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胎肩陆地部;以及细沟,其将胎肩陆地部区划为轮胎赤道面侧的主陆地部和接地端侧的副陆地部。
技术介绍
对于行驶中的充气轮胎,存在如下倾向:接地压力一般在胎面表面的胎肩陆地部的接地端附近升高,其结果,有时产生偏磨损的问题,即,与胎面表面的其它陆地部相比,胎肩陆地部的接地端附近的磨损量更大。作为防止这种偏磨损的方法,广泛采用如下方法:在胎面表面的胎肩陆地部的接地端附近、且在比该接地端更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设置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细沟。细沟将胎肩陆地部区划为轮胎赤道面侧的主陆地部和接地端侧的副陆地部,并对主陆地部的磨损进行抑制。但是,即便设置有这种细沟,在轮胎赤道面侧的主陆地部中,接地压力也在接近细沟的部分升高,从而也有可能成为主陆地部内的新的偏磨损的原因。另外,若接地端侧的副陆地部的刚性较高,则对于偏磨损的减弱较为有效,但是,如果过度提高副陆地部的刚性,则因副陆地部在行驶中所受到的变形而在副陆地部本身发生裂纹、或者因形变集中于细沟的沟底而在细沟的沟底产生裂纹,从而有时会因副陆地部产生碎裂而导致由细沟所带来的偏磨损的抑制效果丧失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在胎面踏面具有:胎肩陆地部,其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细沟,其在所述胎肩陆地部的比接地端更靠轮胎赤道面侧的位置沿轮胎周向延伸,并将所述胎肩陆地部区划为轮胎赤道面侧的主陆地部和接地端侧的副陆地部,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细沟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具备:第一沟部,该第一沟部从胎面踏面朝向轮胎径向内侧以与轮胎赤道面平行的方式延伸;第二沟部,该第二沟部设置于比所述第一沟部更靠轮胎径向内侧且更靠轮胎赤道面侧的位置,并以与轮胎赤道面平行的方式延伸;连结部,该连结部与所述第一沟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沟部的胎面踏面侧的端部连接;以及沟底部,该沟底部设置于所述第 ...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1.11 JP 2016-2206371.一种充气轮胎,在胎面踏面具有:胎肩陆地部,其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细沟,其在所述胎肩陆地部的比接地端更靠轮胎赤道面侧的位置沿轮胎周向延伸,并将所述胎肩陆地部区划为轮胎赤道面侧的主陆地部和接地端侧的副陆地部,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细沟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具备:第一沟部,该第一沟部从胎面踏面朝向轮胎径向内侧以与轮胎赤道面平行的方式延伸;第二沟部,该第二沟部设置于比所述第一沟部更靠轮胎径向内侧且更靠轮胎赤道面侧的位置,并以与轮胎赤道面平行的方式延伸;连结部,该连结部与所述第一沟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沟部的胎面踏面侧的端部连接;以及沟底部,该沟底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沟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该沟底部的所述第二沟部的所述副陆地部侧的沟壁凹陷而使得沟宽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一沟部的所述副陆地部侧的沟壁至所述第二沟部的所述副陆地部侧的沟壁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A,为从所述第二沟部的所述副陆地部侧的沟壁至所述沟底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B的1.0倍~1.5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泉原优史,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