧面内侧与集水斗顶部的导入口相对,且圆弧面盖的中心设有圆孔,该圆孔与集水斗底部的导出孔共轴心;所述挡尘片顶部固定在圆弧面盖弧面内侧,且所述挡尘片底部固定在集水斗内,所述挡尘片与圆孔轴心平行;所述挡尘片包括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之间形成一夹角;以所述圆孔平面为坐标,若干挡尘片对称分布在圆孔X轴方向上的圆孔中心两侧,另有若干挡尘片对称分布在圆孔Y轴方向上的圆孔中心两侧;在X轴和Y轴所形成的四个直角面之间,X轴上两相邻挡尘片的第一叶片之间插入一Y轴挡尘片的第二叶片,或者X轴上两相邻挡尘片的第二叶片之间插入一Y轴挡尘片的第一叶片。优选地,在X轴正向、X轴负向、Y轴正向、Y轴负向上,相邻挡尘片之间的间距相同。优选地,X轴上挡尘片距离圆孔中心的距离为:N*A+C,Y轴上挡尘片距离圆孔中心的距离为:(N+1)*A’+C;其中,N为远离圆孔中心方向上的第N块挡尘片,A为X轴正向、X轴负向上相邻挡尘片之间的间距,A’为Y轴正向、Y轴负向上相邻挡尘片之间的间距,C为最靠近圆孔中心的挡尘片与圆孔中心之间的距离。优选地,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之间的夹角为90°。优选地,所述防尘罩还包括柱型防尘网,所述柱型防尘网插入在圆孔和集水斗所形成的柱型通道内。由于之前使用的防尘罩设计的防尘措施简单,仅靠2.5mm的缝隙完成过滤,对细小灰尘完全不起作用,灰尘依靠重力和雨水冲刷作用通过漏斗壁直接堵塞出水小孔,滤尘效果不好,几乎形同虚设。本技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雨量传感器防尘罩,该防尘罩的集水斗底部紧密贴合在传感器的漏斗壁,雨水落到圆弧面盖上后,由圆弧面盖与集水斗之间的缝隙或者开口流入到两者之间,由于圆弧面盖与集水斗设有迷宫式的挡尘片,雨水中绝大部分的泥沙、灰尘会滞留在第一层挡尘片的工作面上,而不是直接滑落到进水口里造成出水孔堵塞,此外,在雨水通过所有挡尘片的过程中,由于需要沿着迷宫线路流向进水口,大部分尘土沿途会沉淀在挡尘片上,不仅增大了容尘量,并且有效避免尘土直接侵入出水孔。相比于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容尘量大,防尘效果突出,有效提高了雨量传感器的测量精度;(2)本技术能极大减轻传感器的日常维护工作量,节省了人力物力。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雨量传感器防尘罩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雨量传感器防尘罩的俯视结构图;图3是图2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2~3所示,图2是本技术雨量传感器防尘罩的俯视结构图;图3是图2的侧视图。图2中的挡尘片设于防尘罩下方,用虚线示出,以便于表达和理解。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雨量传感器防尘罩,该防尘罩包括圆弧面盖21、集水斗22以及若干挡尘片23;所述圆弧面盖21的弧面内侧与集水斗22顶部的导入口相对,且圆弧面盖21的中心设有圆孔24,该圆孔24与集水斗22底部的导出孔共轴心;该挡尘片23以迷宫的方式设置在圆弧面盖21、集水斗22之间。在本技术中,挡尘片23迷宫式设置具体为:所述挡尘片23顶部固定在圆弧面盖21弧面内侧,且所述挡尘片23底部固定在集水斗22内,所述挡尘片23与圆孔24轴心平行;所述挡尘片23包括第一叶片231和第二叶片232,所述第一叶片231和第二叶片232之间形成一夹角;以所述圆孔24平面为坐标,若干挡尘片23对称分布在圆孔24X轴方向上的圆孔24中心两侧,另有若干挡尘片23对称分布在圆孔24Y轴方向上的圆孔24中心两侧;在X轴和Y轴所形成的四个直角面之间,X轴上两相邻挡尘片23的第一叶片231之间插入一Y轴挡尘片23的第二叶片232,或者X轴上两相邻挡尘片23的第二叶片232之间插入一Y轴挡尘片23的第一叶片23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圆弧面盖21、集水斗22的大小、形状可以根据所匹配的传感器进行调整。以SL-1雨量传感器为例,圆弧面盖21的底侧直径可以设置在80mm左右,内部挡尘片23可以设置的更多,能提高容纳灰尘的面积,面盖21中心圆孔24的直径为10mm左右。集水斗22的侧壁倾斜角度应当与SL-1雨量传感器内的漏斗壁适配或者完全贴合,以确保雨水不会从集水斗22与漏洞壁之间的缝隙流到传感器内部。本技术的尺寸略加改动,同样可以用在SL2-1雨量传感器和SL3-1雨量传感器上。在本技术实施例中,X轴、Y轴上挡尘片23之间的间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挡尘片23上第一叶片231和第二叶片232之间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要确保相邻叶片之间始终存在层叠交叉,保证水流的Z形流动。事实上,为便于装配和清理,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X轴正向、X轴负向、Y轴正向、Y轴负向上,相邻挡尘片23之间的间距相同。更具体来说,X轴上挡尘片23距离圆孔24中心的距离为:N*A+C,Y轴上挡尘片23距离圆孔24中心的距离为:(N+1)*A’+C;其中,N为远离圆孔24中心方向上的第N块挡尘片23,A为X轴正向、X轴负向上相邻挡尘片23之间的间距,A’为Y轴正向、Y轴负向上相邻挡尘片23之间的间距,C为最靠近圆孔24中心的挡尘片23与圆孔24中心之间的距离。此外,在叶片之间无交叉接触的情况下,确保第一叶片231和第二叶片232能够伸展的更远,从而使得灰尘容纳面积最大,所述第一叶片231和第二叶片232之间的夹角为9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更好的确保传感器出水孔不会被堵塞,所述防尘罩还包括柱型防尘网(图中省略视图),所述柱型防尘网插入在圆孔24和集水斗22所形成的柱型通道内。在本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雨水落到圆弧面盖21上后,由圆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雨量传感器防尘罩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雨量传感器防尘罩,其特征在于,该防尘罩包括圆弧面盖、集水斗以及若干挡尘片;其中,所述圆弧面盖的弧面内侧与集水斗顶部的导入口相对,且圆弧面盖的中心设有圆孔,该圆孔与集水斗底部的导出孔共轴心;所述挡尘片顶部固定在圆弧面盖弧面内侧,且所述挡尘片底部固定在集水斗内,所述挡尘片与圆孔轴心平行;所述挡尘片包括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之间形成一夹角;以所述圆孔平面为坐标,若干挡尘片对称分布在圆孔X轴方向上的圆孔中心两侧,另有若干挡尘片对称分布在圆孔Y轴方向上的圆孔中心两侧;在X轴和Y轴所形成的四个直角面之间,X轴上两相邻挡尘片的第一叶片之间插入一Y轴挡尘片的第二叶片,或者X轴上两相邻挡尘片的第二叶片之间插入一Y轴挡尘片的第一叶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量传感器防尘罩,其特征在于,该防尘罩包括圆弧面盖、集水斗以及若干挡尘片;其中,所述圆弧面盖的弧面内侧与集水斗顶部的导入口相对,且圆弧面盖的中心设有圆孔,该圆孔与集水斗底部的导出孔共轴心;所述挡尘片顶部固定在圆弧面盖弧面内侧,且所述挡尘片底部固定在集水斗内,所述挡尘片与圆孔轴心平行;所述挡尘片包括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之间形成一夹角;以所述圆孔平面为坐标,若干挡尘片对称分布在圆孔X轴方向上的圆孔中心两侧,另有若干挡尘片对称分布在圆孔Y轴方向上的圆孔中心两侧;在X轴和Y轴所形成的四个直角面之间,X轴上两相邻挡尘片的第一叶片之间插入一Y轴挡尘片的第二叶片,或者X轴上两相邻挡尘片的第二叶片之间插入一Y轴挡尘片的第一叶片。2.如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明春赵东旭曾婷
申请(专利权)人:武威市气象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